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增设的内容。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课标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安排了两个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很不乐观。教学这节内容,教师们常常采用的是让学生阅读、跳过或自学等形式来教学的。没有达到课标中预想的目的。那么,怎样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呢?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模式:创设情景(真实情景)——提出问题——实践交流总结——运用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即是其他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这样的课更适合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探索分析、思考、总结。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形成了这类课的基本模式,即:创设情景——提出大问题——实践交流总结——运用拓展四个环节。以三下《有趣的推理》为例,阐述一下这五个步骤。《有趣的推理》这一内容,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在问题设计上的难度都不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的推理出其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体验出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现了综合与实践课的趣味性。
二、明确“综合与实践”课程标准的特点要上好“综合与实践”,我们还必须明确“综合与实践”课的特征。那么“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有哪些?
1.“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应该突出探索性“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師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见,实践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活动,而是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方法。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3.形式多样化“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游戏等。“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三、明确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落实一个“动”字(这里的动也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身体上的动,即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体念包括动手做,动眼观察等;二是心里中的动即动脑,认真去思考活动当中的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才是最重要的。)②自主性原则,体现一个“探”字(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有时学生想到的老师不一定能够想到,所以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可能给你一个惊喜。)③趣味性原则,突出一个“趣”字(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趣味产生兴趣,兴趣增加热情,热情提升欲望,欲望催发行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各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特点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低年级可选取《找规律》《图形拼组》等,中高年级可选取《密铺问题》《重叠问题》等。)④开放性原则,提倡一个“放”字(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包涵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开放,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二是方法的开放,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⑤合作性原则;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通力合作。如让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小组成员分别到不同的旅游公司调查有关资料,然后汇报交流,最后整合所有信息合作设计最佳方案。这样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数学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做数学”,关键在“实”,形式要“活”,一定要“动”,而活要有本(以教材为依托),“活”而不乱,“活”中增智,“活”中求实。力求“动”而有序,“动”而有导,“动”而有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1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1年。
[3]付登超,肖猷莉,《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探索》.[J]小学教学,2016,(5),16—17.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增设的内容。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课标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安排了两个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很不乐观。教学这节内容,教师们常常采用的是让学生阅读、跳过或自学等形式来教学的。没有达到课标中预想的目的。那么,怎样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呢?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模式:创设情景(真实情景)——提出问题——实践交流总结——运用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即是其他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这样的课更适合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探索分析、思考、总结。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形成了这类课的基本模式,即:创设情景——提出大问题——实践交流总结——运用拓展四个环节。以三下《有趣的推理》为例,阐述一下这五个步骤。《有趣的推理》这一内容,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在问题设计上的难度都不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的推理出其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体验出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现了综合与实践课的趣味性。
二、明确“综合与实践”课程标准的特点要上好“综合与实践”,我们还必须明确“综合与实践”课的特征。那么“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有哪些?
1.“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应该突出探索性“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師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见,实践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活动,而是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方法。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3.形式多样化“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游戏等。“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三、明确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落实一个“动”字(这里的动也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身体上的动,即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体念包括动手做,动眼观察等;二是心里中的动即动脑,认真去思考活动当中的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才是最重要的。)②自主性原则,体现一个“探”字(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有时学生想到的老师不一定能够想到,所以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可能给你一个惊喜。)③趣味性原则,突出一个“趣”字(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趣味产生兴趣,兴趣增加热情,热情提升欲望,欲望催发行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各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特点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低年级可选取《找规律》《图形拼组》等,中高年级可选取《密铺问题》《重叠问题》等。)④开放性原则,提倡一个“放”字(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包涵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开放,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二是方法的开放,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⑤合作性原则;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通力合作。如让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小组成员分别到不同的旅游公司调查有关资料,然后汇报交流,最后整合所有信息合作设计最佳方案。这样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数学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做数学”,关键在“实”,形式要“活”,一定要“动”,而活要有本(以教材为依托),“活”而不乱,“活”中增智,“活”中求实。力求“动”而有序,“动”而有导,“动”而有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1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1年。
[3]付登超,肖猷莉,《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探索》.[J]小学教学,2016,(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