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系统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入的目标,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选择,旨在为推动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订单式;校企文化;高职院校;化工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建设的背景
“我们不能盲目地把实习生当劳动力。”在日前举行的连锁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座谈会上,物美控股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周申磊坦言,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而不是通过实习实践的过程培养实习生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深度认同,进而培养企业的未来员工,这种现象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不鲜见。
“一名学生到企业实习,如果在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性岗位干6个月或1年,必要性到底有多大?”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高道友的话,道出了不少高职院校的困惑,学生怀揣满腔热情去企业实习,却遭遇“廉价劳动力”的待遇,对还未走出校门的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打击。“表面看来似乎是企业对潜在员工群体的不重视,其实是企业对如何突破人才瓶颈缺乏良策的外在表现。”
而常州工程职业学院从2006年发现中国化工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便开始有意识地跟企业进行合作。但近来发现与学院提供的毕业生数量相比,真正留在企业成长成才的毕业生并不太多。一些校企合作开办的化工订单班,其实订单的意味并不浓。一方面企业对订单学生的培养全过程缺乏深度参与,导致毕业生难以适销对路。另一方面,学校对进入企业实习实践阶段的学生也缺乏相应的指导。这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迅速进入“角色”,大量人才流失。“以前是‘拿来主义’,学校培养人,毕业时交给企业就行了,但是现在我们发现这样不行,企业应该更早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在校企合作中加强同步的角色。”朗盛化学(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吴一静女士说,朗盛与工程学院进行包括定向培养计划和实习生项目在内的校企合作。定向培养计划中的一类是包括招生、课程开发在内的订单式教学,另一类是企业不参与招生选拔,与学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这种培养模式下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可以进入朗盛工作。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如今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职业教育有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缺失,缺少行业人文背景,对行业和专业没有认同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成为企业员工后的相对稳定性,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升[1]。对于行业而言,有责任和义务为行业相关企业培养具有熟知行业、具备该行业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对于用人企业而言,需要既有一定专业技能,更要有能理解、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稳定的员工,这就需要员工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2]。特别在如今用工荒的社会背景下,员工的责任感、对行业和企业的认同感尤为重要,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行业和相关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可能和必要。
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订单班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一种主流,但这种模式也遭遇流失率高的困境。“化工企业为什么跟我们合作?合作的动力又在哪里?我们双方的激励机制在哪里?我们最终如何谋求双赢、多赢?”我校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从合作的多个企业、类型、项目、元素中,在一个个具体合作项目中逐渐摸索出渐进的模式,从学生的认知、课程、顶岗、轮岗、毕业等方面吸引化工企业真正走进校园。
三、订单式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被全体员工广泛认同的经营理念和传统信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精神支柱,能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题,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在原有的传统校园文化中融入了更多的职业特色,即更加彰显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从而形成了具有职业素质教育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好“精神文化”,就是做好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四、订单式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文化建设过程中目标是: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职业定向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与职校文化从物质、精神、活动等层面来帮助学生形成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的职业心态以及坚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对社会负责的职业精神;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掌握解决职业活动中心理困扰的方法和职业心理调适的具体思路;了解行业质量标准和先进的企业理念,对职业技术形成正确的态度倾向、价值判断和行为反映。
如何使培养的化工类高职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企业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注意引入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通过在学生中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创业意识。特别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仿真、模拟等手段,营造企业化氛围,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尽早融入企业文化。一方面,把企业作为学校的专业实习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好学生的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为专业课教学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来校讲授专业知识,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理论指导,等等。通过这两条途径,使学生加深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学生逐步经过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实际训练,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学生就逐步由“校园人”逐步转化为了“企业人”。
关键词:订单式;校企文化;高职院校;化工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建设的背景
“我们不能盲目地把实习生当劳动力。”在日前举行的连锁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座谈会上,物美控股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周申磊坦言,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而不是通过实习实践的过程培养实习生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深度认同,进而培养企业的未来员工,这种现象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不鲜见。
“一名学生到企业实习,如果在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性岗位干6个月或1年,必要性到底有多大?”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高道友的话,道出了不少高职院校的困惑,学生怀揣满腔热情去企业实习,却遭遇“廉价劳动力”的待遇,对还未走出校门的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打击。“表面看来似乎是企业对潜在员工群体的不重视,其实是企业对如何突破人才瓶颈缺乏良策的外在表现。”
而常州工程职业学院从2006年发现中国化工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便开始有意识地跟企业进行合作。但近来发现与学院提供的毕业生数量相比,真正留在企业成长成才的毕业生并不太多。一些校企合作开办的化工订单班,其实订单的意味并不浓。一方面企业对订单学生的培养全过程缺乏深度参与,导致毕业生难以适销对路。另一方面,学校对进入企业实习实践阶段的学生也缺乏相应的指导。这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迅速进入“角色”,大量人才流失。“以前是‘拿来主义’,学校培养人,毕业时交给企业就行了,但是现在我们发现这样不行,企业应该更早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在校企合作中加强同步的角色。”朗盛化学(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吴一静女士说,朗盛与工程学院进行包括定向培养计划和实习生项目在内的校企合作。定向培养计划中的一类是包括招生、课程开发在内的订单式教学,另一类是企业不参与招生选拔,与学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这种培养模式下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可以进入朗盛工作。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如今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职业教育有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缺失,缺少行业人文背景,对行业和专业没有认同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成为企业员工后的相对稳定性,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升[1]。对于行业而言,有责任和义务为行业相关企业培养具有熟知行业、具备该行业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对于用人企业而言,需要既有一定专业技能,更要有能理解、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稳定的员工,这就需要员工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2]。特别在如今用工荒的社会背景下,员工的责任感、对行业和企业的认同感尤为重要,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行业和相关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可能和必要。
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订单班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一种主流,但这种模式也遭遇流失率高的困境。“化工企业为什么跟我们合作?合作的动力又在哪里?我们双方的激励机制在哪里?我们最终如何谋求双赢、多赢?”我校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从合作的多个企业、类型、项目、元素中,在一个个具体合作项目中逐渐摸索出渐进的模式,从学生的认知、课程、顶岗、轮岗、毕业等方面吸引化工企业真正走进校园。
三、订单式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被全体员工广泛认同的经营理念和传统信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精神支柱,能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题,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在原有的传统校园文化中融入了更多的职业特色,即更加彰显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从而形成了具有职业素质教育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好“精神文化”,就是做好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四、订单式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文化建设过程中目标是: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职业定向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与职校文化从物质、精神、活动等层面来帮助学生形成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的职业心态以及坚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对社会负责的职业精神;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掌握解决职业活动中心理困扰的方法和职业心理调适的具体思路;了解行业质量标准和先进的企业理念,对职业技术形成正确的态度倾向、价值判断和行为反映。
如何使培养的化工类高职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企业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注意引入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通过在学生中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创业意识。特别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仿真、模拟等手段,营造企业化氛围,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尽早融入企业文化。一方面,把企业作为学校的专业实习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好学生的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为专业课教学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来校讲授专业知识,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理论指导,等等。通过这两条途径,使学生加深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学生逐步经过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实际训练,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学生就逐步由“校园人”逐步转化为了“企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