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由于其内容更新快、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个人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与人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正是因为微博交流平台的这些特点,催生出“微公益”这一不同于传统公益活动方式的新类型公益活动方式,此二种公益活动组织方式的完美结合,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引导乐于并且可能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这样的创新模式也给当下急需改革与探索的青年组织动员新方式提供了有益借鉴之处。
一、共青团组织动员方式创新势在必行
作为社会中最有朝气活力,最引起关注、同时也是最富争议的群体—青年,他们共青团工作的认同度应视为共青团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
由于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以及当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培养出的青年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相较过去明显增强,青年群体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上差异明显。传统的开大会、发文件的工作方式和说教式、灌输式的组织化动员方式的作用效果逐步降低甚至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青年能够选择参与的组织不断增多,给共青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带来了挑战。针对这种现状,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组织化动员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工作的要求,无法涵盖整个青年群体,无法触及新的青年群体。
上述问题的出现,使得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高速发展大环境下的共青团的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组织动员方式某种意义上看来已经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学生思想多元发展、高校教育革新等需要。因此,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新的途径、方式来团结动员青年, 实现共青团各项职能,即组织化优势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紧跟时事变化,着重加强组织动员新方式探索势在必行。
二、青年动员组织方式借鉴“微公益”模式之应为性分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谓“微公益”一方面是强调公益爱心无小事,公益事业可以是常人看来微乎其微的小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少成多,最终由量变引起质变;另一方面强调是借助微博这一交流平台,通过当事人或知情人发微博,爱心人士转发微博的形式,将公益活动迅速傳递开来,使得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得到帮助,想要奉献爱心的人寻找到需要帮助的人。
(一)现代青年自身特点决定组织动员方式应更加贴近青年生活
乐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事物能力快、强,对事物的自主选择性较强,但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较为激进,从而忽略了辨别获得信息的真伪,这便为共青团组织动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组织动员方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网络化组织动员方式,共青团已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就为共青团主动介入微博,借鉴“微公益”发展模式提供了经验。通过对微博使用人数的统计,以及网络使用人群的调查不难发现,青少年,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微博使用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谓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占58.1%,最引人注目的是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这就为共青团主动介入微博,借鉴“微公益”发展模式提供了基础。 由此可见共青团青年动员组织方式借鉴“微公益”模式是可为的,是应为的。
(二)社会发展决定组织动员更加关注细小之处
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用于个人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变的十分的有限,无法抽出大量的时间参加大型活动。人们效率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最简便的方式完成工作或者参加活动。“微”看似是不足道的,但在“微公益”背后,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共青团开展组织动员工作和活动时必须适应这一特点,更多地强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三、共青团组织动员方式创新之我见
创新不是一味的求新,而是创新中有继承,继承中体现创新;创新不是神神秘秘,而是人人可为;创新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脚踏实地,切实可行。
(一)共青团主动介入“微公益”
2011年10月13日,陕西百所高校团学组织正式集体入驻新浪微博,标志着共青团组织已经开始通过主动的介入微博交流平台这一网络场域,这不仅扩大传统组织动员的内涵,而且,共青团介入“微公益”后,使得青少年在网络场域中的活动可以得到规范和正确的指引和指导。同时,也成为获取青年的思想发展动态的来源,有利于共青团更好开展为党团结凝聚和动员各领域、各社会组织中的青年, 这一项重要任务。
(二)力争实现共青团组织活动的点对点对接
共青团组织各项活动,不应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而应注重活动的社会效果。借助微博平台开展“微公益”或者其他“微活动”时,应力争实现活动的点对点对接,即利用共青团自身的组织、领导、管理等资源优势,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连接活动的甲乙双方,即资源的提供者和资源的需求者,从而实现这两者的点对点对接。同时,共青团组织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供需双方能够真正实现给者有处,需者可取。
参考文献:
王延隆,蒋楠.共青团组织动员方式的变迁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作者简介:
[1]王 丹:(1990~),女,河北秦皇岛青龙县人,西京学院2009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2]康轩豪:(1989~),男,陕西省西安市人,西京学院2009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一、共青团组织动员方式创新势在必行
作为社会中最有朝气活力,最引起关注、同时也是最富争议的群体—青年,他们共青团工作的认同度应视为共青团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
由于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以及当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培养出的青年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相较过去明显增强,青年群体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上差异明显。传统的开大会、发文件的工作方式和说教式、灌输式的组织化动员方式的作用效果逐步降低甚至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青年能够选择参与的组织不断增多,给共青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带来了挑战。针对这种现状,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组织化动员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工作的要求,无法涵盖整个青年群体,无法触及新的青年群体。
上述问题的出现,使得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高速发展大环境下的共青团的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组织动员方式某种意义上看来已经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学生思想多元发展、高校教育革新等需要。因此,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新的途径、方式来团结动员青年, 实现共青团各项职能,即组织化优势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紧跟时事变化,着重加强组织动员新方式探索势在必行。
二、青年动员组织方式借鉴“微公益”模式之应为性分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谓“微公益”一方面是强调公益爱心无小事,公益事业可以是常人看来微乎其微的小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少成多,最终由量变引起质变;另一方面强调是借助微博这一交流平台,通过当事人或知情人发微博,爱心人士转发微博的形式,将公益活动迅速傳递开来,使得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得到帮助,想要奉献爱心的人寻找到需要帮助的人。
(一)现代青年自身特点决定组织动员方式应更加贴近青年生活
乐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事物能力快、强,对事物的自主选择性较强,但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较为激进,从而忽略了辨别获得信息的真伪,这便为共青团组织动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组织动员方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网络化组织动员方式,共青团已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就为共青团主动介入微博,借鉴“微公益”发展模式提供了经验。通过对微博使用人数的统计,以及网络使用人群的调查不难发现,青少年,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微博使用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谓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占58.1%,最引人注目的是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这就为共青团主动介入微博,借鉴“微公益”发展模式提供了基础。 由此可见共青团青年动员组织方式借鉴“微公益”模式是可为的,是应为的。
(二)社会发展决定组织动员更加关注细小之处
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用于个人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变的十分的有限,无法抽出大量的时间参加大型活动。人们效率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最简便的方式完成工作或者参加活动。“微”看似是不足道的,但在“微公益”背后,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共青团开展组织动员工作和活动时必须适应这一特点,更多地强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三、共青团组织动员方式创新之我见
创新不是一味的求新,而是创新中有继承,继承中体现创新;创新不是神神秘秘,而是人人可为;创新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脚踏实地,切实可行。
(一)共青团主动介入“微公益”
2011年10月13日,陕西百所高校团学组织正式集体入驻新浪微博,标志着共青团组织已经开始通过主动的介入微博交流平台这一网络场域,这不仅扩大传统组织动员的内涵,而且,共青团介入“微公益”后,使得青少年在网络场域中的活动可以得到规范和正确的指引和指导。同时,也成为获取青年的思想发展动态的来源,有利于共青团更好开展为党团结凝聚和动员各领域、各社会组织中的青年, 这一项重要任务。
(二)力争实现共青团组织活动的点对点对接
共青团组织各项活动,不应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而应注重活动的社会效果。借助微博平台开展“微公益”或者其他“微活动”时,应力争实现活动的点对点对接,即利用共青团自身的组织、领导、管理等资源优势,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连接活动的甲乙双方,即资源的提供者和资源的需求者,从而实现这两者的点对点对接。同时,共青团组织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供需双方能够真正实现给者有处,需者可取。
参考文献:
王延隆,蒋楠.共青团组织动员方式的变迁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作者简介:
[1]王 丹:(1990~),女,河北秦皇岛青龙县人,西京学院2009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2]康轩豪:(1989~),男,陕西省西安市人,西京学院2009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