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附4 124例报告)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69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4 124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均采用开腹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首次手术治疗情况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3)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原因及时间间隔。(4)影响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单因素分析。(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多因素分析。采用门诊、电话和微信等方式专人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30 d内的恢复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1)首次手术治疗情况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①4 124例患者首次手术治疗情况,行腹腔镜手术2 608例,行开腹手术1 516例;行全胃切除术2 259例,行远端胃切除术1 865例。②4 124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T1期883例、T2期468例、T3期959例、T4a期1 814例;N0期1 414例、N1期571例、N2期683例、N3期1 456例;TNM分期Ⅰ期1 073例、Ⅱ期825例、Ⅲ期2 226例。③4 124例患者首次手术后30 d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率为100.000%(4 124/4 124),其中术后行非计划再手术52例,术后未行非计划再手术4 072例,术后早期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261%(52/4 124)。(2)术后恢复情况:4 072例术后未行非计划再手术患者中,575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121%(575/4 072);术后死亡17例,病死率为0.417%(17/4 072),术后住院时间为(14.0±9.0)d。52例术后行非计划再手术患者中,二次手术后23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4.231%(23/52);死亡6例,病死率为11.538%(6/52),术后住院时间为(28.0±13.0)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550,t=10.900,P<0.05)。(3)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原因及时间间隔:52例患者术后行非计划再手术距首次手术总时间间隔为(6.9±6.7)d。52例患者术后行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分别为:腹腔内出血23例(2例死亡)、吻合口出血7例、吻合口漏6例(2例死亡)、腹腔感染5例、小肠梗阻5例(1例死亡)、腹部切口裂开3例、小肠穿孔2例、胰液漏1例(患者死亡),其距首次手术时间间隔分别为(3.9±3.8)d、(0.9±0.5)d、(7.9±4.7)d、(14.9±4.6)d、(16.4±9.9)d、(10.0±6.0)d、(6.7±5.2)d、12.0 d。(4)影响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术中出血量是影响非计划再手术的危险因素(χ2=5.468,7.589,5.041,P<0.05)。(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70岁、BMI>25 kg/m2及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950,2.288,1.867;95%可信区间:1.074~3.538,1.230~4.257,1.067~3.267,P<0.05)。

结论

患者胃癌根治术后行非计划再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住院时间长。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内出血、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漏是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患者年龄>70岁、BMI>25 kg/m2及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残胃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行3D腹腔镜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患者术前残胃肿瘤均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均按日本胃癌协会第14版《胃癌处理规约》进行淋巴结清扫和施行残胃癌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及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
目的探讨Tensin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7月3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的术后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病理学标本,石蜡切片包埋,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观察指标:(1)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ensin1蛋白表达情况。(2)胃癌组织中Tensin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D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5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64例患者均行LDG,其中45例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Billroth Ⅰ吻合,设为Billroth Ⅰ吻合组;39例采用Braun吻合(Billroth Ⅱ吻合),设为Billroth Ⅱ吻合组
袖状胃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有效的代谢手术方式之一。然而,对于该手术发挥代谢效应的具体分子机制尚缺乏完整统一的认识。肥胖症和糖尿病是一种胃肠道紊乱引起的疾病;同时胃肠道作为代谢手术的直接作用靶标,在术后减轻体质量和改善血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对袖状胃切除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成熟,腹腔镜胃癌手术在国内外亦蓬勃发展,手术适应证逐步由治疗早期胃癌拓展到进展期胃癌。术后并发症不仅直接影响患者围术期恢复,且可能影响远期生存,是腹腔镜胃癌手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从循证医学角度进一步认识腹腔镜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临床优势。
目的观察右半结肠血管走行和变异情况,探讨CT血管成像和CT结肠成像及图像融合技术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38例行腹腔镜扩大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行腹、盆腔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CT血管成像和CT结肠成像重建,并将其融合,得到血管及肠道的三维图像。观
胃癌根治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防治应理念与技术并重,系统性和个体化相结合,以预防为根本,充分术前评估及准备为基础,通过选择合理的手术范围和规范精细的外科操作减少其发生。及早识别术后近期并发症,并根据不同的临床背景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是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围术期病死率的关键。
胃肠道手术并发症日益成为国内外临床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用以衡量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实际临床决策过程中,除了以并发症机制作为干预切入点,并发症的临床经济学分析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临床经济学分析,优化并发症诊断登记能够从国家宏观层面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并且通过微观分析,也能够进一步获得改善临床决策的着力点。通过对并发症干预措施的临床经济学分析,还能够更进一步理解胃外科术后并发症诸多干预措施在实践
目的比较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的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 38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评估、术中探查行远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幽门成形术或全胃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3)依据AJCC第7版与第8版胃癌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