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是过分偏重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精神教育,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将职业精神内容嵌入职业能力培养中、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实现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
中图分类号:F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0.043
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强化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养,缓解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职业精神教育的边缘化,造成高职物流学生逐渐变成了只懂专业技能的“匠人”,缺少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目前,如何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并驾齐驱、融合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我国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选择适合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为培养适应社会、贴近行业企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正在积极探索和实施的一种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校企合作方式的选择上各院校不尽相同,主要有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学校引进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虽然,各种方式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工学结合的实现,可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过分强调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育。这种育人的缺陷,大大局限了校企合作方式的选择,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度。
现代学徒制是英、德、澳等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产業转型升级的衔接配套,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结构和内容与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规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方面实现深度的合作。使高职院校能够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行业企业的需求,把育人过程融入到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入职后的岗位适应能力,有效缩短了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周期,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本费用,提高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现代学徒制不仅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平台。《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企业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场景中习得职业知识和技能,感受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种育人模式将学校育人延伸到社会、延伸到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岗位师傅的敬业精神,无论对其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还是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提高都大有裨益。通过现代学徒制这种融入企业生产实际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既能增强职业能力,又能塑造爱业、敬业、立业的职业精神。
2职业能力培养中嵌入职业精神内容
近年来,高职教育目的的功利色彩和职业导向趋势其课程改革主要针对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教师在课程教学时,更多的强调对学生外显性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忽略了对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意志等精神层面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相比本科教育学制较短、课时较少,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若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精神等人文素质课程是不现实的,依靠单纯枯燥的理论灌输也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更是无效的。
高职院校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精神内涵,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将职业精神培养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设置相应的任务模块,创设多种职业模拟情境,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加强对职业道德的训练。比如在物流客户管理课程中,当讲授到“客户关系的维护”模块时,引入“托运货物受损,招致客户投诉”情景案例,让学生分析发生客户投诉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处理?同时,可以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有关本行业或本行业代表性企业发展史的故事,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播一些工作现场视频,借机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岗位职责,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员工形象、员工成长空间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对未来将要从事职业的认同和向往。教师也要常讲常新,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求更好的把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到专业素质教育中。
其次,实习实训既是加强技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环节。现代学徒制实行的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为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领悟乃至践行职业精神提供了诸多便利。实训教学营造的是仿真职业氛围,学生身处其中感受到的是紧贴工作岗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在做中学、学中做,便会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精心挑选出的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岗位师傅负责学徒身份学生的岗位认知、职业素养、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学生不仅从中能学到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会被师傅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感染,从而增强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加深对职业精神的认知和领悟,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缩小了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与人协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并在实践能力培养中激励学生对职业精神的持续追求,逐步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职业人。
3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近几年,高职教育虽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均力求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实施教学改革,并且取得的教改成果也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然而,毕业生到企业后适应不了,症结何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不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缺乏,而是由于不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职业意识、价值观念,与企业发生矛盾、冲突,最终造成离职,这说明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未把企业的文化精神融入学校文化中。
“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文化,建构具有丰富职业内涵的专业特色校园文化,从而促进校企持续、紧密、更深层次的合作。首先,现代学徒制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体集体开展教学研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项目研发、技术更新改造等活动,能够实现共同体内专业知识和精神文化的转移和共享,形成校企文化融合的團队精神,最终在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其次,校园物质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要具有职业特色。例如,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可按照企业配送中心的要求布置,在墙上张贴作业操作流程、企业精神和经营训诫标语等;按学徒行为规范和守则严格管理学生,要求学生统一着工作服、佩戴证件上岗,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再者,用企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典型事迹感染学生。模范人物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是企业文化的象征者,有榜样作用。通过邀请企业先进人物、学校优秀毕业生进校园进行企业文化、创业和就业知识宣讲,使学生在感受和敬仰榜样的爱岗敬业、敢于奉献精神的同时,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知与理解,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就业观。
4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其中包含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精神、知行合一精神和诚信精神。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高职教育活动中,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在一些职业素质课中嵌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可以开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余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举办“一站到底”百科知识竞赛、“女性礼仪与魅力修养”讲座、“不灭的精神”演讲比赛、“名著佳片、饕餮盛宴”名著电影赏评、“美丽内蒙古”摄影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体会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并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内化成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
[2]陈灿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相融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
中图分类号:F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0.043
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强化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养,缓解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职业精神教育的边缘化,造成高职物流学生逐渐变成了只懂专业技能的“匠人”,缺少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目前,如何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并驾齐驱、融合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我国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选择适合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为培养适应社会、贴近行业企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正在积极探索和实施的一种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校企合作方式的选择上各院校不尽相同,主要有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学校引进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虽然,各种方式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工学结合的实现,可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过分强调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育。这种育人的缺陷,大大局限了校企合作方式的选择,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度。
现代学徒制是英、德、澳等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产業转型升级的衔接配套,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结构和内容与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规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方面实现深度的合作。使高职院校能够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行业企业的需求,把育人过程融入到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入职后的岗位适应能力,有效缩短了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周期,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本费用,提高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现代学徒制不仅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平台。《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企业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场景中习得职业知识和技能,感受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种育人模式将学校育人延伸到社会、延伸到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岗位师傅的敬业精神,无论对其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还是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提高都大有裨益。通过现代学徒制这种融入企业生产实际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既能增强职业能力,又能塑造爱业、敬业、立业的职业精神。
2职业能力培养中嵌入职业精神内容
近年来,高职教育目的的功利色彩和职业导向趋势其课程改革主要针对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教师在课程教学时,更多的强调对学生外显性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忽略了对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意志等精神层面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相比本科教育学制较短、课时较少,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若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精神等人文素质课程是不现实的,依靠单纯枯燥的理论灌输也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更是无效的。
高职院校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精神内涵,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将职业精神培养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设置相应的任务模块,创设多种职业模拟情境,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加强对职业道德的训练。比如在物流客户管理课程中,当讲授到“客户关系的维护”模块时,引入“托运货物受损,招致客户投诉”情景案例,让学生分析发生客户投诉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处理?同时,可以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有关本行业或本行业代表性企业发展史的故事,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播一些工作现场视频,借机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岗位职责,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员工形象、员工成长空间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对未来将要从事职业的认同和向往。教师也要常讲常新,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求更好的把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到专业素质教育中。
其次,实习实训既是加强技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环节。现代学徒制实行的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为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领悟乃至践行职业精神提供了诸多便利。实训教学营造的是仿真职业氛围,学生身处其中感受到的是紧贴工作岗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在做中学、学中做,便会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精心挑选出的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岗位师傅负责学徒身份学生的岗位认知、职业素养、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学生不仅从中能学到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会被师傅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感染,从而增强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加深对职业精神的认知和领悟,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缩小了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与人协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并在实践能力培养中激励学生对职业精神的持续追求,逐步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职业人。
3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近几年,高职教育虽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均力求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实施教学改革,并且取得的教改成果也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然而,毕业生到企业后适应不了,症结何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不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缺乏,而是由于不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职业意识、价值观念,与企业发生矛盾、冲突,最终造成离职,这说明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未把企业的文化精神融入学校文化中。
“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文化,建构具有丰富职业内涵的专业特色校园文化,从而促进校企持续、紧密、更深层次的合作。首先,现代学徒制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体集体开展教学研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项目研发、技术更新改造等活动,能够实现共同体内专业知识和精神文化的转移和共享,形成校企文化融合的團队精神,最终在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其次,校园物质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要具有职业特色。例如,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可按照企业配送中心的要求布置,在墙上张贴作业操作流程、企业精神和经营训诫标语等;按学徒行为规范和守则严格管理学生,要求学生统一着工作服、佩戴证件上岗,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再者,用企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典型事迹感染学生。模范人物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是企业文化的象征者,有榜样作用。通过邀请企业先进人物、学校优秀毕业生进校园进行企业文化、创业和就业知识宣讲,使学生在感受和敬仰榜样的爱岗敬业、敢于奉献精神的同时,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知与理解,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就业观。
4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其中包含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精神、知行合一精神和诚信精神。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高职教育活动中,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在一些职业素质课中嵌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可以开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余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举办“一站到底”百科知识竞赛、“女性礼仪与魅力修养”讲座、“不灭的精神”演讲比赛、“名著佳片、饕餮盛宴”名著电影赏评、“美丽内蒙古”摄影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体会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并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内化成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
[2]陈灿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相融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