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领风骚的初中语文浸润式教学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tgf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堂优秀的浸润式语文课需要教师遵循“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以身份转换式“初读”文本,凸现学生“人性”;以情境探究式“选读”文本,彰显学生“个性”;以画面补充式“品读”文本,激活学生“灵性”;以主题引领式“厚读”文本,开启学生“悟性”。引领学生在“读”中缩短与文本的距离,消除作者与学生间的隔阂,使学生浸润在学习语文的环境中。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浸润式教学 “读”领风骚
  浸润式教学需要师生在“实”与“虚”间品读,感同身受;在“疑”与“释”间再读,融会贯通;在“入”与“思”间悟读,得其精髓。文本解读的基础与前提是尊重文章体式,自传体小说是描写生活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结合体,需要教师凸现学生“人性”,彰显学生“个性”,激活学生“灵性”,开启学生“悟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激发学生内在感悟的衍生性,从而达到感同身受、文人合一的浸润式语文课堂境界。在教学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节选》时,笔者采用“四式”读法开展教学,在读中引领学生素养发展。
  一、以身份转换式“初读”文本,凸现学生的“人性”
  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于语文课堂中,在课堂上学生灵魂的拔节、心灵的放歌、生命的幸福,都迫切要求教师不做应试教育的“刽子手”、知识传授的“搬运工”、情感表达的“传声筒”,而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性的感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师要以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遵循学生体验的多元化,遵从学生内心的原始感受。教师应该披文入情,立足实际,深挖文本,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直至探寻到作者的本心。
  在教学《<呼兰河传>节选》时,文章中有这样的情境:这样一个人物的陪伴——祖父,这么一个地方的存在——园子,还有那样一段时光——和祖父一起生活的岁月。在学生初读后笔者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是一段怎样的时光?”此时,学生七嘴八舌,答案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如觉得好玩、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温暖……对于学生的这些感悟教师都应该尊重、认可和鼓励,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的原生体验。所谓“读而未晓则思”,为了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笔者又追问学生:“我们看看小说中的‘我’与祖父在这个园子里一起经历这些事时大概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四五岁。”于是我就顺势提问:“四五岁的孩童,当时会有怎样的体验?”学生脱口而出:“好玩、自由自在。”此时的学生已经站位于那时那地的“我”了。于是笔者又问学生:“30岁的作者最想表达哪种情感?”有学生说:“当然是自由。”教师在把握好“人本”与“文本”关系的前提下,一步步精准的提问,一环环角色的转换与体验,一句句走心的回答,换来了课堂的生成和精彩。身份转换后“原生态”的表述很本真,不生涩、不硬扯、不别扭。“自发性”的见解,自然而又顺应学生内心的感受,个性彰显而不张扬,体验实在而不哗宠。
  二、以情境探究式“选读”文本,彰显学生“个性”
  自发性的、独到的见解来源于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教师要通过情境设置来唤起学生探求知识、感悟情感的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麦田里的拔苗助长者”,应做“麦田里的精心耕耘者”;不能只做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更需要做“麦田里的拓荒者”。学生看到的文本是凭借自己的阅历和心智所见,如何引领学生對心中的“第二文本”进行感悟和重构,进入文本原生情境,需要教师适时地启发。
  在教学《<呼兰河传>节选》时,笔者提问学生:你觉得哪个片段最能体现自由的特点?蓦然发现学生在文本中无处可寻,陷入了沉思。“思而未晓则读”,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在“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一句前加上 “我是玉米”四个字,将“它”字去掉,再一次来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赋予了语言以活泼而自在的感觉,涂抹了玉米自由、鲜活的色彩,附带了读者欢欣的感情温度,自然而然地将玉米活化的同时,更激活了学生内心的感悟。原本只是对物体的一种喜爱,此时给充满生机而可爱的玉米以更多的玩味,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感呼之欲出。又如读到:祖父浇菜,我也浇菜;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下雨了,下雨了”。教师要求学生语速加快地读,学生读出了快乐感;再要求语速放慢地读,读得沉浸其中;最后要求语气前低后高地读,读出了孩童的天真、快乐。但总觉得还没有到达学生内心情感的澎湃点,于是要求学生用地方方言喊,当大声喊完后,学生会心地笑了。我相信此时的“笑”,学生的情感点链接到了自己四五岁时,也唤起了曾经类似的经历,激发了那时内心的情怀,这种感悟的衍生是自然而然、毫不造作的。所以,通过文本生发进而使学生衍生更贴近事物的情愫,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使命。
  三、以画面补充式“品读”文本,激活学生“灵性”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学的首要前提是学生得有心。宗白华说:“你想要了解春吗?你的心情可有那蝴蝶翅膀的翩翩情致?你的歌曲可有那黄莺儿的千啭不穷?”纵然学生有些许情愫,可是毕竟才十几岁,还是需要教师的激发,轻轻一点涟漪连连,更清澈、更通透、更有味。
  笔者在教学《<呼兰河传>节选》时,问学生文章详写了哪件事,学生说是铲地。于是带领学生一起看第10至21节的一组人物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精读慎思。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圈画出关键字词并说明理由,并让学生想象一下对话中他们是怎样地说,可以有哪些表情、动作或心理去呈现?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此时学生已不单纯是自己,而是带有主观情感的“我”和“祖父”了。填写完后,教师将学生填的增加进去,教师读旁白,学生进入角色读话语。这个过程让学生真正进入了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祖父的宽容、慈爱与和蔼。而正是祖父的这种性格,成就了“我”的倔强、天真和可爱,给予了“我”一辈子的感动和惦念。体验式想象让一切的感悟都水到渠成,没有生搬硬套,没有牵强附会,画面呈现后内心的情感是幽微的,文本中的“肢体”与“灵魂”是合一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去开掘那一潭活水,在品读中到达心灵的契合点,最后能“沉醉不知归路”。   四、以主题引领式“厚读”文本,开启学生“悟性”
  浸润式课堂应使学生沉浸其中,丝丝入扣,步步相应,以体现出语文课的完整性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化解读。当教师在课末习惯于一课一个主题的模式化总结时,当教师只是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地加以拓展时,学生的心逐渐变得被动和中规中矩。语文课需要无声地浸润,需要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赏心、会心、用心地阅读,需要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汇、理与理的辨析,细意去理会,方得见精髓,我们的学生才能逐渐开窍,慢慢悟明。
  笔者在教学《<呼兰河传>节选》的课末时,要求学生领悟那个有祖父的园子,原来是萧红一生精神的栖息之地,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重点。首先,教师在课初引入文本时就用这样的语言:“那么一个人物、这么一个地方、那样一段时光。”此种语言首先将学生带入一种回味悠长的境地。其次,在课末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文本的内容、人物的情感来拟写诗意的题目。”有学生思考后取“祖父和我”“祖父、园子和我”“幼时记趣”……笔者于是第一步引入《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三节,学生理解了:原来一个人能温暖另一个人的一生。第二步引入《呼兰河传》尾声,学生顿时明白文章中的过往是她心中已逝了的。第三步老师利用一组数字“9、18、20、23、30、31、8、60”声情并茂地讲述萧红的一生,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病魔纏身、孤苦无依,处于战火纷飞的30岁的萧红心中,这段与祖父一起在园子里度过的时光对萧红来说是多么重要!此时学生百感交集,心中情感澜翻絮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用疑惑的眼神望着老师。第四步同学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桃花源记》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陶渊明心目中的桃花源。受此启发,“那年、那事、那花园”“带露拾花”“祖父护佑着的那方精神净土”等题目应运而生,此时文章的中心早已在学生的取题环节中步步深化,同时教师也带领了学生以旧知促新知,一切水到渠成。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待特定的文本,并且在特定体式的文本里,能从重要的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这就需要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共同参与其中,而最关键的一环是学生。学生以读促思,以思悟读,渐入佳境。唯有如此,浸润式语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内在感悟的衍生性和合理性,潜移默化直至追溯于文本作者心间,使学生在遇见文本中遇见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基调”“色调”“情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三要素。“基调”体现党和国家的育人导向、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班级精神;班级环境色彩与育人氛围构成班级文化建设的“色调”;在班级“基调”下,以和谐人际关系为纽带,通过文化浸润与影响学生,将外在行为规范升华为积极的观念情意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情调”。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 基调 色调 情调  一、班级文化建设三要素  班级文化建设是
期刊
摘要  评点式文本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文本形式上,而且体现在文本功能上。只有准确把握评点式文本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凸显其在语文教学上的特殊功用。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将评论者纳入教学对话系统,而且应该在明确其特定功用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其在教学中的价值,从而使其不仅发挥在文本解读上的辅助作用,而且成为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评点式文本 特征 教学策略  评点式文本主要
期刊
工作室由中學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张宁生领衔,现有成员8名,来自淮安市淮安区各初中学校。  工作室致力于初中语文语境化阅读教学的研究,并将研究的理论成果付诸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提升内在语文素养。工作室成员倡导以语境化教学实现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运用语境设计法备课、制订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并引进语境评价法完善语文学业评价,指导学生掌握语境学习法,切实提
期刊
摘要  设计与实施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的“整体观”,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施中重视知识内容的生长,知识形式的关联,知识旨趣的积淀是把握单元教学第一课设计的核心。  关键词  单元第一课 知识内容 知识形式 知识旨趣  “单元教学设计”是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统筹重组优化,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以突出数学内容的主线以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其目的和价值
期刊
一、设计说明  《卖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文章在对比烘托中刻画了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故事委婉含蓄,發人深思。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鉴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了“读”“品”“说”“写”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理解文意,感悟文本,习得言语,提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能抓
期刊
摘要 针对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现状,采用字形溯源法、成语印证法、图文比较法、举一反三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重点文言文词语的障碍,提高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 文言文 字词教学 言语活动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重点疏通字词,则课堂陷于枯燥的字词辨析的境地,学生感觉乏味;不疏通字词,则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课文。其实,针对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这种现状,是有“道”可
期刊
摘要 本文拟对苏教版初中文言文进行梳理、归纳、整合,以期指导学生掌握梳理方法,训练归纳思维,提升整合的能力和对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并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合到复习课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苏教版 文言文 复习 方法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之重,对文言文的考查也是全国各省市中考的必考内容,且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分值占比超过10%。本文拟以苏教版初中
期刊
主持人语  在成为名师之前,我们到底需要进行哪些修炼呢?名师成长的路径有几条呢?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从“行动,就能改变”“学习,相伴提升”“思考,走向深远”三个维度,为您一一破解名师成长的密码。  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走向名师,关键在于行动。尤其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在课堂教学上勇于改革,不懈探索,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学”的课堂;同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开发更丰
期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教育,才能办出高品质的学校。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契机,以创新与优化校本研修方式为突破点,努力构建起基于学校实际的、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学团队运行机制,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学校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决心坚定,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措施扎实,取得了极为
期刊
图形与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因其直观性、逻辑性、演绎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一直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所重视,也受到中考数学命题者的青睐。几何压轴题既要基于学生认知,体现课标要求,尊重教学现实,又要有所创新,这对命题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事实上,数学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命题素材。充分挖掘素材的命题价值,考查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正确的命题导向。本文基于对2019年泰州卷第25题的特点分析,谈谈几何与图形试题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