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式文本的特征及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370724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评点式文本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文本形式上,而且体现在文本功能上。只有准确把握评点式文本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凸显其在语文教学上的特殊功用。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将评论者纳入教学对话系统,而且应该在明确其特定功用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其在教学中的价值,从而使其不仅发挥在文本解读上的辅助作用,而且成为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评点式文本 特征 教学策略
  评点式文本主要是指教材中带有旁批的文本。旁批一般表现为内容上的阐释和形式上的批注。和其他课文相比,评点式文本有其自身的特征,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这种特殊性一直被教师忽视,使得評点内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列夫·托尔斯泰》为例,尝试在发现其独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此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评点式文本的独特性所在
  1.首先体现在文本形式上。
  评点的介入使得文本的呈现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文,二是评论。前者是师生致力于解读的文本;后者是为文本解读提供的辅助文本,体现在对话方式上则为评论者的介入,即教学对话中除了教师、学生、文本之外,又增加了评论者。评论者的介入使教学对话趋于多元。“知识建构的活动不是封闭在个人的系统之中,而是在向社会开放的系统之中,寻求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建构知识的契机。”[1]评论者的介入增加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为知识的建构提供了相对广阔的话语背景,从而为教学的生成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参照。
  2.其次体现在文本功能上。
  评点内容的增加有其特定的功能,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师生共用”。在教学中,师生可以共同将评点的内容作为解读文本的辅助,包括字词的释义,写作的思路以及语句的赏析,等等。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学生可以通过对评点内容的阅读增加文本解读的深度,从而提升独立学习的层次。我们知道,课文本身并不是课程的内容,也不是学习的对象,它仅仅是教师教授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和途径,也就是所说的“例子”。较之课文而言,评点内容的“例子”功能更为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3.最后体现在编者的意图上。
  文本的评点内容是编者加上去的,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文本在教材中的特定位置,一篇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这一单元、这一位置是因为“要在这一部分就事先已确定的某一方面某一点派上用场而且往往还只派这一用场”。或者可以说,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由外在于它的别的东西主宰的”。[2]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编者的意图,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挖掘和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功用。
  二、评点式文本的教学策略
  认识了评点式文本的特殊之处,目的在于以此探讨教学策略,并且只有在此基础上探讨的教学策略才能凸显评点式文本的特殊功用,才能发挥“评点”在文本解读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将评论者纳入教学对话系统。
  评点式文本的特性决定了教学对话的重构。学生对评点式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且包括学生和评论者之间的对话,然后才是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对话。这种情形下的教学就处在了“与文本—作者、与编者、与评语三重关系的互动对话之中”。[3]由于对话的多维性,使得对话的生成空间得到拓展。
  在这篇课文当中,学生认识托尔斯泰这个人并不难,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对他的生平、外貌以及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很显然,这种认识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起点。正是在这样的起点之上,评论者就在开篇介入了:“开篇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引导读者聚焦于这副脸庞。”其实,这样的评点并不是对文本的解读,而是评论者介入学生的阅读过程之中,并通过评点内容来提示学生:要“聚焦”托尔斯泰的面孔,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评论者还对第1段到第4段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反复渲染托尔斯泰的长相的平庸普通”。以上两处的评点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的开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之中。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这种评点内容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还要阅读评点的内容,从而将评论者纳入教学对话系统,使教学对话趋于多元。
  2.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评点式文本的对话趋于多元,但是多元并不等于高效,这就需要教师角色的进一步凸显。和常规文本教学相比,评点式文本的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组织,即教师应该致力于研究评点内容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凸显教学对话的多维特征。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首先,教师要成为“旁观者”,即尽量提供学生与评点内容的交流空间;其次,教师要成为“搭建者”,即在教学方法上搭建学生与文本、评点内容之间沟通的桥梁;再次,教师要成为参与者,即参与学生的阅读活动,去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态;最后,教师要成为促进者,即教师通过自身的介入抵消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促进学生发现评点内容的价值,从而促成文本解读的深入。具体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高尔基是这样描述的,“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眉头紧锁,无人回答。)
  师:这句话不好理解,也很可能被我们忽略,所以评点部分要求我们“好好琢磨一下这句‘心里话’”。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好好琢磨琢磨这句话。
  (学生小组讨论。)
  师:我们来听听,大家都琢磨出什么啦?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前文的一个概括。
  师:概括什么呢?接着说。
  生:可能是说这双眼睛非常富有情感,文中说“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感”。
  师:听上去很神奇。
  生:神奇的地方在于这双眼睛能够“穿透心灵”。
  ……
  对于评点式文本,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而且要组织学生共同研究评点的内容,从而发掘评点内容之于文本解读的价值。   3.课程意识的进一步凸显。
  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指向课程。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考查评点式文本,其价值就会更加明显。事实上,评点内容也正是编者依据课程要求添加的,其中不仅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维度,而且体现了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文本解读的深入,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列夫·托尔斯泰》被放置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并且在“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并“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这样我们就知道了编者的意图。实际上,这种意图正是课程意识的凸显,即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课程目标。简而言之,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的示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虽然可以将其作为“定篇”进行解读,但由于其在本单元的位置,加上评点内容的增加,教师就应该将其作为“例文”,[4]即从习得方法的角度开展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借助评点内容在实现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掌握这一解读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第1至4段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这一处评点内容中的“层层铺陈”进行细化研究,即讨论作者是怎样“层层铺陈”,又是怎样“反复渲染”的。针对“写来访者的心理落差,其实是在为后文蓄势”这一处评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为了什么而“蓄势”,又是怎样“蓄势”的……
  评点内容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生态。这种改变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上的调整,不如说是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向;与其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如说是由课文向课程的抵近。评点式文本的特征虽然体现在文本形式上,但是其功能上的特殊性更值得我们研究,并以此作为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3.
  [2]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3]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4]王荣生.語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95-321.
其他文献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读书为本,读书为要”,即抓住读书这个核心,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材的改革与中考对“真阅读”的要求,牵动着教师的教,连接着学生的学。如果教、学、评相互融通,共为一体,就能相辅相成,三者共赢。下面以“《我的母亲》群文阅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落实教、学、评的一体化。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航标,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指
期刊
摘要  选材是初中生写作时必须重视的问题。“从新颖独特处着眼”“从典型生动处挖掘”“从至细至微处提炼”“从转换角度处变身”,有助于学生选好素材,为写好文章奠定基础。  关键词  选材 新颖独特 典型生动 至细至微 转换角度  无论是平时的写作训练,还是考试中的命题作文,很多学生冥思苦想半天,仍感到无从下笔。本文从“选材”这一话题,结合初中生写作实际,谈谈如何帮助他们精选素材,写好作文。  一、从新
期刊
一、Pre-listening  Step1:Revision & Lead in.  上課前三分钟,教师呈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图片,并提问学生有关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信息,目的是通过复习进行导入。在完成复习后,教师提问学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Yancheng Nature Reserve?”并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Where is it? What is it? W
期刊
摘要  语文自读课如何教学仍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许多教师不能明确自身在自读课中的角色摆放。从编者意图来看,教师定位于“指南针”角色;从学习评价角度来看,教师定位于“舵手”角色;从学生能力提高角度看,教师定位于“船长”角色。一线教师明确自身在自读课中的位置摆放,有利于凸显教材价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自读课 编者意图 教师角色 学生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有多篇自读课文,这
期刊
摘要  课堂教学需要课前精心备课,也需要课堂上的灵活驾驭。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时,注意捕捉一些精彩的课堂细节,赏析细节处理,是促进观课者专业精进的重要途径。课堂细节处理得是否得当、是否精彩,往往是教师专业基本功的外显,也是教师教学价值观的体现。  关键词  课堂细节 课堂观察 专业基本功  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冯卫东先生指出,课堂微观观察别有洞天、别具价值,笔者深有同感。本文结合近年来观察到的一些名师
期刊
一线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支持,往往侧重于先期的教学设计与现场指导,忽略阅读前后的整体作业规划。学生在课后阅读名著,更关注的是阅读时间和进度。但正如日本知名教育学家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所倡导的“光有速度还不够,想培养出直攫事物本质的能力,思想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深度”“相较而言,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那么,思想如何才能具备足够
期刊
主持人语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以来,它日益受到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视。各地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纷纷举办有关培训研讨、观摩交流活动,也相继推出整本书阅读策略、课型、模式等经验和做法,应该说“整本书阅读”成了语文界最大的热词。但“狂热”的同时,也需要“冷静”的反思,要警惕“淡化兴趣”“忽视习惯”“支持缺失”“评价失衡”“目光短浅”等不良倾向和“以练代读”“以点带
期刊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的三个重要函数之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相关概念,经历了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探索过程,大致了解了函数学习以“定义→图像→性质→应用”为主要研究脉络。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分析,探索并归纳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四、小结  提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它有
期刊
个人简介  沈锦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吴振华名师工作室成员。被评为苏州市吴江区教学能手、“学陶、师陶、研陶”先进个人;获得过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多次在苏州市、吴江区评优课和基本功竞赛中获奖;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多次主持市级课题研究。  2007年,我从江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回到家乡一所农村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有人说,教师工作循环
期刊
摘要  “基调”“色调”“情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三要素。“基调”体现党和国家的育人导向、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班级精神;班级环境色彩与育人氛围构成班级文化建设的“色调”;在班级“基调”下,以和谐人际关系为纽带,通过文化浸润与影响学生,将外在行为规范升华为积极的观念情意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情调”。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 基调 色调 情调  一、班级文化建设三要素  班级文化建设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