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现状,采用字形溯源法、成语印证法、图文比较法、举一反三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重点文言文词语的障碍,提高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 文言文 字词教学 言语活动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重点疏通字词,则课堂陷于枯燥的字词辨析的境地,学生感觉乏味;不疏通字词,则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课文。其实,针对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这种现状,是有“道”可解的,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尴尬处境。
一、字形溯源法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采用“组词法”来突破障碍,但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犯“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学生就运用“组词法”将“木兰当户织”中的“户”解释为“窗户”,但这里的“户”应解释为“门”。
这时,教师不妨采用“字形溯源法”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请看《木兰诗》的教学片段:
师:刚刚这位同学将“户”解释为“窗户”,是否恰当呢?让我们追溯“户”在小篆中的写法,请你们比较小篆中的“”(户)和另外一个字“”(门),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觉得第二个字像“门”。
师:你的直觉很准,这确实是“门”。还有什么发现?
生:“户”其实是“门”的一半。
师:你觉得“户”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猜不出来,但应该不是“窗户”的意思。
师:我们一起来看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是怎么说的:户,半门曰户。
师:现在,请大家告诉我“户”是什么意思。
生:半门,单开的门,应该就是“门”的意思。
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在“字形溯源”的比较活动中,教师通过呈现表意性较强的小篆,辅以《说文解字》中言简意赅的解释,让学生在充满“文字趣味”的言语活动中,辨析出了“户”的本义。
二、成语印证法
现在所使用的成语,很多还保留着古汉语的词法和句法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字词同学生以往接触过的其他文言现象做对照,尤其是同生活当中习用的成语(其中保留了丰富的文言文字词与文言文语法现象)进行对照,也是很有效的路径”。请看《曹刿论战》的教学片段:
生:请看下面文段中的加点字,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印证它的意思。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生:盈,热泪盈眶,盈是“充满”的意思。
生: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有克敌制胜,克是“战胜”的意思。
生:故,平白无故,“缘故”。
生:逐,逐鹿中原,随波逐流,“追赶”的意思。
生:辙,南辕北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生:靡……
师:你觉得“靡”是什么意思?
生:旗子倒下,应该是“倒下”的意思。
师:很好!你可以用“望风披靡”来印证。
“成语印证法”借鉴了余映潮老师教学《夸父逐日》时的成功经验。在这样充满“文化趣味”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从“引导者”走向“辅助者”。“成语印证法”教會了学生自主推测文言文字词意的方法,传授了学生终身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图文比较法
图文比较法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画面感强的文言文语段转换为图画,并在转化的过程中,故意画错一些关键部分,再通过“我来找碴”的言语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趣味性。请看《醉翁亭记》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说说这幅画与《醉翁亭记》第一段文字的描写是否有出入。
生:这幅画中应该多画一些草、树。因为这里的“蔚然”的意思就是“茂盛的样子”。
生:山画得有些少了,从“环滁皆山也”中的“环”和“皆”可以看出四面都是山。
师:哪个字是“都”的意思?
生:皆。
师:很好!还有错误吗?
生:醉翁亭的位置和泉水的位置好像不准确。这里的“临”在书下注释是“高踞”的意思。所以醉翁亭应该画在山丘上,居高临下。
师:结合注释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那么,你注意到这句话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字了吗?
生:亭子的边角应该画得长一些,斜翘一些。
师:哦(激动),为什么?
生:“翼然临于泉上”是指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
图文比较法是一种直观的文言文字词教学方式,是一个生动的言语活动,更是一叶把学生摆渡到文言文彼岸的小舟。学生在充满“画面趣味”的比较活动中,不仅突破了重点文言文词语的障碍,更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举一反三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很有启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只要求初中生能够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学生要积累的文言文实词却很多,包括一词多义、多词一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因此,教师如果能在采用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迁移,那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1.同义多举。
例如“濯”解释为“洗”。
举: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洗
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屈原 《楚辞·渔父》 洗
反:濯足于惠因涧 秦观 《龙井题名记》 洗
反:濯冠沐浴告祭酒 韩愈《石鼓歌》 洗
2.同法多举。
例如“犬”解释为“像狗一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用法。与之用法一致的文言文词语就可以解释为“像……一样”。
举: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 像狗一样
反: 其岸势犬牙差互 柳宗元《小石潭记》 像狗牙一样
反: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像翅膀一样
反:囊括四海之意 贾谊《过秦论》 像口袋一样
3.同式多举。
例如在“所”字结构中,“所”后的文言文词语要解释为“动词”词性。
举:自以为大有所益 司马光《孙权劝学》 增加
反:鱼我所欲也 庄子《鱼我所欲也》 想要
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听说
反: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 用网捕
举一反三法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做到多读、多学习文言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文言文是先贤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粹。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与其让学生“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倒不如创设充满趣味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在语用中体悟其义。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言语活动还有很多,我们要“言”之有道,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关键词 文言文 字词教学 言语活动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重点疏通字词,则课堂陷于枯燥的字词辨析的境地,学生感觉乏味;不疏通字词,则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课文。其实,针对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这种现状,是有“道”可解的,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尴尬处境。
一、字形溯源法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采用“组词法”来突破障碍,但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犯“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学生就运用“组词法”将“木兰当户织”中的“户”解释为“窗户”,但这里的“户”应解释为“门”。
这时,教师不妨采用“字形溯源法”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请看《木兰诗》的教学片段:
师:刚刚这位同学将“户”解释为“窗户”,是否恰当呢?让我们追溯“户”在小篆中的写法,请你们比较小篆中的“”(户)和另外一个字“”(门),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觉得第二个字像“门”。
师:你的直觉很准,这确实是“门”。还有什么发现?
生:“户”其实是“门”的一半。
师:你觉得“户”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猜不出来,但应该不是“窗户”的意思。
师:我们一起来看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是怎么说的:户,半门曰户。
师:现在,请大家告诉我“户”是什么意思。
生:半门,单开的门,应该就是“门”的意思。
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在“字形溯源”的比较活动中,教师通过呈现表意性较强的小篆,辅以《说文解字》中言简意赅的解释,让学生在充满“文字趣味”的言语活动中,辨析出了“户”的本义。
二、成语印证法
现在所使用的成语,很多还保留着古汉语的词法和句法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字词同学生以往接触过的其他文言现象做对照,尤其是同生活当中习用的成语(其中保留了丰富的文言文字词与文言文语法现象)进行对照,也是很有效的路径”。请看《曹刿论战》的教学片段:
生:请看下面文段中的加点字,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印证它的意思。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生:盈,热泪盈眶,盈是“充满”的意思。
生: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有克敌制胜,克是“战胜”的意思。
生:故,平白无故,“缘故”。
生:逐,逐鹿中原,随波逐流,“追赶”的意思。
生:辙,南辕北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生:靡……
师:你觉得“靡”是什么意思?
生:旗子倒下,应该是“倒下”的意思。
师:很好!你可以用“望风披靡”来印证。
“成语印证法”借鉴了余映潮老师教学《夸父逐日》时的成功经验。在这样充满“文化趣味”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从“引导者”走向“辅助者”。“成语印证法”教會了学生自主推测文言文字词意的方法,传授了学生终身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图文比较法
图文比较法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画面感强的文言文语段转换为图画,并在转化的过程中,故意画错一些关键部分,再通过“我来找碴”的言语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趣味性。请看《醉翁亭记》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说说这幅画与《醉翁亭记》第一段文字的描写是否有出入。
生:这幅画中应该多画一些草、树。因为这里的“蔚然”的意思就是“茂盛的样子”。
生:山画得有些少了,从“环滁皆山也”中的“环”和“皆”可以看出四面都是山。
师:哪个字是“都”的意思?
生:皆。
师:很好!还有错误吗?
生:醉翁亭的位置和泉水的位置好像不准确。这里的“临”在书下注释是“高踞”的意思。所以醉翁亭应该画在山丘上,居高临下。
师:结合注释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那么,你注意到这句话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字了吗?
生:亭子的边角应该画得长一些,斜翘一些。
师:哦(激动),为什么?
生:“翼然临于泉上”是指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
图文比较法是一种直观的文言文字词教学方式,是一个生动的言语活动,更是一叶把学生摆渡到文言文彼岸的小舟。学生在充满“画面趣味”的比较活动中,不仅突破了重点文言文词语的障碍,更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举一反三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很有启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只要求初中生能够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学生要积累的文言文实词却很多,包括一词多义、多词一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因此,教师如果能在采用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迁移,那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1.同义多举。
例如“濯”解释为“洗”。
举: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洗
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屈原 《楚辞·渔父》 洗
反:濯足于惠因涧 秦观 《龙井题名记》 洗
反:濯冠沐浴告祭酒 韩愈《石鼓歌》 洗
2.同法多举。
例如“犬”解释为“像狗一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用法。与之用法一致的文言文词语就可以解释为“像……一样”。
举: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 像狗一样
反: 其岸势犬牙差互 柳宗元《小石潭记》 像狗牙一样
反: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像翅膀一样
反:囊括四海之意 贾谊《过秦论》 像口袋一样
3.同式多举。
例如在“所”字结构中,“所”后的文言文词语要解释为“动词”词性。
举:自以为大有所益 司马光《孙权劝学》 增加
反:鱼我所欲也 庄子《鱼我所欲也》 想要
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听说
反: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 用网捕
举一反三法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做到多读、多学习文言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文言文是先贤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粹。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与其让学生“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倒不如创设充满趣味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在语用中体悟其义。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言语活动还有很多,我们要“言”之有道,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