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抓好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环节,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概念教学中逐步了解概念形成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学客观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能自觉地按一定的规律去思考、探讨和掌握它;在复习和应用旧概念时能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概念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概念教学 形成 深化 知识迁移 优化 联系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事物本质属性的精确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在中学物理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力、重心、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理想气体、点电荷、衍射、衰变等等;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常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V/△t,电场强度E=F/q等等。
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认识和学习概念,他们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概念教学时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语言描述是否严谨、到位。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概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使学生在概念教学中逐步了解概念形成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学客观规律,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能自觉地按一定的规律去思考,探讨和掌握它。
一、循序渐进,分散难点
高中物理中很多概念对学生而言都是初次接触,鉴于他们感性材料、认知结构等方面的不全面,学生对新知识地接收,能力地提高可能要有一个很长过程。如力的概念,学生初学时感觉是非常抽象的,认识也是十分肤浅的,通过受力分析,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物质作用性质;通过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相互性;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分解才能理解其矢量性;只有接触重力、弹力、摩擦力后才能趋于具体化;在用它解决形变问题和动力学问题时就具体到了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定律和受力分析后再加深对它的理解,从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加速度)角度去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自然水到渠成。不要一开始就把知识难度提高到高考要求,这样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只能加大大部分同学对物理的畏惧感,动摇他们的信心。
二、对相关概念比较对照,深化概念内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学会排除各种非本质的因素,透过表面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比较对照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比较相似之处,可以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较相异之处可以有效遏制负迁移效应,使学生分清易混之处,提高识别能力。
三、设置多功能情景,构建物理模型
学生对物理概念地理解上不到位,有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把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理情景有效结合,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来印证该概念。为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能产生多种作用的情景,它可以是几个有内在联系的简单情景的组合体,也可为一组物理实验、几幅图表,来辅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还原物理情景
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一般需经三个阶段:感性的具体、理性的抽象、理性的具体。老师每讲一个新的概念,总是首先引入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具体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或做一些物理实验,使我们产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比较,抽象出本质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表象的丰富、直观和准确。而物理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能起到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的作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为了使学生能在物体失重的过程中直接观察到失重现象,根据因陋就简的原则,我做了以下失重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用一个空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管壁上钻两个对称的小孔,上端开两个通气小孔。演示时,在瓶中装满水,盖紧瓶塞,此时在管下端小孔处喷出两股水。然后,将瓶子提高2米左右,请学生仔细观察两小孔的喷水情况,接着松手让瓶子自由下落,此时由于瓶子中的水处于失重状态,不再对瓶壁产生静压强,所以管壁上小孔的喷水现象立即消失,效果明显。
这里还特别提出的是,有些物理概念不是只在一节课上通过一两个例子就是能够认识清楚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不断理解。也就是说,认识一个物理概念要有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提高的过程。“教法有则,教无定法”教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拘一格地把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讲练结合法等灵活地运用于概念教学过程之中,从最适合学生的切入点入手,用最适合学生的教法进行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之本质、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责编 张宇)
关键词:概念教学 形成 深化 知识迁移 优化 联系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事物本质属性的精确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在中学物理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力、重心、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理想气体、点电荷、衍射、衰变等等;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常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V/△t,电场强度E=F/q等等。
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认识和学习概念,他们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概念教学时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语言描述是否严谨、到位。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概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使学生在概念教学中逐步了解概念形成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学客观规律,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能自觉地按一定的规律去思考,探讨和掌握它。
一、循序渐进,分散难点
高中物理中很多概念对学生而言都是初次接触,鉴于他们感性材料、认知结构等方面的不全面,学生对新知识地接收,能力地提高可能要有一个很长过程。如力的概念,学生初学时感觉是非常抽象的,认识也是十分肤浅的,通过受力分析,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物质作用性质;通过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相互性;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分解才能理解其矢量性;只有接触重力、弹力、摩擦力后才能趋于具体化;在用它解决形变问题和动力学问题时就具体到了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定律和受力分析后再加深对它的理解,从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加速度)角度去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自然水到渠成。不要一开始就把知识难度提高到高考要求,这样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只能加大大部分同学对物理的畏惧感,动摇他们的信心。
二、对相关概念比较对照,深化概念内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学会排除各种非本质的因素,透过表面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比较对照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比较相似之处,可以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较相异之处可以有效遏制负迁移效应,使学生分清易混之处,提高识别能力。
三、设置多功能情景,构建物理模型
学生对物理概念地理解上不到位,有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把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理情景有效结合,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来印证该概念。为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能产生多种作用的情景,它可以是几个有内在联系的简单情景的组合体,也可为一组物理实验、几幅图表,来辅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还原物理情景
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一般需经三个阶段:感性的具体、理性的抽象、理性的具体。老师每讲一个新的概念,总是首先引入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具体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或做一些物理实验,使我们产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比较,抽象出本质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表象的丰富、直观和准确。而物理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能起到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的作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为了使学生能在物体失重的过程中直接观察到失重现象,根据因陋就简的原则,我做了以下失重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用一个空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管壁上钻两个对称的小孔,上端开两个通气小孔。演示时,在瓶中装满水,盖紧瓶塞,此时在管下端小孔处喷出两股水。然后,将瓶子提高2米左右,请学生仔细观察两小孔的喷水情况,接着松手让瓶子自由下落,此时由于瓶子中的水处于失重状态,不再对瓶壁产生静压强,所以管壁上小孔的喷水现象立即消失,效果明显。
这里还特别提出的是,有些物理概念不是只在一节课上通过一两个例子就是能够认识清楚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不断理解。也就是说,认识一个物理概念要有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提高的过程。“教法有则,教无定法”教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拘一格地把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讲练结合法等灵活地运用于概念教学过程之中,从最适合学生的切入点入手,用最适合学生的教法进行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之本质、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