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历史帷幕后的水下舰队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芬兰陆军在苏芬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早已成为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但很少有人知道芬兰潜艇舰队的历史。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中,他们的布雷行动封锁了芬兰湾口,使苏联红海军无法自由进出波罗的海。尽管芬兰潜艇战绩不能与德国“狼群”相提并论,但考虑到它很小的规模以及极短的建军时间,已实属难能可贵。更重要的是它在德国重建潜艇部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或许才是我们记住这支消失在历史帷幕后的舰队的最重要原因。
  
  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俄罗斯的潜艇都曾以芬兰为行动基地。当德国人在芬兰汉科港登陆时,来不及撤走的俄罗斯水兵将其霍兰型潜艇AG-11、AG-12、AG-15和AG-16在1918年4月13日凿沉。AG系列潜艇是电动船舶公司于1916年建造,AG是“Amerikanskij Golland”的缩写,其意为“美国的霍兰型潜艇”。这是一种排水量为355吨,装备1门47毫米甲板炮和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小型潜艇,易于操纵。AG-16原来的编号是AG-13,俄罗斯人出于对13的厌恶在1917年7月将其编号改为AG-16。当德国军队到达赫尔辛基的时候,英国的E-1、E-8、E-9、E-19、C-26、C-27和C-35共7艘潜艇于1918年4月4日被凿沉在赫尔辛基港外,其艇员转道摩尔曼斯克回国。芬兰人在战后打捞起了2艘俄罗斯潜艇——AG-12和AG-16,希望以此为契机,建立自己的水下舰队。AG-12被送到芬兰西南部城市土尔库,AG-16被送到赫尔辛基。但是随后芬兰人就明白AG-12是不可能被完全修复了,它的损坏太过严重,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AG-16上。芬兰海军同时与德国人和电动船舶公司谈判修复AG-16潜艇事宜。但电动船舶公司的报价之高,远远超出了芬兰军方的心理底线,而德国专家在重新评估了打捞起来的潜艇残骸后提出的报价虽然要低的多,但对于国小财穷的芬兰来说仍显太高,而且没有一家船厂可以担保修复能够成功。因此,芬兰海军逐渐对它失去了兴趣,修复资金从未到位。1929年,AG-16从芬兰海军装备清单里消失了,而此时芬兰第一个海军建军计划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
  
  潜艇计划
  
  从1919年开始,芬兰海军的所有计划中都有关于潜艇建造的内容。1919年的“邦斯多夫计划”要求建造4艘300吨级潜艇,从1920年开始实施的“绍尔茨计划”也要求建造4艘潜艇,吨位被提高到750吨。1921年,第一个哥罗文计划包括4艘345吨潜艇和2艘100吨小型潜艇。1922~1923年提出的“海岸防御计划”要求建立强大水下舰队,其中,计划委员会首次提出的“大计划”包括12艘400吨潜艇、4艘99吨潜艇;而随后的“小计划”则改为6艘400吨潜艇和4艘99吨潜艇。最后定案的“第三方案”则只有3艘400吨潜艇和1艘99吨潜艇。虽然计划变动很大,但其核心并没有改变,那就是未来芬兰海军的潜艇部队将由两种艇型组成:
  第一种是350~400吨的双艇壳布雷潜艇。其加强的艇壳应该可以在冰海中执行任务,最大潜深可达75米。最大水面速度应在13.5~14节,而水下为8~9节。作战半径应达1500海里,水下续航力应达到75海里/4节。潜艇应当能够在30秒内完全潜入水中,而从水下9米处上浮时间不超过2分钟。武器系统应包括艇艏、艇艉各两具鱼雷发射管,1门75毫米防空炮和1挺12.7毫米机枪。可携带200公斤装药量的水雷18~20枚,可水下布雷。
  第二种是99吨的单壳体布雷潜艇。最大潜深为75米,排水量必须小于99吨。最大水面速度8~9节,水下速度6节,水面续航力750英里,水下续航力50英里/4节。紧急下潜时间应当在15秒内,而从水下5米处上浮所需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武器装备为艇艏1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1挺12.7毫米机枪/25毫米机关炮。可携带80公斤装药的水雷8-10枚,可水下布雷。芬兰海军希望能利用这种潜艇在拉多加湖里执行任务(1920年的《Tarto和平条约》规定在该水域的战舰吨位不得超过100吨)。
  1925年底,芬兰海军的潜艇计划正式铺开,招标书被送到了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瑞典和芬兰本国的多家造船厂手中。在1926年3月15日最后投标期限前,4家芬兰船厂和13家国外船厂递交了标书。加上后来参加的一些厂商,总计22家公司竞争较大型的“维特西伦”级潜艇的建造,其中包括4家芬兰船厂和2家著名造船厂:美国电动船舶公司和瑞典考库姆公司。所有的芬兰造船厂都找到了国外合作伙伴。西塔拉登·莱瓦特拉卡和电动船舶公司联合竞标计划中的两型潜艇;克莱顿—乌尔坎和IvS公司合作竞标大型潜艇;科恩和西尔塔船厂与IvS公司合作竞标小型潜艇。在许多公司背后都有德国专家的技术支持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大概所有国家的外交官关心他们本国的公司是否能赢得芬兰的合同胜过了关心德国人是否违反了凡尔赛条约。
  潜艇的吨位从98吨到532吨,价格从600万到3500万马克不等,建造时间大多在15~27个月之间。这些提交上来的方案由一个专门的技术委员会负责评估。委员会抛弃了所有的单壳体方案、排水量太小或太大的方案以及所有不能布雷的方案。委员会最后认定在众多方案中,瑞典考库姆公司和英国苏格兰利文船厂的方案最为理想,因此委员会最后推荐向考库姆公司订购大型潜艇,而小型潜艇订单授予西塔拉登—莱瓦特拉卡公司。德国潜艇专家卡尔·巴腾巴赫受邀重新评估了这些方案。他的建议与委员会的推荐有所出入,他认为大型潜艇应在考库姆公司或克莱顿—乌尔坎两者中选一个。在小型潜艇上他不认为西塔拉登公司可以胜任。巴腾巴赫批评西塔拉登的99吨潜艇方案根本就是一种过时的方案,它甚至还不如1914年生产的潜艇。1926年12月,科恩和西尔塔船厂加入进来,和西塔拉登合作研制小型潜艇。
  最后,大型潜艇(芬兰海军的正式编号为“维特西伦”级潜艇)的订单被授予了位于土尔库的克莱顿—乌尔坎船厂,但是克莱顿船厂不具备设计潜艇的能力,这3艘潜艇实际由“荷兰”IvS公司研制。之所以在荷兰两字上加引号,是因为IvS公司实际上是几家德国造船厂为了逃避《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建造潜艇的限制而在荷兰投资开设的公司,也是德国海军的秘密代营企业之一。IvS公司派出了德国专家组为克莱顿—乌尔坎船厂提供技术支持。1926年9月,“维特西伦”级潜艇首艇开工建造。从1927年开始,德国专家组来到克莱顿—乌尔坎船厂,他们是乔冶·伯赫尔曼、雨果·佩宁、埃得加·里克梅 耶尔和威廉·埃茨巴赫。伯赫尔曼在克莱顿·乌尔坎建立了绘图室;佩恩负责总体建造而里克梅耶尔负责机械部分。缺乏熟练工人、长达9个月的罢工和严寒的冬季都使建造工作受到极大拖延。完成合同耗时3年之久。小型潜艇的订单给了科恩和西尔塔船厂,但它把建造合同转包给了西塔拉登—莱瓦特拉卡船厂。合同在1928年4月签订。同样,这里也因为缺乏熟练工人而导致工期拖延,工程质量差到连常规船只都不如,直到请来了德国工程师后才有所改善。
  
  潜艇的测试和人员训练
  
  “维特西伦”号是芬兰独立后建造的第一艘战舰,由于芬兰国内没有专门的潜艇测试技术人员,便委托IvS公司从德国请来一个完整的潜艇乘员组,其中有不少是一战老兵。同时,部分芬兰军官被送往意大利、法国、丹麦、美国、瑞典和英国学习。德国测试组由汉斯·绍特基上尉领导,但真正的老板是54岁的海因里希·帕彭伯格上尉。除他俩外,测试小组还有3位主要成员:托普上尉(后来的德国海军中将,战列舰“提尔比兹”号的舰长)、塔内曼和汉斯·勒辛上尉(后来的U艇王牌),另外3位助手是:罗瑞克、普拉斯和魏特耶。泰勒曼后来被巴特勒斯上尉取代。这个小组还得到了在芬兰的德国造船工人和芬兰水兵的协助。
  第一批3艘建成潜艇的测试工作在1930年夏秋展开。“维特西伦”号从7月中旬一直到9月在土尔库接受测试。测试进展顺利,唯一可以抱怨的是潜艇的下潜速度太慢。根据协议,“水獭”号的测试也由汉斯·绍特基领导的小组完成。该艇在测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柴油机机械故障。按计划,“维斯西斯”号应当在“维特西伦”号后进行测试,但一直拖到10月才开始,测试工作在12月结束。为了这些测试,留在芬兰没有回国的帕彭伯格上尉被允许聘请3位德国专家。他们是海军上尉洛里克、普拉斯和维特杰。“伊库·特尔索”号的测试和所有潜艇的鱼雷发射测试在1931年夏季进行。在芬兰乘员组进行了水面测试后,帕彭伯格在6月初重返芬兰领导水下测试。“伊库·特尔索”号在1931年10月13日交付芬兰海军。
  “维特西伦”级潜艇由于装满了鱼雷和水雷,其下潜能力和续航力都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但是,德国测试人员认为,考虑到它们的下潜设备、海上自持力和武备,这些潜艇已经比同类型、同尺寸的其他潜艇要好得多了。“水獭”号的小尺寸注定了它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火力也很弱。“水獭”号的柴油机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但它从未表现出它被希望达到的那种能力。
  由于芬兰海军从未有过潜艇,因此人员训练完全是从零开始。首先是一小批军官被送往国外受训。拉尼南上尉参加了1919~1921法国的潜艇训练课程。1922年,他和3位工程师到丹麦海军中服役。第一位潜艇艇长拉霍拉、恩奇奥上尉和基雅南上尉1927-1929年在意大利海军受训,霍姆伯格上尉、格伦霍姆和工程师阿霍1931年在瑞典海军中服役。1929年,芬兰海军开设了第一期潜艇艇员培训课程。
  
  舰队初成
  
  芬兰人很满意他们的第一批4艘德国人设计的潜艇,他们在1930年又向IvS公司发出了订购意向书,希望采购1艘250吨的单艇壳近海潜艇。但实际上,IvS公司自己并没有建造这艘潜艇,他们在1930年10月向克莱顿—乌尔坎船厂订购了这艘250吨的潜艇,然后转卖给芬兰海军。这艘潜艇是克莱顿—乌尔坎在IvS公司的技术支持下自己开发的商业项目,以一战时期的LIB-II型潜艇(1915年)和UF型实验潜艇(1917年)为蓝本,原本的目标买主是德国海军。后来德国海军也确实看中了这型潜艇,梢做改进后将其命名为Ha型。1935年2月,德国在重重保密措施下在基尔港开始建造他们自己的潜艇。1935年8月,第一批IIa型潜艇进入德国海军序列(编号为U-1到U-6的6艘潜艇实际上是“水貂”号的翻版,两者的主要差别在指挥塔,此外“水貂”号采用铆接和焊接相结合,而IIa型潜艇仅用焊接)。
  芬兰国防部和克莱顿—乌尔坎船厂在1931年3月签订正式协议,协议规定,芬兰直到1937年底前都有购买这艘潜艇的优先权。1931年8月1日克莱顿—乌尔坎公司位于土尔库的船厂铺设了这艘潜艇的第一根龙骨,建造工程序列号CV-707,1933年5月1日下水。从1933年6月开始,德国技术人员对CV-707进行了广泛测试(这样详尽而严格的测试显然更多的是为了德国海军)。德国的测试小组有14人,其中有10人刚刚从第一期德国潜艇训练课程中毕业,指挥官是维尔纳·菲尔布林格(1933年8月9日因心脏病发作而被罗伯特·布洛依提岗取代),技术监督仍然是亨利希·帕彭伯格,芬兰联络官是詹姆斯·拉霍拉少校。许多德国潜艇和鱼雷专家在1933年夏天CV-707的测试期间都或多或少的在艇上呆了一段时间。测试于9月结束,随后潜艇驶入克莱顿—乌尔坎的船坞过冬并进行必要的维修。潜艇的性能十分出色,仅有的几个缺点是柴油机在最高速度时噪声偏大,比较麻烦的是下潜速度仍然太慢。1934年整个夏天,13位U艇专家都和CV-707呆在一起,重要的实验项目包括试射第一枚E型鱼雷(由柏林近郊的Firma JuliusPintsch公司制造,装120马力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30节,最大射程4000米,战斗·部重300公斤)。测试最后在8月4日完成,而克莱顿—乌尔坎船厂同芬兰政府的贸易谈判在一周后开始。芬兰国防部在10月23日临时接管了CV-707,并将其驶往芬兰堡过冬。1935年,虽然形势还不明朗,但CV-707并没有呆在船坞里,芬兰海军用它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和训练。1936年1月,芬兰政府终于和克莱顿—乌尔坎船厂签下了采购合同,同年5月1日,CV-707易名为“水貂”号,正式进入芬兰海军服役,第一任艇长是维约·维尔基上尉。它是芬兰海军水下舰队中最好的潜艇。
  至此,芬兰海军拥有了3种型号共5艘潜艇。“维特西伦”级的可在波罗的海上航行,在6~级大风中速度可达到10。转弯半径小于200米。水面最大速度13.5节,水下8节。武备包括4具鱼雷发射管,鱼雷携带量仅有6枚,而水雷的携带量多达20枚,有10个水雷布设口,每侧5个。因此它主要被用于执行近海防御任务。它的燃料携带量为20吨,可在水面航行150小时。这足以执行远离海岸的短期布雷任务,但不足以支持进攻性巡逻。“水獭”号也能在波罗的海上行动,可经受4-7级风浪,速度达到7节。“水獭”号的自持力只有48小时,水面续航力375海里。“水獭”号在艇艏鱼雷管之间装有3个水雷布设口,最初的水雷装载方案是9枚小型水雷或3枚小型水雷加上3枚大型水雷。在改进 过程中拆除了1个水雷布设口,水雷携带量下降到6枚小型水雷或2枚大型水雷加2枚小型水雷。这种潜艇的设计也曾被德国海军采纳,作为一种战时可快速建造的潜艇的原型,但在1926年,德国从动员计划中去掉了它。“水貂”号艇艏有3具鱼雷发射管,艇艉又具备用鱼雷发射管。它没有水雷出口,但可以携带由德国设计的可从鱼雷管发射的水雷。
  芬兰的第一枚鱼雷是1918年从俄罗斯得到的战利品。这些450毫米“白头”鱼雷被证实是T-12型。而在新的建军计划中拨给潜艇部队用于购买武器的4400万马克的款项被挪用,因此,这些潜艇是在不知道何时能用上武器和能用上多少武器的情况下被建造出来的。1929年,芬兰国会批准追加拨款500万马克用以购买鱼雷和水雷。芬兰海军用这笔经费从意大利怀特黑德公司(也就是著名的“白头”鱼雷生产商)购买了4枚鱼雷(1930年交货);从瑞典AB Lindholmen-Motala公司购买了130未装雷头的水雷(1931年交货)。1930年和1931年,芬兰又分别向意大利和英国购买了530毫米的T-30和T-33型鱼雷,1936年芬兰又从德国进口了220枚S-36型水雷。在冬季战争期间芬兰又从意大利购买了T-40型450毫米鱼雷。1942年从德国购买了一批缴获的苏联533毫米T-38型鱼雷,但这些鱼雷比早期型的更长,因此在1944年“维特西伦”级延长其鱼雷发射管前都无法使用。“维特西伦”级的鱼雷发射管最初只能发射6.8米长的鱼雷,而“水貂”号可以发射7米长的鱼雷。
  但由于缺乏资金,在20世纪30年代末,芬兰海军在每个季节里只有1艘或2艘潜艇在役或接受检修。在冬季,潜艇驻扎在芬兰堡。初步建立起来的水下舰队被编入了第一艘炮艇“克拉斯·霍恩”号(Klas Horn)和布雷舰M—1号(1936年重新命名为Louhi)。1939年7月,舰队拥有了第一艘专门的供应舰——“勇气”号补给舰,船上拥有专门的修理车间和为艇员准备的舱室。
  芬兰海军的首要使命是国土防御,它的任务主要是协助海岸炮兵作战。在这个大前提下,不可能出现一个清晰的关于潜艇的战术体系。它们大不了也就是被用作芬兰南部海岸防御体系的第一线。所以芬兰潜艇的主要任务就是搜索并击沉敌舰。但是潜艇舰队的力量太弱小,而且由于没有一艘潜艇上安装的鱼雷发射管超过6具,因此它们不得不经常返回基地补充弹药。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潜艇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敌方重型战舰的威胁,使之无法随心所欲的靠近海岸执行炮击任务。对于一支防御型海军而言,潜艇舰队就是他们的进攻力量。
  
  冬季战争
  
  在1939年的适航季节,可以行动的船包括补给舰“劳希”号和潜艇“维特西伦”号、“维斯西斯”号和“水貂”号。“水獭”号刚刚完成改装还需要进一步测试。“伊库·特尔索”和“水獭”号也是在德国入侵波兰后才开始动员的。潜艇舰队的指挥官是阿尔托·基维库鲁上校。在10月9日的动员期间,“维特西伦”号(K·帕卡拉少校)和“伊库·特尔索”号(维尔基少校)被派往萨里斯托梅里,作为独立单位一直行动到12月12日。补给舰“Louhi”号和其他舰艇驻扎在赫尔辛基。它们采用的策略是等待和出击,只攻击有价值的目标。因为它们只有5艘船,无力也无必要进行不间断的巡逻。
  冬季战争不是一场海战。苏联军队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对芬兰开战,其航空兵和海军在1939年11月30日开始轰炸芬兰外岛。第一次对芬兰海军基地赫格索拉的攻击迫使芬兰海军舰船离开这一海域。海岸防御船只首先撤离,当8架苏联红军的大型4发轰炸机临空时,潜艇“维特西伦”号和“伊库·特尔索”号以及供应船“苏奥曼·尤特森”号仍然在赫格索拉。由于潜艇目标小,加上苏联红军的高空轰炸技术也不怎么样,因此苏联空军对赫格索拉停泊点和赫尔辛基希塔拉提港的空袭几乎没有给芬兰海军带来伤害。
  开战以后,苏联巡洋舰“基洛夫”号一直在塔林到汉科一带晦域活动,1939年12月1日,它与护航的驱逐舰一起炮击了卢萨罗堡垒的芬兰海岸炮兵阵地。“维斯西斯”号和“水貂”号闻讯后立刻出动,但它们未能及时赶到,只在很远的距离上目睹了这场仅仅持续了10分钟的战斗。艇长佩卡南上尉甚至已经看见了“基洛夫”号,但潜艇不得不躲避炮弹,最后与该舰失去接触。或许是没有经验,或许是战时情况的混乱,芬兰海军本应调遣驻扎汉科港离卢萨罗堡垒更近的“维特西伦”和“伊库·特尔索”号,而不是从赫尔辛基出港的“维斯西斯”号和“水貂”号。
  在苏联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炮击了芬兰海岸炮台后,小型潜艇“水獭”号以及随后的“水貂”号受命前往科依维斯托岛,但结冰的海面阻止了芬兰潜艇的任何攻击行动。12月8日,“水獭”号赶到达科依维斯托,随即尝试攻击正在轰击萨伦佩海岸炮台的苏联红晦军分舰队(以“明斯克”号驱逐领舰为旗舰,外加5艘老式驱逐舰),但“水獭”号的速度实在太慢,根本无法抢占攻击阵位。两天后,12月10日,萨伦佩海岸炮台再度遭到苏联“甘古特”级战列舰“十月革命”号的轰击。当时气温在零下10度以下,海面有雾,能见度很低。“水獭”号企图强行发起攻击,但是左舷压水舱的空气阀门被冻坏,情况非常危险。“水獭”号不得不放弃攻击返回赫尔辛基。12月18-19日,苏联红海军的“十月革命”号和“马拉”号两艘战列舰在芬兰第7军发起进攻之后炮轰萨伦佩的炮兵阵地。“水貂”号受命出击,但当它在19日下午才到达科尔维斯托岛,“马拉”号已经返回了喀朗施塔得。在12月19~20日夜间,气温降到了零下15度以下,结冰的海面阻止了芬兰湾东部的海军行动。事后思考,或许当初应该派出更大型的“维特西伦”级潜艇前往芬兰湾东部,它们的续航力更强、速度更快、可以携带更多的武器。
  “维特西伦”级潜艇主要在波罗的海北部行动,但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它们的目标是苏联破冰船“叶尔马克”号(Jermak)和商船“伊万·帕帕宁”号(IvanPapanin)。“伊库·特尔索”号一直在寻找1939年12月7日从瑞典出发的“伊万·帕帕宁”号,但一直没有发现它。芬兰驻瑞典哥德堡领事馆领事在12月4日发回情报,破冰船“叶尔马克”号已经通过了从摩尔曼斯克到波罗的海航道上的海峡。晦岸舰队司令部决定派出一艘潜艇前往利巴稚(拉托维亚西南部城市)附近海域巡逻。“维特西伦”号在12月4日奉命出动,但在途中搁浅,所幸潜艇未受大的伤害,于第二天重新出发,全速开往巡逻海域。12月7日,在距离利巴雅4-5英里的海域,“维特西伦”号试图攻击“叶尔马 克”号。海上能见度很低,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在“维特西伦”号能发射鱼雷之前双方就脱离了接触。随着一支大烟囱出现在利巴雅海港内,“叶尔马克”号也彻底安全了,“维特西伦”号不得不返航。从1939年12月12日开始,“维特西伦”级潜艇一直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准备攻击任何可能在南部沿海发生的登陆行动。它们为这个并不存在的威胁耽搁了10天时间,而没有出动去海上狩猎。
  12月底,芬兰政府认定爱沙尼亚已不再具备中立资格,因为苏联军队已经在帕尔蒂斯基和塔林有了永久性的军事基地。而且爱沙尼亚官方证实苏联战舰使用了这些港口,苏联空军还使用了帕尔蒂斯基空军基地。因此,芬兰对爱沙尼亚开战。1939年圣诞节,“维斯西斯”驶向爱沙尼亚海岸,12月27日在帕尔蒂斯基港外布下了19枚水雷,余下1枚水雷卡在了左舷的4号布设口。1940年1月1日,“维特西伦”号在位于塔林和喀朗施塔得之间水道上的尤敏达半岛附近布下了20枚水雷。在它以水面航行状态向西慢速返航时,了望哨发现一艘战舰快速逼近。潜艇随即紧急下潜到20米深,这几乎毁了这艘潜艇,因为它不能以那么快的速度下潜。过多的水涌进水箱,发动机过速,潜深舵倾斜到危险角度。夹在外艇壳与耐压艇壳之间的冰产生了过剩浮力,潜艇费了好大劲才潜入水中,但同时操纵也变得更加困难。逼近的敌舰驶过“维特西伦”号上方,螺旋桨的声音迅速远离。随后冰逐渐融化,潜艇的机动才恢复正常。
  冬季战争中最后的潜艇行动在1940年1月9日开始,“维特西伦”号和“伊库·特尔索”奉命出动。但“伊库·特尔索”因为主发动机汽缸故障不得不从哥特兰岛返回。“维特西伦”号在5天的巡逻期间没有发现任何目标。随后,所有3艘大型潜艇都回到了船坞里,“维特西伦”号和“伊库·特尔索”号是因为机械故障需要检修,“维斯西斯”号则是因为螺旋桨被冰层损坏。所有潜艇的活动都在1940年1月中旬停止了。潜艇上的76毫米博福斯炮被拆下运往土尔库执行防空任务。在整个冬季战争中,潜艇部队仅仅参战5周。它们没有发射一枚鱼雷,而布下的水雷只是击沉了一艘小汽船。除了机械故障和冰给潜艇造成的麻烦外,多次的空中反潜攻击没有对它们造成任何损害。据称,只有一次苏联潜艇试图对芬兰潜艇发起鱼雷攻击。12月初,苏联潜艇Shch-324号在洛格斯凯尔以东攻击了“维特西伦”号,芬兰潜艇对此几乎没有觉察。芬兰潜艇部队主要的问题在于缺乏在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训练,同时波罗的海的寒冰造成潜艇下潜困难和一些几乎致命的事故。“水獭”号就因为在科依维斯托岛附近压水箱空气阀门结冻而几乎倾覆,“维特西伦”号紧急下潜几乎失败也是由于在耐压艇壳和外艇壳之间的冰给了潜艇过剩的浮力。那艘逼近的苏联驱逐舰擦过了它的指挥塔,但幸运的是它没有发现“维特西伦”号。
  
  “续战”中的芬兰潜艇舰队
  
  芬苏战争一共打了两次,第一次战争史称“冬季战争”,芬兰失败了,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峡。为报这一箭之仇,芬兰与地区内另一大国结盟,事隔不久再次向苏联进攻。开始时倒确实收复了失地,但最后却再次被打败,彻底失去了卡累利阿等领土。这次战争芬兰人叫它“续战”,意即“冬季战争”的延续。实际上,所谓的“续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欧战场,而芬兰的那个盟友就是纳粹德国。
  
  1941:水雷封锁芬兰湾
  1941年5月和6月,在萨尔茨堡和柏林的谈判中,德国和芬兰达成协议,芬兰应向在波罗的海和北欧地区活动的德国海军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两个德国布雷舰群和护卫舰队到达芬兰,准备在波罗的海布雷。此时,芬兰潜艇舰队刚刚完成人事变更,舰队总指挥仍然是阿尔托·基维库鲁中校。“维特西伦”号的艇长是K·帕卡拉少校、“维斯西斯”号艇长是基雅南少校、“伊库·特尔索”号艇长是佩卡南少校、“水貂”号艇长是埃托拉少校、“水獭”号艇长是雷诺少校。所有潜艇和“勇气”号补给舰都驻扎在汉科以东。为了配合德军行动,“维特西伦”号潜艇在1941年6月16~17日离开波尔沃移驻埃玛萨洛(赫尔辛基以东50公里)。“水貂”号、“水獭”号和“勇气”号也在6月20日抵达。随后,全部3艘“维特西伦”级潜艇以及“水獭”号小型潜艇满载弹药和水雷驶往更东面的佩林基海域,在那里它们与德国舰艇会合并一起在波罗的海展开联合布雷行动。
  这是芬兰潜艇在“续战”中的第一次行动,事前的保密工作非常出色。“维特西伦”级潜艇受命在爱沙尼亚领海布设水雷,同一天“巴巴罗萨”行动开始。6月21日,“维特西伦”号沿海岸航线从埃玛萨洛驶往哈姆霍尔玛(位于洛维萨外海),随后在当天22时以水面航行驶往维恩德洛。22时30分,在霍格兰附近,“维特西伦”号观察员发现烟雾,烟雾中驶来的是德国布雷舰“阿穆尔河”号和1艘拖轮。“维特西伦”号停下来让它们通过。不久又发现两艘更小可能是潜艇的舰只,但双方没有发生接触。“维特西伦”号继续保持半潜状态航行,午夜时分,潜艇下潜到水下20米,22日凌晨4时,通过维恩德洛岛。7时38分—8时26分,“维特西伦”号在洛乌纳—乌提和列提佩之间布下了5号水雷线(20枚S-36水雷)。
  同一天,“维斯西斯”号和“伊库·特尔索”号一起从斯瓦特拜克出发,“维斯西斯”号的目的地是维恩德洛,“伊库·特尔索”号则前往色德斯凯尔灯塔。21日21时45分,两艘潜艇到达格洛绍尔玛。23时,它们同时截获到1条要求所有单位原地待命的命令,在与格洛绍尔玛警戒司令部取得电话联系后,潜艇兵们发现这条命令只是针对前往奥兰群岛的海军单位的。于是两艘潜艇在22日2时25分再度起航并潜航2个小时。8时15分叫时06分,它在莫尼北部布下4号水雷线(20枚S-36水雷);9时05分~10时25分,“维斯西斯”号在维恩德洛和卡尔克格伦德之间布下3号水雷线(20枚S-36水雷)。
  布设在芬兰湾湾口和爱沙尼亚沿海水道上的水雷线使苏联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蒙受了重大损失,崭新的巡洋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在这个海域触雷,舰艏被炸掉,被拖回列宁格勒。它在整个战争期间都被迫停在港口内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还在水雷区损失了几艘驱逐舰、潜艇和一些小型船只。
  完成布雷任务后,芬兰潜艇舰队开始了在波罗的海的狩猎战斗。1941年6月28日,“伊库·特尔索”号对1艘苏联潜艇实施了芬兰潜艇在“续战”中的第一次鱼雷攻击,而“维斯西斯”号在7月2日攻击了一支由2艘扫雷艇护航的小型商船队。但鱼雷都没有命中目标。1941年7月3日,“水貂”号 实施了第一次成功的鱼雷攻击——在霍格兰以东海域击沉4100吨的商船“维堡”号。这是芬兰潜艇击沉的吨位最大的船只。“水貂”号在7月2日从科特卡起航驶往哈帕萨里特群岛,当晚20时47分“水貂”号开始潜航,以潜望镜深度通过了塞斯卡岛西部并到达提特尔西南地区,明亮的夏夜十分平静。它于7月3日早上7时30分返航,正午时分,东南方向出现了几道烟柱。12时50分,艇长埃托拉少校通过潜望镜发现一艘巨大的灰色商船轮廓。当时攻击阵位非常理想:距离700米,速度12节,射角75度。13点25分,艇长下令3号鱼雷管发射,鱼雷命中“维堡”号船尾,商船失去动力并开始右倾。9分钟后,“水貂”号1号鱼雷管发射了第2枚鱼雷,但鱼雷航向过于偏右,从“维堡”号船艉掠过。3艘从苏尔萨里赶来支援的苏联措潜艇对“水貂”号实施深弹攻击,迫使“水貂”号下潜至45米深度。措潜艇随后试图拖走被重创的商船,但“维堡”号还是在下午14时15分沉没。16时30分,苏联猎潜艇放弃搜寻返航,晚间21时20分,在水下心惊胆战了8小时的“水貂”号浮出水面。午夜,“水貂”号顺利返回基地。
  1941年7月3日,“水獭”号小型潜艇在塞斯卡岛附近进行了第二次鱼雷攻击。当时塞斯卡港内只有2艘苏军小型巡逻艇,海面上也没有值得攻击的目标,“水獭”号艇长遂决定用450毫米鱼雷攻击港口设施。但苏联巡逻艇发现了“水獭”号并立即扔下深水炸弹,“水獭”号不得不坐底规避。由于空气过滤系统失灵,绝大多数艇员都陷入昏迷状态。万不得已,“水獭”号只得上浮,但它刚一露头就遭到巡逻艇劈头盖脸的攻击,几乎被击沉。数小时后,当“水獭”号浮上空空荡荡的水面时,13名艇员只有5人幸存下来。8月25日,倒霉的“水獭”号再次出港巡逻时,在远离赫尔辛基的哈马贾岛附近与德国摩托鱼雷快艇S-28相撞,艇身严重损坏,几乎倾覆。
  “维特西伦”号潜艇在第一次布雷行动后就一直呆在港内。沿海地区的形势并不明朗,而明亮的北方仲夏夜也不适合潜艇行动。7月17日,5艘芬兰潜艇分为两个编队。“水貂”号和“水獭”号驻扎在芬兰东南部港口科特卡附近并在霍格兰以东行动。“维特西伦”号潜艇驻扎到汉科以西,准备攻击苏联从汉科到帕尔蒂斯基的海上供应线。它们在8月初开始行动,由于水域狭窄,每次巡逻只能派出1艘潜艇。3艘“维特西伦”级潜艇一共在帕克里海域进行了,6次战斗巡逻(“维特西伦”号6次、“维斯西斯”号5次、“伊库·特尔索”号5次)。1941年8月2日,“维斯西斯”号在海岸和奥斯穆萨里岛之间布雷;8月3日,在帕克里灯塔,“维特西伦”向1艘苏联Shch级潜艇发射鱼雷,脱靶;8月4日,“伊库·特尔索”号在帕克里附近搜索但未发现目标。8月5日,“维斯西斯”号在“库勒玛耶尔维”布雷区内巡逻,随后转向东攻击了苏联的一支小型船队——运输船“希尔达”号、扫雷艇“缅任斯基”号、巡逻艇MO-212和MO-142号。此时海面风平浪静,能见度良好,这使得攻击行动非常危险。“维斯西斯”号发射的鱼雷都没有命中目标,反被招来的深强攻击逼到了78米的水下。返回基地后它在船坞里呆了整整两周以修复通海阀门。8月8日,“维特西伦”号再次向一支从汉科港出发的苏联护航船队发起攻击,但鱼雷仍然脱靶,随后的深弹攻击没有伤到它。
  在这些巡逻中,它们共发射了7枚意大利T-40鱼雷和2枚英国T-33鱼雷,发射阵位都不能再好了,鱼雷完全应该命中目标。随后的调查发现,T-40型鱼雷的舵、深度控制器和雷管都有问题。到8月底,芬兰潜艇停止所有巡逻任务,全部返回赫尔辛基。德国司令部接到通知:现在芬兰湾内的所有潜艇都是苏联潜艇,可子以攻击。
  8月28~30日,苏军撤离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德军和芬军认为苏军将驻扎在汉科地区过冬。因此,在进入10月后,所有芬兰潜艇都人坞维修了。当苏军令人吃惊的撤出汉科地区时,芬兰潜艇“维特西伦”号、“伊库·特尔索”号和“水獭”号紧急出动,攻击苏联的后卫船队,拧措海域在赫尔辛基和克里灯塔之间。“水獭”号负责昼间巡逻,夜间则是“维特西伦”号在南面,“伊库·特尔索”号在北面。1941年12月1日,“维特西伦”号攻击了开往汉科的苏联护航船队,但由于水中能见度太低而最终与船队脱离了接触。12月2—3日,“维特西伦”号向一支护航船队进行了水面攻击,它将发动机开到全速,像一艘鱼雷艇一样冲向护航船队,放出了艇艏和艇艉的全部鱼雷,但无一命中目标。
  在苏军撤出汉科后,所有的海军行动都停下来。虽然在12月4-5日,“维特西伦”号和“伊库·特尔索”号仍然在搜索,但那已经太迟了。苏联船只已经全部消失,汉科港回到了芬兰手中,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被迫退缩到芬兰湾一角。整个1941年下半年,芬兰潜艇舰队的战绩是击沉苏联商船“维堡”号,重创巡洋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击伤了几艘驱逐舰和一些小型船只。
  
  1942:潜艇对潜艇
  1942年,芬兰和德国都认为苏联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至少还有超过40艘潜艇,它们肯定会在适航季节展开行动,而小型海军舰只也将出来活动。德国建议将“维特西伦”级的3艘潜艇开往波拉海域。芬兰海军部在考虑到这些潜艇仅有两周自持力的限制,认为这个建议显然不切实际。而且,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还没有完蛋,芬兰需要紧握所有海军舰只以保卫沿海地区。
  1941-1942年的漫长冬季里,“维特西伦”级潜艇进行了一次改进,甲板上的20毫米麦迪森机关炮被移到了指挥塔上。冬季结束后,“维特西伦”号和“伊库·特尔索”号在5月16日作好了战斗准备。其他潜艇在6月份才结束检修:“水獭”号在6月9日、“水貂”号在6月10日、“维斯西斯”号在6月29日(因为更换了全部电池组,它的维护时间最长)。由于意大利T-40型鱼雷已在1941年的行动中被证明不可靠,因此潜艇都换装了英国的T-33鱼雷。潜艇舰队还新增了一艘补给舰“劳希”号。原“维特西伦”号艇长K·帕卡拉海军少校接替阿尔托·基维库鲁中校担任潜艇舰队司令。
  芬兰潜艇部队最成功的作战是1942年在奥兰群岛附近海域攻击苏联潜艇。以潜对潜的战术在6月份才确定下来。首先是“水貂”号被派往赫尔辛基和塔林之间的海域待机。8~9月,所有的“维特西伦”级潜艇都驻扎在马里安哈米那准备执行一次不同寻常的任务——为运输船护航并伺机攻击苏联潜艇。准备采用的战术是使用声纳探测处于潜航状态的苏联潜艇,然后使用深水炸弹攻击。“维特西伦”级潜艇甚至在船尼的支架上装载了4枚深水炸弹。第一次深水炸弹测试由“维斯西斯”号在8月3日进行。潜艇以10 节速度航行,深水炸弹在45米深处引爆。但是在8月11~20日的实际行动中证明,最好的战术不是攻击潜航状态的潜艇,而是对正在水面航行为电池充电的潜艇发起突然袭击。这些行动在9月开始,芬兰潜艇开始过起了昼伏夜出的生活。
  “维特西伦”级潜艇和“水貂”号都装备了一种12个微型扩音器组成的水下听音器。它们首先进行了水面测试,但是发现四级海况时,它的性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结论是,当潜艇浮上水面时,这些听音器无法发现在水中的苏联潜艇,但对于来袭的鱼雷还是很管用的,可以用做护航船队的警戒系统。当在潜航状态时,芬兰潜艇可以听到40~50海里外的商船的发动机噪声。
  芬兰潜艇在奥兰群岛呆了几乎整整两个月,它们数次与苏联舰只发生接触但一直没能进入射击阵位。10月21日,芬兰潜艇舰队终于迎来了他们在1942年的第一个战果。“维斯西斯”号在洛克斯凯尔海域用鱼雷击沉苏联潜艇S-7号。“维斯西斯”号当时在奥兰群岛以南巡逻,具体方位是洛克斯凯尔西南方向约12英里(北纬59度50分,东经19度50分),航向220度。“维斯西斯”号在8000米距离上发现苏联潜艇,方位190度,苏联潜艇航向为320度,速度12节。此时是19时26分,天空有云,平静的海面上微风吹拂,在月光照耀下,海面能见度良好。首先发现苏联潜艇的了望兵得到了艇长奥拉维·埃托拉少校奖励的一包香烟。形势对芬兰潜艇有利,因为北方地平线处于黑暗之中,南方则被月光照亮。“维斯西斯”号改航向为200度,并以8节全速直接向苏联潜艇逼近。几分钟后,“维斯西斯”号改航向为255度,19时41分,估计距离为2000米时,发射了第一枚鱼雷。2分钟后,没有爆炸声传来,艇长认为鱼雷再次脱靶,于是命令76毫米甲板炮开火,但仅仅发射了一发炮弹,爆炸声就传来,鱼雷击中了苏联潜艇的艉部。当时的距离是大约3000米,而不是事先估算的2000米,这也是鱼雷爆炸声传来比预计的晚的原因。S-7号潜艇迅速沉没,包括艇长谢尔盖·利辛在内的4人被俘虏。其中最幸运的是V·库尼查,芬兰潜艇发起进攻时他正好无所事事,要求进入指挥塔内抽支烟,就在那时候潜艇被击中,他保住了一条命。S-7号艇的残骸在1998年7月被瑞典潜水队发现。
  1942年10月26日,芬兰商船“贝蒂·H”号被苏联潜艇发射鱼雷击沉。“维特西伦”号和“伊库·特尔索”号受命猎杀这艘苏联潜艇。它们在洛克斯凯尔以西10英里处用水下听音器找到了这艘苏联潜艇,并从13时27分开始跟踪,4小时后失去接触。这艘跑掉的潜艇很可能是Shch-307。“维特西伦”号决定沿尼汉姆水道返回马里安哈米那。伊罗·帕卡拉少校指挥的“伊库·特尔索”也准备回家,但决定沿科巴科林塔尔那水道向西绕道返回。10月26日夜,海面上下着细雨,能见度不良。19点40分,“伊库·特尔索”号转向东进入水道,这时一艘苏联潜艇突然出现在仅仅100米远的地方,双方快速接近。苏联潜艇率先规避,在离“伊库·特尔索”号30米远的地方驶过,“伊库·特尔索”立即用20毫米机关炮开火射击,大约发射了50发炮弹,其中一些肯定命中了指挥塔,但苏联潜艇仍然消失在了细雨蒙蒙的夜幕里。“伊库·特尔索”马上启动水下听音器,毫不费力的跟了上去。雨已经停了,月光下能见度大约4~5英里。23时51分,在水中听音器的帮助下,了望手发现了一艘潜艇的指挥塔。苏联潜艇正以高速水面航行方式向东遁去。23时58分,“伊库·特尔索”号发射了2枚鱼雷,Shch-320在0时01分沉没在玛尔海兰以西20英里处。就像“水貂”号在S-7号时一样,“伊库·特尔索”号也把距离估算的太短了,实际距离是4200米,而不是估计的2000米,“伊库·特尔索”号在鱼雷命中前还打出了5发炮弹。但幸运也再次站在了芬兰潜艇这一边,距离估算错误并没有影响鱼雷攻击。
  1942年11月5日,“维特西伦”号在基斯兰撞沉苏联潜艇Shch-305。当天,一支护航船队在阿维南马群岛发现了1艘苏联潜艇,“维特西伦”号和“伊库·特尔索”号受命出击。天空少云,轻微东风,海面东南和西南方向能见度不良。当晚21时18分,“维特西伦”号在它巡逻区域的北部发现1艘向西方行驶的水面航行的苏联潜艇,方位360度,位置在基斯兰和辛普奈斯之间(北纬60度01分,东经19度11分)。苏联潜艇显然察觉,立即改变航向并在10分钟后下潜。“维特西伦”号变航向为270度,并借助水下听音器重新抓住了苏联潜艇。22时50分,苏联潜艇在不到1000米距离外浮出水面。Shch-305此时处于“维特西伦”号的西南方向,航向110度,“维特西伦”号转向并进入鱼雷发射阵位。双方迅速接近,“维特西伦”号放出了全部艇艏鱼雷管的鱼雷,但由于距离实在太近——仅仅250米——鱼雷都从目标下方掠过。艇长安蒂·雷诺少校决定使用甲板炮,此时“维特西伦”号的速度为6节,它的第1发76毫米炮弹就命中了苏联潜艇的指挥塔。在这么近的距离内,使用冲撞战术是不可避免的了。“维特西伦”号迎面撞上了苏联潜艇的指挥塔前部,它的反潜网切割器深深的切进了苏联潜艇的耐压艇壳。最紧张的时刻随即到来,“维特西伦”号要么退开,要么就得与苏联潜艇一起沉入海底。“维特西伦”号成功地与沉没的Shch-305脱离并在1周后返回基地。船坞检修发现“维特西伦”号艇艏破裂,反潜网切割器不见了,右舷的升降舵被挤压并倾斜10度,底板向艇艏方向弯曲10~15米,一侧的金属板有2平方米的凹陷,6个水箱破损。
  “维特西伦”号由土尔库的克莱顿·乌尔坎船厂修复,并带了新的T-12型鱼雷在11月22日返回马里安哈米那。接下来的冬季是平静的。12月初,所有的潜艇接到命令返回赫尔辛基。此后它们在土尔库拆掉了深水炸弹支架。
  
  平静的1943
  对于芬兰的小潜艇舰队来说,1943年的适航季节非常平静。“伊库·特尔索”号在1943年4月12日完成冬季维护,“水貂”号在15日作好准备。其他潜艇的维护和修理因为原材料问题而被拖延到5月才结束:“维斯西斯”号在5月7日、“水獭”号在5月17日、“维特西伦”号在5月29日。5月到6月,苏联潜艇部队试图冲过芬兰湾口进入波罗的海。结果是2艘Shch级潜艇沉没,1艘受重创无法修复,第4艘试图突破反潜网,但没有成功。苏联红海军放弃了无谓的努力,这使得芬兰潜艇部队在整个6月无事可干,他们将适航季节都用于训练和其他任务。其中一些进驻芬兰堡以配合芬兰以及德国的措潜艇训练,另外一些在更远的西面和“勇气”号补给船一起训练。
  芬兰潜艇舰队在1942年冬天刚 刚补充了大量新兵,他们都需要训练。“维斯西斯”号的新指挥官、“水貂”号和“水獭”号的指挥官在1943年8月16号才得到任命,他们也需要和艇员磨合。“伊库·特尔索”号和“水貂”号在5月16日~6月2日在土尔库和波的尼亚湾进行训练。6月初,除了在赫尔辛基实验20毫米机关炮的“水獭”号外,所有潜艇都开始实战演练。6月12~30日,“维特西伦”号、“维斯西斯”号和“水獭”号在波的尼亚湾进行训练。在波的尼亚湾训练的每艘潜艇都进行了至少15次鱼雷攻击演练。
  7月初,“伊库·特尔索”号作为靶舰供德国水兵练习水下听音器。7月9日,它开往塔林充当德国潜艇搜索练习的靶舰。“维斯西斯”号在7月31日~8月9日也在塔林执行相同任务。从7月到9月,这些潜艇充当德国和芬兰进行的声纳训练的靶舰超过12次。
  “维特西伦”号、“水貂”号和“水獭”号在8月25日起航开往波的尼亚湾的训练晦域。每艘潜艇都进行了超过10次鱼雷攻击演习。晦军军官学校的训练舰“奥拉—Ⅱ”号也参加了演习,这些军校生不久以后就可能出现在潜艇上成为鱼雷攻击的发起者或者靶子。
  在西面的最后一次训练在9月13日开始,“维斯西斯”号、“伊库·特尔索”号和“勇气”号补给船从赫尔辛基起航。“勇气”号在训练中被一枚磁性水雷炸伤,随后被拖回了赫尔辛基,补给任务只好由老式训练舰“苏奥曼·尤特森”号担当。
  
  1944:U艇参战
  1944年,芬兰潜艇环绕着科依维斯托群岛和维堡湾进行了一次短时间的巡航。6月19~20日,“伊库·特尔索”号在科依武萨里西南方向开始战斗巡逻。它没有找到适合鱼雷攻击的目标,此时红海军的残存力量都留在列宁格勒。MO型巡逻艇对于鱼雷来说太小、太快、数量也太多,不是个好目标。
  1944年7月3~5日,佩宁萨里布雷行动开始,“维斯西斯”号满载20枚水雷从沃兹凯尔泊地起航。在3日夜间通过乌尔科—塔米奥岛时发现两艘苏联巡逻艇,它下潜到10米深处。7月4日凌晨5时通过纳尔维岛,9时30分,佩宁萨里岛出现在右舷。“维斯西斯”号在10时50分试图定位以布设水雷时,潜望镜发现了2艘苏联扫雷艇在250度方位。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用普通望远镜就能清晰的看到潜艇的侧影。这些扫雷艇发现了“维斯西斯”号,立即发起深弹攻击。“维斯西斯”号迅速下潜到25米深处避开了深水炸弹并以2节速度径直向扫雷艇正下方靠近。扫雷艇投下的20枚深弹都在“维斯西斯”号后方爆炸。12时50分,扫雷艇驶往佩宁萨里。13时05分~13时47分,“维斯西斯”号完成布雷。15时,巡逻艇出现在90度方位,“维斯西斯”号向北潜航返回,18时通过纳尔维岛。7月5日2时30分,在潜航20小时后成功返回基地。
  最后一次在维堡湾执行任务的芬兰潜艇是“维特西伦”号,它于7月5日在科依维斯托北端布下水雷。从那以后,该地区的潜艇行动都由德国VII-C型潜艇执行。芬兰潜艇转移到胡奥瓦里—纳尔维—塞斯卡岛一线以西。它们以单艘为单位执行战斗巡逻,最开始是每天一次,随后变成每两天一次,因为实在没有合适的目标。
  进入8月份,一批在提特尔港的商船引起了芬兰海军的兴趣,“伊库·特尔索”号在8月23日尝试攻击。潜艇沿浅水道接近港口,龙骨下方1~2米就是海底。当“伊库·特尔索”号转向准备发射艇艉鱼雷时,触动了港口反潜网上的一个小型爆炸装置,爆炸使所有潜望镜全部失灵。1个完全露出水面收不回来,而其他几具则无法升起。但潜艇奇迹般的在没有潜望镜的情况下返航,途中未遭遇事故。第二天,在重新充电的过程中,艇员被告知有20个电池破损,酸液漏到了船底,严格的修复也未能清除所有的酸液。9年后,当它准备送到拆船厂拆毁时,发现艇尾电池舱内有两个大洞,渗漏的酸液烧穿了耐压艇壳!
  1944年8月31日,“维特西伦”号驶往提特尔港,执行了芬兰海军在二战里的最后一次战斗巡逻。当时正值海上风浪大作,“维特西伦”号不得不潜入水下20米等待风暴过去。当潜艇升到潜望镜高度时,其艇艉被风浪高高抛出水面,潜艇几乎倾覆,作战任务不得不取消,“维特西伦”号在9月2日返回基地。
  1944年仲夏,德国潜艇抵达芬兰湾。这些潜艇都是VII-C型。第一批3艘潜艇(U-481、U-748和U-1193)在6月底到达塔林。7月里又有7艘潜艇到达(U-242、U-250、U-348、U-370、U-475、U-479和U-679),8月份又有3艘抵达(U-717、U-745和U-1001)。德国潜艇部队的指挥部驻扎在科特卡,司令官是获得过荣誉勋章的阿尔布雷希特·布兰迪。潜艇指挥官在与通常情况完全不同的情况下指挥行动。他们面对的不是辽阔而幽深的大洋,而是遍布水雷的浅水近海。德国潜艇的行动区域主要在胡奥瓦里-纳尔维-塞斯卡线以东和纳尔瓦海湾。巡逻时间通常持续两天,每次巡逻的潜艇数量一般不超过4艘。
  芬兰海军为每艘德国潜艇配备了领航员,他们都是在这些近海水域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海军军官。德国潜艇没有为他们的鱼雷找到有价值的目标,他们可能只是击沉了一些60吨的木制猎潜艇。U-679于7月14日到达维堡湾(Bay of Vyborg),在Ruonti岛附近与苏联猎潜艇MTBTK-57遭遇。MTB TK-57发射的鱼雷从U-679号艇的前方掠过。猎潜艇发射的1发炮弹击中了U-679的指挥塔,3名艇员丧生。TK-57的第2枚鱼雷也脱靶了,芬兰海岸炮兵部队救了U-679号,他们用炮火赶走了苏联措潜艇舰队。
  U-475在7月18日到达,并用2枚鱼雷打掉了MO-304的艇艏,但它仍被拖回港口。7月28日,U-370遭到深水炸弹攻击,它立即用鱼雷还击。苏联红海军的MO-107号猎潜艇船艏被打掉,但仍然被拖回了港口。
  7月30日,德国潜艇部队失去了U-250号潜艇。它被MO-105发射的电动鱼雷击伤,但是随后的深水炸弹在25~30米深度撕开了轮机舱的艇壳。艇长和其他5名艇员从指挥塔逃生后被俘。这艘潜艇随后被苏联海军设法捞了起来,一些高度机密的东西落入了苏联红军手中,包括T-5声自导鱼雷和因格玛密码机。
  在失去了U-250号后,德国潜艇部队移驻纳尔瓦湾。他们设法解决掉一些小型反潜舰只,但仍然经常遭到苏联的猎潜艇和陆基的伊尔—Ⅱ攻击机的进攻。9月6日,德国潜艇失去了他们在芬兰的基地,9月20日,失去了在爱沙尼亚的基地。在这以后,他们的行动局限在芬兰湾和波的尼亚湾,直到1944年底。
  1944年9月4日,苏芬停战协议 生效,芬兰潜艇舰队从那以后就一直停泊在埃玛萨洛。9月15日,德军试图夺取苏尔萨里,芬兰最高指挥部担心类似的攻击出现在奥兰群岛。潜艇部队再度出动,被派往瑙沃地区担负警戒任务。9月19日,《苏芬和平条约》签署,条约规定芬兰战舰在战争期间不得离开港口一步。1944年10月27日,所有潜艇被运往土尔库。12月15日,“水貂”号和“水獭”号被送往芬兰堡的冬季船坞,1945年1月,其他潜艇也被从土尔库拖往芬兰堡。此后,它们一直在那里呆了8年。
  整个“续战”期间,芬兰潜艇一共击沉了1艘商船和3艘潜艇,还有一些船只被它们布下的水雷击沉,芬兰潜艇舰队无一损失。芬兰海军的战斗日志显示,潜艇部队总能在需要它们的时候出动,但其战术仍然显得落伍,几乎全部是单艇行动,德国海军引以为豪的“狼群”战术,芬兰人没有学到。
  
  尾 声
  
  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不允许芬兰拥有潜艇。当时芬兰有计划用较大型的潜艇用做沿海油轮,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放弃,于是这些潜艇就停泊在芬兰堡的海军基地里被人遗忘了。
  1952年12月2日,芬兰国防部决定放弃这4艘老旧潜艇。1953年7月1日,国防部和一家拆船公司签订合同,买主将在比利时拆毁“维特西伦”级和“水獭”号潜艇。这4艘潜艇分为两组被拖往比利时,第一批是“维斯西斯”号和“伊库·特尔索”号在1953年8月12日—31日,随后是“维特西伦”和“水獭”号在同年9月15日~10月1日。
  第一组两艘潜艇在8月4日就作好了准备,1周后德国拖船“斯坦”号带走了“维斯西斯”号和“伊库·特尔索”号,但暴风雨天气延误了行程,他们在9月1日才到达安特卫普。两周后“维特西伦”号和“水獭”号也由同一艘拖轮拖往安特卫普。在北海海面遭遇暴风雨,系在“水獭”号上的缆绳断裂,只剩下“维特西伦”号独自在10月1日到达安特卫普。不久荷兰海岸警卫队巡逻艇找到了在海面上漂浮的“水獭”号并将它拖到了安特卫普。“维特西伦”号和“水獭”号随即被拆毁,但“维斯西斯”号和“伊库·特尔索”号因为拆船后的废料价格下跌而被留在了海港里无人问津。拆船公司为了挽回部分损失,想出了一个花招,他们在“维斯西斯”号的指挥塔上用白色油漆涂上巨大的“U-17”字样。比利时公司向游客声称这是一艘德国U艇,可能是参加过一战或是二战早期的Ⅱ型远洋潜艇。游人上船参观必须花20法郎买门票。一些芬兰游客注意到了这个骗局并联系了芬兰大使馆和比利时政府,比利时拆船公司的骗局终于告一段落。
  “水貂”号在1955年被从赫尔辛基的芬兰堡海军基地送到了位于卡塔扬诺卡的瓦尔梅特(Valmet)船厂。1959年10月21日,芬兰政府宣布要将它出售拆毁,闻讯后的芬兰潜艇老兵们立即与海军司令部和军事博物馆取得联系,试图保住这艘极具历史价值的潜艇。这艘潜艇被分段运回了芬兰堡并在1962年重新焊接在一起10年后的1973年7月9日,在芬兰海军节上,该潜艇正式对公众开放。它是唯一一艘保存下来的芬兰潜艇,也是唯一一艘尚存的德国IIa型潜艇。
  
  相关链接
  “荷兰”IvS公司的德国背景
  一战后,尽管德国被禁止拥有潜艇,但他们的制造技术仍然是一流的。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根据条约瓜分了德国残存的潜艇,带回国去研究,这是在1922年。一些小国家也希望从中获利,但他们得不到德国潜艇。日本、苏联和阿根廷是第一批与德国接触以购买潜艇图纸和雇佣德国潜艇制造专家的国家。1920年,日尔曼尼亚造船厂和乌尔坎造船厂将1艘巡洋潜艇方案卖给了日本。日本建造了8艘这样的潜艇。从1924年开始,日本与德国布隆·福斯船厂合作在神户建造3艘布雷潜艇。1921年,阿根廷邀请德国专家前往阿根廷指导一批10艘潜艇的建造工作。1922年,意大利和瑞典从德国潜艇建造专家的意见中获益。西班牙也对此很感兴趣。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潜艇工业几乎恢复到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来。但是《凡尔赛条约》第191款规定:“对于德国而言,任何建造和获得任何一种类型潜艇的企图都是不允许的,甚至只是用于商业目的。”那么德国是如何开始违反条约在国内建造潜艇的呢?
  答案是转移到邻国荷兰。1922年7月,IvS公司在荷兰注册,注册资本12000荷兰盾,股东包括乌尔坎船厂在汉堡和斯德丁的船厂、两家克虏伯公司所有的船厂等。另一个重要的潜艇建造商——布隆&福斯船厂没有加入进来。IvS的目的是设计和建进出口军舰,以维持德国工厂的开工和技术储备。技术指导是特谢尔博士,商业指导是乌尔里希·布鲁姆。他们在等待荷兰政府和管理部门通过IVS公司注册的时间里,暂时在日尔曼尼亚船厂的一个临时办公室工作,组建技术队伍。
  为了争夺西班牙的40艘潜艇的大计划,许多船厂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德国海军和“荷兰”IvS公司的亲密关系在以下事实中显露无遗。德国海军说服了汉堡的布隆&福斯船厂也涉足潜艇市场,将M.A.N柴油机的特许生产权授予“荷兰”IvS公司,这种柴油机正是西班牙人感兴趣的东西。
  德国海军非常热切地希望保持德国在潜艇建造方面的技术优势。由于政治原因,德国海军不可能站出来做“荷兰”IvS公司的后台,因此,许多资金都必须通过一些拐弯抹角的秘密渠道流入IvS公司。这些资金的起点是沃尔特·洛曼领导的德国海军“海上运输部”(Sea Transport Section),中介者是德国海军办公室建立的秘密代管企业:MentorBilanz,对外声称是一个会计顾问公司。它成为“荷兰”IvS公司的第4股东。真正的指挥者是刚退役的海军上尉汉斯·绍特基,他在Mentor、IvS公司和德国海军之间担任联络员。同时,洛曼建立了1个前台公司TeBeG-mbH,德文“技术建议与支持有限公司”的字头缩写,它的真正目的是使德国海军能够建造潜艇。它也由一位退役上尉指挥。所有这些前台公司都在柏林的德国海军部大楼里有办公室。与此同时,亚诺·斯普林德尔上校,一位仍在服役的曾经为U艇分舰队指挥官,被任命为德国海军办公室新的“反潜防御”部门的主管,以建立新的U艇舰队的基础。相对独立的IvS公司、Mentor Bilanz公司在1927早建立了1个“技术部”——它就是真正的德国海军U艇建造办公室。
  1931年,在测试了E-1后,IvS公司将同一型潜艇提供给了苏联。苏联专家希望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最主要的是安装更强劲的发动机和苏联自己研制的甲板炮。这就要求加大原来设计的尺寸。苏联工程师被派往IvS公司共同参与设计工作。E-Ⅱ方案(也被称为224Ⅱ方案)是一种828/1080吨的潜艇。改进设计在1934年3月完成,同年,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船厂开始建造N-1到N-3的3艘潜艇。它们在1936年被重新命名为S-1/2/3在苏联红海军舰队中,这些潜艇被称为Nemka,“德国女孩”,因为它们是德国人设计的。
其他文献
1058年8月23日,我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奉命开始对蒋军盘踞的金门等岛屿进行猛烈炮击,给予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和严重袭扰我东南沿海的敌军以应有的惩罚。随着炮击金门作战的开始,我东南沿海地区装甲兵部队也随时准备迎击敌军的登陆反扑并夺取敌占岛礁。为适应两栖作战需要,装甲兵领导机关于同年10月决定研制水陆坦克。从此,一场打造我军装甲“水中蛟龙”的科研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横渡琼州海峡,成为我国装甲装备研制
期刊
孙守鹏编译  编者按:本文选自日本《军事研究》杂志文章,作者石川润一对中国空军目前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分析,并指出了仍然存在的问题。本刊编发此文并非证实文中内容及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空军的发展与编制    中国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简称。目前,中国空军总兵力约为47000人,装备有300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近2000架。最多时,中国空军仅作战飞机就有近4000架。自20世纪90年代
期刊
新华网南昌近日报道,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自主研制的U8无人直升机,于日前顺利完成直升机飞控、测控系统地面交联模拟试验,中国的无人直升机研制领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飞控、测控系统地面交联模拟试验是U8无人直升机首飞前的重要试验之一,主要验证飞控系统的接口关系、功能和性能,验证飞控与测控系统的通信接口协议,以及测控系统遥控遥测功能。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接口正确、工作稳定、性能良好,满足设
期刊
编者按:本文作者陈万军是新华社军事记者站站长,被授予中校军衔。另外两名作者陶鹏和罗杰是海军某驱逐舰部队新闻干事。本文记述了中国人民海军特混舰队官兵在海上演练的生活情况,展示了我人民海军不畏艰苦,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本刊刊登此文,以此向奋斗在第一线的人民海军官兵致敬。  “劈开惊涛骇浪,舰队破浪远航。英雄的中国海军,战斗中百炼成钢……”  一首气势恢弘的《人民海军之歌》把我们的目光聚向了那洁白与海蓝
期刊
和苏联的米格-19一样,中国的-歼6也“飞”到了许多国家。不同-的是,歼6在国外的战绩要远远超-过米格19。歼-6在中国的辉煌终于1968年,而在国外的荣耀正好是紧接着这一时间展开的。    威震南亚    第一个使用歼-6的是巴基斯坦。在1965年9月爆发的印巴战争中,美国对参战双方实行军火禁运,巴空军此时所有的前线战斗机(F 86和F-104)都是从美国进口,这无异于釜底抽薪。时任巴基斯坦空军
期刊
舰舰导弹是指从水面舰船和潜艇发射,主要用于攻击出水潜艇、驱逐舰、大型战舰、巡逻艇和商船等水上目标的导弹武器系统,具有较高的效费比,是反舰导弹大家族的重要成员。目前世界上有10余个国家能够自行生产舰舰导弹,80多个国家部署有舰舰导弹,但真正经过大量实战检验并能代表当今舰舰导弹发展潮流的当属俄罗斯和美国。    作战对象不同,决定战技性能优长    美军由于拥有强大的海上航母战斗群,其对反舰导弹的研制
期刊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从最北端的鸭绿江口到最南边的北仑河口,有着180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6000多个岛礁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广袤的海疆上。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达300万平方公里。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中国的海运航线承担起日趋繁重的商品进出口任务,海上运输线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生命线。与此同时,开发新的海底矿产资源、远洋捕捞等新兴海洋产业,也时不我待地摆在面
期刊
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国防参谋部新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进行构筑本国导弹防御体系的研究论证,最终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向政府正式提出相关建议。联系到印度政府2001年率先呼应美国布什政府的导弹防御计划,接着又派人观摩美国在科罗拉多州进行的导弹拦截模拟演练,不断强化与美在导弹防御领域的对话,此间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印度有关建设本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构想已经基本成型,即将紧锣密鼓地付诸实施。    南亚
期刊
水下枪械主要装备海军蛙人部队和其他两栖侦察作战部队,用于其执行水下渗透、爆破、排雷、侦察、破袭、水下警卫等任务时消灭敌水下有生目标及凶猛动物,必要时也可作为一种近距离自卫武器在陆上使用。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英、德、美筹国家纷纷开始研制水下枪械。如英国为水下特种部队研制的6管单发“巴拉”手枪(在英阿马岛战役中已经过实战使用)、德国HK公司研制的Pll水下手枪以及美国AAl公司研制的6管手枪等。
期刊
特种作战较之常规作战,具有任务特殊、行动仓促、反应时间快、作战效益高等特点,是信息条件下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特种作战的价值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近年来,台军在“独立固守、有效吓阻”和“决战境外”作战思想的指导下,加大了对特种作战的研究力度,特种作战部队建设初具规模。    体制编制精干,作战编组多元    台军特种作战部队总兵力约5000人,数量占台湾正规军的1/100,具备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