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课堂设计师、分析师。课前设计好每一节课,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结束时作好分析评价。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建设者,他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动脑、动嘴,自己将知识建构起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师生角色;文本阅读;设置障碍
新课标指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标明显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它的实施就是一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命。那么,如何让学生由自发状态转向自觉的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新的教育价值观念使然。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很显然,新课标已经彻底否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地位,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参与权。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成了无足轻重的角色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们都在尝试着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新模式。讨论式、对话式等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生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大。但是,表面热热闹闹的课改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对话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很好,师生平等对话,有问有答,有争论有探讨。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大不相同了。往往会出现师生一问一答或者万马齐喑的局面。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对话难以实现。问题出在哪儿呢?从教师这一边看,有课堂气氛营造得不好、提出的问题难易度不合适、老师没能真正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等因素。从学生这一方面看,主要是习惯性地把教师作为权威,不敢与教师平起平坐,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自然无法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语文課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课堂设计师、分析师。课前设计好每一节课,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结束时作好分析评价。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建设者,他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动脑、动嘴,自己将知识建构起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珍视文本阅读,慎用多媒体视听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它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更加直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正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过多使用视听辅助工具,削弱对文本的阅读,对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培养想象力不利。
另外,语文课堂教学忽略文本阅读,过多使用多媒体视听工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人作过研究,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三种方式中,阅读是提高人的想象力的最好途径,而最形象直观的电视却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因为文字所提供的形象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形成的形象各不相同,这种审美形象的个性化和不确定性正是文学之美的体现。而使用了多媒体视听工具后,文本所描绘的模糊形象外化为一个清晰、确定的形象。这样,学生的审美个性泯灭了,文学艺术的美感也就此消失。
在教学中忽视文本阅读,无异于让学生架设空中楼阁,他们的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去阅读文本,使用语言的能力从何谈起?想象力与审美力又如何提高?现代化教学不等同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首先应该是理念更新。所以,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珍视文本阅读。
三、科学地设置障碍
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质疑提问是一条捷径。
质疑,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首先就说明认真地阅读了课文。这就走出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第一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不再把书本当成金科玉律,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苏醒。如果学生自己设置了障碍,最后又自己翻越了这个障碍,那么,这是一个飞跃。学生在质疑——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
当然,对于主体意识沉睡了多年的学生来说,乍一开始,很难提出深层次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为他们设置障碍。毕竟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要胜一筹,站得也会更高,提出的问题对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力。假如一节课上成学生的满堂问,民主是民主了,学生的收获不一定大。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设置障碍,学生的思考才能更加深入,创新思维才能逐步提高。比如中学课本第五册《说“木叶”》一课,此课是一篇学术性论文,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大多只能提出一些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这表层上,那么这一课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都非常强,但同时他们内心也很脆弱。如果课堂上由于回答问题错误被老师讥讽、被同学嘲笑,有的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或者敌视情绪,在以后的课堂中或从此一蹶不振,或故意找茬。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课堂教学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尊重是自信的前提,作为教师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应和颜悦色地对待,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尊重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能发生错误的地方。在长期的机械训练、追求惟一答案的背景下,在学生心目中,课堂是不该发生错误的地方,老师是掌握标准答案的权威。学生不能犯错误,一有错误,同学嗤笑,老师讥笑。所以,他们对答案不是十拿九稳轻易不开金口,静听为上,冷眼旁观。
要打破这样的僵局,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气氛,让学生明白,课堂也是一个生活场所,生活难免出错。课堂就是一个出错、纠错的地方。学习的进步、能力的提高,就基于出错,改错,建构,再出错,再改错,再建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有时可以故意出错,让学生纠正错误,使他们明白教师也不是万能的,出错也不是丢丑的事情。“我们的教学不是要呈现定理,奉献答案,贡献真理,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引导学习者共同发现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建构各自新的知识系统。”
【关键词】师生角色;文本阅读;设置障碍
新课标指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标明显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它的实施就是一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命。那么,如何让学生由自发状态转向自觉的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新的教育价值观念使然。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很显然,新课标已经彻底否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地位,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参与权。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成了无足轻重的角色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们都在尝试着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新模式。讨论式、对话式等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生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大。但是,表面热热闹闹的课改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对话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很好,师生平等对话,有问有答,有争论有探讨。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大不相同了。往往会出现师生一问一答或者万马齐喑的局面。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对话难以实现。问题出在哪儿呢?从教师这一边看,有课堂气氛营造得不好、提出的问题难易度不合适、老师没能真正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等因素。从学生这一方面看,主要是习惯性地把教师作为权威,不敢与教师平起平坐,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自然无法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语文課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课堂设计师、分析师。课前设计好每一节课,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结束时作好分析评价。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建设者,他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动脑、动嘴,自己将知识建构起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珍视文本阅读,慎用多媒体视听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它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更加直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正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过多使用视听辅助工具,削弱对文本的阅读,对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培养想象力不利。
另外,语文课堂教学忽略文本阅读,过多使用多媒体视听工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人作过研究,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三种方式中,阅读是提高人的想象力的最好途径,而最形象直观的电视却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因为文字所提供的形象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形成的形象各不相同,这种审美形象的个性化和不确定性正是文学之美的体现。而使用了多媒体视听工具后,文本所描绘的模糊形象外化为一个清晰、确定的形象。这样,学生的审美个性泯灭了,文学艺术的美感也就此消失。
在教学中忽视文本阅读,无异于让学生架设空中楼阁,他们的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去阅读文本,使用语言的能力从何谈起?想象力与审美力又如何提高?现代化教学不等同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首先应该是理念更新。所以,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珍视文本阅读。
三、科学地设置障碍
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质疑提问是一条捷径。
质疑,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首先就说明认真地阅读了课文。这就走出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第一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不再把书本当成金科玉律,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苏醒。如果学生自己设置了障碍,最后又自己翻越了这个障碍,那么,这是一个飞跃。学生在质疑——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
当然,对于主体意识沉睡了多年的学生来说,乍一开始,很难提出深层次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为他们设置障碍。毕竟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要胜一筹,站得也会更高,提出的问题对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力。假如一节课上成学生的满堂问,民主是民主了,学生的收获不一定大。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设置障碍,学生的思考才能更加深入,创新思维才能逐步提高。比如中学课本第五册《说“木叶”》一课,此课是一篇学术性论文,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大多只能提出一些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这表层上,那么这一课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都非常强,但同时他们内心也很脆弱。如果课堂上由于回答问题错误被老师讥讽、被同学嘲笑,有的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或者敌视情绪,在以后的课堂中或从此一蹶不振,或故意找茬。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课堂教学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尊重是自信的前提,作为教师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应和颜悦色地对待,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尊重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能发生错误的地方。在长期的机械训练、追求惟一答案的背景下,在学生心目中,课堂是不该发生错误的地方,老师是掌握标准答案的权威。学生不能犯错误,一有错误,同学嗤笑,老师讥笑。所以,他们对答案不是十拿九稳轻易不开金口,静听为上,冷眼旁观。
要打破这样的僵局,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气氛,让学生明白,课堂也是一个生活场所,生活难免出错。课堂就是一个出错、纠错的地方。学习的进步、能力的提高,就基于出错,改错,建构,再出错,再改错,再建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有时可以故意出错,让学生纠正错误,使他们明白教师也不是万能的,出错也不是丢丑的事情。“我们的教学不是要呈现定理,奉献答案,贡献真理,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引导学习者共同发现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建构各自新的知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