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苏丹共和国因中国的合资企业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而让众人分外关注。10年前合资企业在苏丹首都喀土穆的北喀工业区挥锹兴建时,人们还是疑虑重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在非洲是否能走通?建设非洲制药基地到底能不能盈利?这一切如今在不久前召开的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已经有了答案: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建厂10年以来发展稳健,上医股份通过在苏丹建立合资药厂的复合盈利模式已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战略投资的眼光:开辟非洲医药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上医股份与苏丹国营医药公司(以下简称CMS)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CMS是苏丹联邦卫生部直属企业,销售规模覆盖首都喀土穆以及各省的主要医院。
在走国际化道路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上医股份决定选址苏丹建药厂,以试“走出国门”的身手,进一步发展与CMS的贸易关系,保持双方贸易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扩大“上海医药”在非洲的影响力。
1998年9月,“上医股份”在苏丹喀土穆的北喀工业区开工兴建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此后又分2期工程建立了片剂和胶囊分装生产流水线和从API开始的固体制剂生产流水线。建厂初期的艰辛创业和合资企业的成功运作受到了苏丹政府的高度评价。苏丹共和国总统、副总统多次莅临参加合资企业的项目庆典,称合资企业对提高当地制药企业的水平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改善了民众的用药条件和促进了国民就业。
盈利模式的突破:从理论变成现实
随着合资药厂建立后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同时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收获,上医股份从CMS获得的招标采购订单也逐年增长,这显示了以贸易利润为主要特点的盈利模式也获得了成功。
然而,如何确保投资建厂可期的盈利模式,取得投资分红,这是上医服份国际事业总部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2007年,合资公司再次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累计利润不断上升。为了维护企业的投资利益,上医股份国际事业总部多次与合作方事先沟通,确保分红决议能够在第四届董事会上顺利通过。
2008年4月26日,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江南古镇同里如期举行。董事会决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未分配利润分红达成了一致,使投资双方实现了利润分红。当苏丹卫生部部长Tabita女士在董事会决议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投资双方都感到非常的欣慰:十年创业终结硕果。至此,上医股份通过在苏丹建立合资药厂的复合盈利模式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投资回报的背后:实干精神和团队力量
成功的背后总有奉献。海外投资建厂有着很大的风险,我国不少企业这些年在国外建厂,成功率很低,获利的更少。而上海-苏丹合资药厂建厂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盈利模式的成功既离不开当初项目考察和可行性分析的审慎,更离不开人的因素。10年中的每一个脚印都承载着合资双方的相互信任、国内、外团队的密切配合以及项目成员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合资企业的员工们不仅把精力放在扩大生产上,还把眼光瞄准市场,着眼长远的发展。2004年8月,苏丹卫生部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中有选择地开放了几个品种的注册,合资药厂获悉后即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了反应,马上着手开始青蒿琥酯加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的注册工作。但新产品注册工作刚刚启动不久,合资药厂却陷入了自成立以来的最大困境。由于负责药品包销的CMS公司对市场的错误判断,导致药厂为之加工的产品大量积压,CMS公司对此也束手无策。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权衡之下,合资药厂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拓展市场。当时的中方管理人员毅然深入到千里之外的苏丹南部地区,最终疏通了市场渠道。
在国内、外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合资药厂的抗疟药ASP(青蒿琥酯片)复合制剂成为第一个在苏丹完成生产注册的青蒿素类产品。随着订单的接踵而至,产品生产又面临产能局限的问题,为此合资药厂又开始了设备更新和换代。新问题不断地出现又不断地被克服。在苏丹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请国内帮助解决;国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到社会上求助。就是这样一支坚强的团队,带领合资药厂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十年磨一剑,未来又是一个新起点
在这次董事会上,苏丹卫生部部长高度评价了上医股份与苏丹卫生部长达十年的合作,更高度赞扬了合资药厂的全体员工为苏丹人民的健康和卫生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她表示,苏丹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合资药厂在苏丹当地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合资药厂在新的历史机遇中能够
积极拓展非洲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她的话同样道出了合资双方对合资药厂未来发展的共同设想。合资药厂作为上医股份唯一的海外项目,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方面。此次董事会后,合资药厂将按照决议要求,集中精力在药厂市场份额、GMP认证、产品注册、员工居住条件和福利等问题上寻求新的突破,这对合资药厂和整个经营团队而言又将是一个新起点。
(符学俊 霍丽玥 严军)
(收稿日期:2008-07-02)
战略投资的眼光:开辟非洲医药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上医股份与苏丹国营医药公司(以下简称CMS)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CMS是苏丹联邦卫生部直属企业,销售规模覆盖首都喀土穆以及各省的主要医院。
在走国际化道路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上医股份决定选址苏丹建药厂,以试“走出国门”的身手,进一步发展与CMS的贸易关系,保持双方贸易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扩大“上海医药”在非洲的影响力。
1998年9月,“上医股份”在苏丹喀土穆的北喀工业区开工兴建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此后又分2期工程建立了片剂和胶囊分装生产流水线和从API开始的固体制剂生产流水线。建厂初期的艰辛创业和合资企业的成功运作受到了苏丹政府的高度评价。苏丹共和国总统、副总统多次莅临参加合资企业的项目庆典,称合资企业对提高当地制药企业的水平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改善了民众的用药条件和促进了国民就业。
盈利模式的突破:从理论变成现实
随着合资药厂建立后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同时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收获,上医股份从CMS获得的招标采购订单也逐年增长,这显示了以贸易利润为主要特点的盈利模式也获得了成功。
然而,如何确保投资建厂可期的盈利模式,取得投资分红,这是上医服份国际事业总部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2007年,合资公司再次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累计利润不断上升。为了维护企业的投资利益,上医股份国际事业总部多次与合作方事先沟通,确保分红决议能够在第四届董事会上顺利通过。
2008年4月26日,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江南古镇同里如期举行。董事会决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未分配利润分红达成了一致,使投资双方实现了利润分红。当苏丹卫生部部长Tabita女士在董事会决议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投资双方都感到非常的欣慰:十年创业终结硕果。至此,上医股份通过在苏丹建立合资药厂的复合盈利模式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投资回报的背后:实干精神和团队力量
成功的背后总有奉献。海外投资建厂有着很大的风险,我国不少企业这些年在国外建厂,成功率很低,获利的更少。而上海-苏丹合资药厂建厂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盈利模式的成功既离不开当初项目考察和可行性分析的审慎,更离不开人的因素。10年中的每一个脚印都承载着合资双方的相互信任、国内、外团队的密切配合以及项目成员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合资企业的员工们不仅把精力放在扩大生产上,还把眼光瞄准市场,着眼长远的发展。2004年8月,苏丹卫生部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中有选择地开放了几个品种的注册,合资药厂获悉后即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了反应,马上着手开始青蒿琥酯加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的注册工作。但新产品注册工作刚刚启动不久,合资药厂却陷入了自成立以来的最大困境。由于负责药品包销的CMS公司对市场的错误判断,导致药厂为之加工的产品大量积压,CMS公司对此也束手无策。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权衡之下,合资药厂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拓展市场。当时的中方管理人员毅然深入到千里之外的苏丹南部地区,最终疏通了市场渠道。
在国内、外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合资药厂的抗疟药ASP(青蒿琥酯片)复合制剂成为第一个在苏丹完成生产注册的青蒿素类产品。随着订单的接踵而至,产品生产又面临产能局限的问题,为此合资药厂又开始了设备更新和换代。新问题不断地出现又不断地被克服。在苏丹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请国内帮助解决;国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到社会上求助。就是这样一支坚强的团队,带领合资药厂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十年磨一剑,未来又是一个新起点
在这次董事会上,苏丹卫生部部长高度评价了上医股份与苏丹卫生部长达十年的合作,更高度赞扬了合资药厂的全体员工为苏丹人民的健康和卫生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她表示,苏丹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合资药厂在苏丹当地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合资药厂在新的历史机遇中能够
积极拓展非洲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她的话同样道出了合资双方对合资药厂未来发展的共同设想。合资药厂作为上医股份唯一的海外项目,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方面。此次董事会后,合资药厂将按照决议要求,集中精力在药厂市场份额、GMP认证、产品注册、员工居住条件和福利等问题上寻求新的突破,这对合资药厂和整个经营团队而言又将是一个新起点。
(符学俊 霍丽玥 严军)
(收稿日期:200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