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并努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都是对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它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化为党和国家领导工作的政策取向和行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统筹就是兼顾,统筹就是整合,统筹就是协调。一句话,统筹就是我们这个在近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五个统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毫不动摇地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兼顾各个方面,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就可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形成“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以来,我们党在把握全局、统筹兼顾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重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党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因而对统筹兼顾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正是妥善处理当前各个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所必需的。“五个统筹”的重要方针既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又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了更加明确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二、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就全社会范围不说,要真正做到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要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应当十分明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一下子把人们的胃口吊得太高,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胃口都不能吊得太高。我们必须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到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之中,并且十分注意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从而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能够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关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使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落实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绩。而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所谓政绩,只能使发展陷入盲区和误区。实践证明,一个缺乏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往往同时也缺乏科学发展观。无论是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也好,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好,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也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就是进一步明确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
我们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予以保证。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形成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浓厚氛围,坚决克服和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保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干部中牢固树立起来,真正落实下去。
四、科学发展观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关系
应当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并非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但这并不等于说GDP就不重要了。GDP作为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前,我们长期只讲工农生产总值,不讲国内生产增加值即不讲GDP或人均GDP,这种统计观念和统计方法与现代经济发展很不适应。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把GDP及人均GDP作为衡量和标志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确立起来,这是一大历史进步。我国现在正处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GDP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们还应当明确指出,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的结构,不容易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准确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因此,在使用GDP考核指标时,还应当辅之以其他指标。比如,社会成本指标,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付出的代价指标,以及技术进步指标等等。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对GDP这样一个描述和直观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概念,应当给予重视,但也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片面追求,刻意追求;另一方面,作为改进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步,要加快推广绿色GDP指标体系,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能反映生产与消耗挂钩、经济与社会协调、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等更具科学性的人类发展指数。
总之,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要按辩证法办事,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方法去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特别要防止一些基层干部由于加快发展心切而一味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甚至不顾群众切身利益一味蛮干,更不允许为追名逐利,在GDP数字上掺假注水,搞欺上瞒下的不法行为。
一、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都是对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它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化为党和国家领导工作的政策取向和行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统筹就是兼顾,统筹就是整合,统筹就是协调。一句话,统筹就是我们这个在近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五个统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毫不动摇地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兼顾各个方面,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就可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形成“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以来,我们党在把握全局、统筹兼顾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重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党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因而对统筹兼顾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正是妥善处理当前各个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所必需的。“五个统筹”的重要方针既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又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了更加明确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二、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就全社会范围不说,要真正做到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要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应当十分明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一下子把人们的胃口吊得太高,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胃口都不能吊得太高。我们必须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到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之中,并且十分注意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从而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能够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关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使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落实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绩。而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所谓政绩,只能使发展陷入盲区和误区。实践证明,一个缺乏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往往同时也缺乏科学发展观。无论是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也好,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好,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也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就是进一步明确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
我们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予以保证。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形成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浓厚氛围,坚决克服和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保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干部中牢固树立起来,真正落实下去。
四、科学发展观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关系
应当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并非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但这并不等于说GDP就不重要了。GDP作为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前,我们长期只讲工农生产总值,不讲国内生产增加值即不讲GDP或人均GDP,这种统计观念和统计方法与现代经济发展很不适应。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把GDP及人均GDP作为衡量和标志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确立起来,这是一大历史进步。我国现在正处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GDP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们还应当明确指出,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的结构,不容易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准确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因此,在使用GDP考核指标时,还应当辅之以其他指标。比如,社会成本指标,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付出的代价指标,以及技术进步指标等等。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对GDP这样一个描述和直观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概念,应当给予重视,但也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片面追求,刻意追求;另一方面,作为改进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步,要加快推广绿色GDP指标体系,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能反映生产与消耗挂钩、经济与社会协调、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等更具科学性的人类发展指数。
总之,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要按辩证法办事,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方法去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特别要防止一些基层干部由于加快发展心切而一味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甚至不顾群众切身利益一味蛮干,更不允许为追名逐利,在GDP数字上掺假注水,搞欺上瞒下的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