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色列总统佩雷斯的造访法国,道出了法以关系的不一般。而如何把握外交利益与内部稳定之间的平衡,成为法国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
3月10日晚,正在法国总统府举办的一场晚宴成为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这天,歌星布吕尼首次以爱丽舍宫女主人的身份正式亮相。当她的表现和司法部长达蒂女士谁更出风头,成为若干法国时尚杂志争论的焦点时,人们却忽视了晚宴最重要的客人——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法国总统萨科齐以一场最高规格的国宴表达了对以色列贵宾的敬意。
这是一个信号:自希拉克时代以来受损的法以关系有进一步升温的迹象。法国在今后的中东和谈上所起的作用引起国际观察家的关注。
“萨科齐是犹太人的朋友”
佩雷斯是3月10日中午抵达巴黎的。在与萨科齐的会谈结束以后,佩雷斯对媒体透露,两人就伊朗核问题交换了意见,都认为伊朗拥有核武器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佩雷斯还称赞萨科齐是“犹太人民的真正朋友”,其实佩雷斯更高兴的是与一位法国的犹太裔总统举行了会晤。
作为一位希腊裔犹太人的儿子,萨科齐对以色列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他曾经在一本叫做《共和国,宗教与希望》的著作中说过,“每个犹太人自身都带着时代传下来的那种恐惧心情,深知有朝一日若在出生国感到靠不住,就会有一接纳他的去处,那就是以色列”。
正是基于犹太人的历史感情,萨科奇上任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要求法国国民教育部把一名反抗德国纳粹而牺牲的少年的遗书列为高中生必读篇目。这位名叫莫凯的法国少年于1941年10月22日死于纳粹枪口下,年仅17岁。
去年5月就任总统后,萨科齐要求在校高中生每年10月22日朗读一次莫凯牺牲前留给家人的绝笔信,让青少年学习他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萨科齐的讲话在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批评人士反对把这样沉重的记忆强加给十几岁的孩子。但萨科齐还是坚持将这一计划进行到底。法国学校加强讲授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学校还组织年龄大些的学生观看有关大屠杀的历史影片,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实地考察集中营等。
在爱丽舍宫的晚宴上,萨科齐再次向佩雷斯表示,“以色列的安全至关重要,法国总是站在以色列这一边的,法国会出现在那些叫嚣要消灭以色列的人面前,阻止他们。”此前,他甚至说出“要么让伊朗拥有核武器,要么轰炸伊朗”的言论,以表示对以色列的支持。
要知道作为欧洲穆斯林居民人口最多的国家,法国向来与阿拉伯世界拥有特殊关系。而如今,法国对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转变了吗?
法国将继续折中政策
答案是否定的。
在希拉克时代,以色列就一直对法国同巴勒斯坦的关系很愤怒,从而不接受法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2003年,时任法国外长的德维尔潘出访中东,由于会见了阿拉法特,吃到当时以色列总理沙龙的闭门羹。
2004年7月,沙龙指责法国的反犹活动已经失控,呼吁在法国的犹太人紧急移居以色列。沙龙的言论在法国激起公愤,希拉克宣布沙龙是“不受欢迎的人”,一时间两国关系达到最紧张地步。随后,法国接受阿拉法特来法就医,阿拉法特去世后法方对其后事予以很高礼遇,这又增加了以色列的不悦。
时至今日,法国仍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建议巴以双方认真履行承诺,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在“中东和平路线图”框架下谈判解决争端,要求双方相互尊重,保持克制,避免暴力升级。
从国际政治因素考虑,法国希望自己的声音得到重视,并使欧盟能够作为完全的角色介入中东问题,而为达此目的,就不能撇开以色列。也只有改善同以色列的关系,法国在中东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
即使从国内安定角度,法国也不能忽略同以色列的关系。除了拥有500万阿拉伯居民外,法国同时也是犹太人口最多的欧洲国家,人数高达60万。法国对犹太人有专门的优惠和保护政策,甚至以色列的核技术和先进战斗机技术也都来自法国。
而另一方面,以色列也知道法国在欧盟中的分量及其在联合国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到应该改善同法国的关系。利益综合考虑之后,法以双方都有进一步加强关系的现实要求。
法国犹太机构代理委员会主席理查德
3月10日晚,正在法国总统府举办的一场晚宴成为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这天,歌星布吕尼首次以爱丽舍宫女主人的身份正式亮相。当她的表现和司法部长达蒂女士谁更出风头,成为若干法国时尚杂志争论的焦点时,人们却忽视了晚宴最重要的客人——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法国总统萨科齐以一场最高规格的国宴表达了对以色列贵宾的敬意。
这是一个信号:自希拉克时代以来受损的法以关系有进一步升温的迹象。法国在今后的中东和谈上所起的作用引起国际观察家的关注。
“萨科齐是犹太人的朋友”
佩雷斯是3月10日中午抵达巴黎的。在与萨科齐的会谈结束以后,佩雷斯对媒体透露,两人就伊朗核问题交换了意见,都认为伊朗拥有核武器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佩雷斯还称赞萨科齐是“犹太人民的真正朋友”,其实佩雷斯更高兴的是与一位法国的犹太裔总统举行了会晤。
作为一位希腊裔犹太人的儿子,萨科齐对以色列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他曾经在一本叫做《共和国,宗教与希望》的著作中说过,“每个犹太人自身都带着时代传下来的那种恐惧心情,深知有朝一日若在出生国感到靠不住,就会有一接纳他的去处,那就是以色列”。
正是基于犹太人的历史感情,萨科奇上任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要求法国国民教育部把一名反抗德国纳粹而牺牲的少年的遗书列为高中生必读篇目。这位名叫莫凯的法国少年于1941年10月22日死于纳粹枪口下,年仅17岁。
去年5月就任总统后,萨科齐要求在校高中生每年10月22日朗读一次莫凯牺牲前留给家人的绝笔信,让青少年学习他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萨科齐的讲话在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批评人士反对把这样沉重的记忆强加给十几岁的孩子。但萨科齐还是坚持将这一计划进行到底。法国学校加强讲授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学校还组织年龄大些的学生观看有关大屠杀的历史影片,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实地考察集中营等。
在爱丽舍宫的晚宴上,萨科齐再次向佩雷斯表示,“以色列的安全至关重要,法国总是站在以色列这一边的,法国会出现在那些叫嚣要消灭以色列的人面前,阻止他们。”此前,他甚至说出“要么让伊朗拥有核武器,要么轰炸伊朗”的言论,以表示对以色列的支持。
要知道作为欧洲穆斯林居民人口最多的国家,法国向来与阿拉伯世界拥有特殊关系。而如今,法国对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转变了吗?
法国将继续折中政策
答案是否定的。
在希拉克时代,以色列就一直对法国同巴勒斯坦的关系很愤怒,从而不接受法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2003年,时任法国外长的德维尔潘出访中东,由于会见了阿拉法特,吃到当时以色列总理沙龙的闭门羹。
2004年7月,沙龙指责法国的反犹活动已经失控,呼吁在法国的犹太人紧急移居以色列。沙龙的言论在法国激起公愤,希拉克宣布沙龙是“不受欢迎的人”,一时间两国关系达到最紧张地步。随后,法国接受阿拉法特来法就医,阿拉法特去世后法方对其后事予以很高礼遇,这又增加了以色列的不悦。
时至今日,法国仍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建议巴以双方认真履行承诺,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在“中东和平路线图”框架下谈判解决争端,要求双方相互尊重,保持克制,避免暴力升级。
从国际政治因素考虑,法国希望自己的声音得到重视,并使欧盟能够作为完全的角色介入中东问题,而为达此目的,就不能撇开以色列。也只有改善同以色列的关系,法国在中东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
即使从国内安定角度,法国也不能忽略同以色列的关系。除了拥有500万阿拉伯居民外,法国同时也是犹太人口最多的欧洲国家,人数高达60万。法国对犹太人有专门的优惠和保护政策,甚至以色列的核技术和先进战斗机技术也都来自法国。
而另一方面,以色列也知道法国在欧盟中的分量及其在联合国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到应该改善同法国的关系。利益综合考虑之后,法以双方都有进一步加强关系的现实要求。
法国犹太机构代理委员会主席理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