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宋春艳(1995—),女,汉族,吉林省延边人,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个体量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在个体量词的学习中学生产生了诸多偏误,本文将从误用、误加和遗漏这个三个方面着重介绍留学生产生的偏误,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个体量词;偏误;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H 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013-01
一、个体量词的偏误类型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失误,一种是偏误。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得不熟练而造成的。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留学生在使用个体量词时产生的偏误。偏误的类型主要有:
1.误用。
“误用”是指没有弄清个体量词和名词之间的搭配组合情况,选用了错误的个体量词来搭配相应的名词,从而导致了偏误的产生。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三类:
(1)高频个体量词的泛化。
个体量词“个”的泛化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了“个”以后发现,“个”的使用范围很广泛,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例如:一所/个学校、一顶/个帽子等,因此,学生在该使用其他量词的情况下,也不使用,而是选择量词“个”。这是一种泛化现象。例如:这个夫妻要离婚。(对)夫妻指的是两个人,丈夫和妻子,因此这句话中应用集合量词“对”。
(2)近义个体量词的混淆。
在一定的语境中,留学生要在数量众多的个体量词中选择合适的量词,是比较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汉语中有许多意义相近的个体量词,虽然意义相近,但是在用法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留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偏误。例如:看,这根丝带真好看。(条)“根”和“条”都用于搭配条形的事物,区别在于搭配的事物的软硬程度。“根”搭配的事物往往比较硬,如“一根铅笔”、“一根树枝”,“条”搭配的事物往往比较软。如“一条围巾”。
(3)同音异形个体量词的混淆。
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同音语素多,在个体量词的学习中,也存在着许多同音异形词,这给留学生的个体量词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例如:
⑧今天的任务是完成两片阅读。(篇)
⑨这副画是姑姑送给我的。(幅)
例⑧中,“片”和“篇”的读音接近,但搭配对象不同,“片”作量词修饰平而薄的东西,如“一片树叶”;“篇”作量词用于搭配文章、纸张等,如“一篇作文”。例⑨中,“幅”和“副”读音接近,字形接近,但“副”用来搭配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幅”用来搭配图画、作品,如“一幅画”。
2、误加。
误加就是指在不该使用量词的时候而使用了量词,或在已经使用了量词的基础上又多加了其它量词。学习者一般知道"数词+量词+名词"的基本形式,但是却不知道并非所有语境都需要使用量词。从而造成了冗余。例如:
①她的脸上总是带着一个笑容。
②他每天都去市场卖几条鱼
例①中,笑容为抽象名词,虽然“一个笑容”合乎语法,但是不符合汉语的语境,“笑容”前面不需要加數量短语,因此应改为:她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例②中,“卖几条鱼”合乎语法,但同样不符合汉语语境,卖鱼是卖的是鱼的种类,而不是卖鱼的条数,因此应改为:他每天都去市场卖鱼。
3.遗漏。
遗漏是指在该使用量词的地方却没有使用量词,使句子结构及语义不完整。例如:
①他去过三国家。(个)
②老师穿了一新衣服。(件)
英语一种通用语言,学习人数众多。在英语中,没有量词的存在,通常说,three countries,因此,学生在说话时总是忽略量词的使用。
二、个体量词的教学建议
1.认知性教学。
大部分个体量词是有理据性的,在教学中联系理据性教学,使抽象化的词类具体化。此外,可以通过强化组合聚合关系,建立新的类属关系,增强量词与量词间的联系,从而激活大脑中的相关知识,强化记忆,防止遗忘。
以个体量词“把”为例,首先从感性入手,“扌”即“手”,它和抓、拿动作有关,扇子、刀、伞等需要拿在手里,所以说“一把扇子”
“一把刀”、“一把伞”;接下来向学生介绍,用手作为称量的器物,特征为可抓起数个的,例如“一把糖”、“一把花生”、“一把米”;再介绍“把”表示用手掐合的量,细长的可抓起数个的,例如:“一把筷子”、“一把胡子”;接下来进行扩展引导,数词和量词中间加形容词,“大”和“小”,手张得大,即“一大把”,手张得小,即“一小把”;最后一步就是引申引导,“把”隐喻年龄大的人,即“一大把胡子的人”、“一大把年纪的人”。个体量词在教学中要采取循序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可懂性输入。
2.相近量词的对比教学。
相近量词对比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个体量词时,将意思相近、用法不同的个体量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建立一个相近量词语义场,在语义场内着重讲各个量词间的差异。例如“条”、“支”、“根”都可以修饰长条、管状实物,但其侧重点不同。“条”主要修饰细长状比较软的生命体,如“一条蛇”、“一条虫子”,此外,“条”还可以修饰山脉、河流、街道等,如“一条山脉”、“两条大河”、“三条街道”等;“支”用于修饰队伍或杆状的东西,如“一支队伍”、“一支枪”,还用于修饰歌曲,如“一支歌”;“根”修饰的比较硬的事物,如“一根黄瓜”。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一个个体量词的侧重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使用个体量词,减少偏误。
3.情景交流式教学。
汉语中的量词比较丰富,用法多样,单一的讲解会让学生丧失兴趣。这时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把每个量词的用法记牢、记准。例如:情景交流式教学,在学习完一部分量词后,教师为学生设定情景,使用规定的个体量词来完成交际。如:
A:“你好,请问你买什么?”
B:“我想买一支铅笔和一个橡皮。对了,有白纸吗”
A:“有。要几张?”
B:“要五张白纸和一把刻刀。谢谢”
通过完成这种情景对话,来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个体量词,减少偏误。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旭东 现代汉语[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刘秋晨 留学生现代汉语名量词偏误分析[J]苏州大学2014
[3]卫新瑶 留学生高频个体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M]安徽大学2017
摘要: 个体量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在个体量词的学习中学生产生了诸多偏误,本文将从误用、误加和遗漏这个三个方面着重介绍留学生产生的偏误,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个体量词;偏误;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H 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013-01
一、个体量词的偏误类型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失误,一种是偏误。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得不熟练而造成的。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留学生在使用个体量词时产生的偏误。偏误的类型主要有:
1.误用。
“误用”是指没有弄清个体量词和名词之间的搭配组合情况,选用了错误的个体量词来搭配相应的名词,从而导致了偏误的产生。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三类:
(1)高频个体量词的泛化。
个体量词“个”的泛化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了“个”以后发现,“个”的使用范围很广泛,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例如:一所/个学校、一顶/个帽子等,因此,学生在该使用其他量词的情况下,也不使用,而是选择量词“个”。这是一种泛化现象。例如:这个夫妻要离婚。(对)夫妻指的是两个人,丈夫和妻子,因此这句话中应用集合量词“对”。
(2)近义个体量词的混淆。
在一定的语境中,留学生要在数量众多的个体量词中选择合适的量词,是比较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汉语中有许多意义相近的个体量词,虽然意义相近,但是在用法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留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偏误。例如:看,这根丝带真好看。(条)“根”和“条”都用于搭配条形的事物,区别在于搭配的事物的软硬程度。“根”搭配的事物往往比较硬,如“一根铅笔”、“一根树枝”,“条”搭配的事物往往比较软。如“一条围巾”。
(3)同音异形个体量词的混淆。
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同音语素多,在个体量词的学习中,也存在着许多同音异形词,这给留学生的个体量词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例如:
⑧今天的任务是完成两片阅读。(篇)
⑨这副画是姑姑送给我的。(幅)
例⑧中,“片”和“篇”的读音接近,但搭配对象不同,“片”作量词修饰平而薄的东西,如“一片树叶”;“篇”作量词用于搭配文章、纸张等,如“一篇作文”。例⑨中,“幅”和“副”读音接近,字形接近,但“副”用来搭配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幅”用来搭配图画、作品,如“一幅画”。
2、误加。
误加就是指在不该使用量词的时候而使用了量词,或在已经使用了量词的基础上又多加了其它量词。学习者一般知道"数词+量词+名词"的基本形式,但是却不知道并非所有语境都需要使用量词。从而造成了冗余。例如:
①她的脸上总是带着一个笑容。
②他每天都去市场卖几条鱼
例①中,笑容为抽象名词,虽然“一个笑容”合乎语法,但是不符合汉语的语境,“笑容”前面不需要加數量短语,因此应改为:她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例②中,“卖几条鱼”合乎语法,但同样不符合汉语语境,卖鱼是卖的是鱼的种类,而不是卖鱼的条数,因此应改为:他每天都去市场卖鱼。
3.遗漏。
遗漏是指在该使用量词的地方却没有使用量词,使句子结构及语义不完整。例如:
①他去过三国家。(个)
②老师穿了一新衣服。(件)
英语一种通用语言,学习人数众多。在英语中,没有量词的存在,通常说,three countries,因此,学生在说话时总是忽略量词的使用。
二、个体量词的教学建议
1.认知性教学。
大部分个体量词是有理据性的,在教学中联系理据性教学,使抽象化的词类具体化。此外,可以通过强化组合聚合关系,建立新的类属关系,增强量词与量词间的联系,从而激活大脑中的相关知识,强化记忆,防止遗忘。
以个体量词“把”为例,首先从感性入手,“扌”即“手”,它和抓、拿动作有关,扇子、刀、伞等需要拿在手里,所以说“一把扇子”
“一把刀”、“一把伞”;接下来向学生介绍,用手作为称量的器物,特征为可抓起数个的,例如“一把糖”、“一把花生”、“一把米”;再介绍“把”表示用手掐合的量,细长的可抓起数个的,例如:“一把筷子”、“一把胡子”;接下来进行扩展引导,数词和量词中间加形容词,“大”和“小”,手张得大,即“一大把”,手张得小,即“一小把”;最后一步就是引申引导,“把”隐喻年龄大的人,即“一大把胡子的人”、“一大把年纪的人”。个体量词在教学中要采取循序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可懂性输入。
2.相近量词的对比教学。
相近量词对比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个体量词时,将意思相近、用法不同的个体量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建立一个相近量词语义场,在语义场内着重讲各个量词间的差异。例如“条”、“支”、“根”都可以修饰长条、管状实物,但其侧重点不同。“条”主要修饰细长状比较软的生命体,如“一条蛇”、“一条虫子”,此外,“条”还可以修饰山脉、河流、街道等,如“一条山脉”、“两条大河”、“三条街道”等;“支”用于修饰队伍或杆状的东西,如“一支队伍”、“一支枪”,还用于修饰歌曲,如“一支歌”;“根”修饰的比较硬的事物,如“一根黄瓜”。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一个个体量词的侧重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使用个体量词,减少偏误。
3.情景交流式教学。
汉语中的量词比较丰富,用法多样,单一的讲解会让学生丧失兴趣。这时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把每个量词的用法记牢、记准。例如:情景交流式教学,在学习完一部分量词后,教师为学生设定情景,使用规定的个体量词来完成交际。如:
A:“你好,请问你买什么?”
B:“我想买一支铅笔和一个橡皮。对了,有白纸吗”
A:“有。要几张?”
B:“要五张白纸和一把刻刀。谢谢”
通过完成这种情景对话,来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个体量词,减少偏误。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旭东 现代汉语[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刘秋晨 留学生现代汉语名量词偏误分析[J]苏州大学2014
[3]卫新瑶 留学生高频个体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M]安徽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