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要在合理利用讲授法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018-01
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法。
一、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教学条件下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自觉性。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科领域、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具有的优势,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而制定和调整教学策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二是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合作,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三是合作探究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不足,一是小組合作、探究教学易产生知识的断层现象;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环境,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探究,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就没有探究的必要;三是探究性学习占用时间多,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的掌控能力要求较高;四是探究能力的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个难题,而面对目前应试教育的压力,探究性学习能得到学校多大的支持也是个未知之数。
二、讲授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现有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讲授式与合作探究型教学方式的存在找到了立足点,指出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两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在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中,知识的地位、教学的关注点及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与任务等都存在差异。在讲授式教学中,知识由教师直接提供,教师规定了讲授或演示的内容,规定了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权威”。在评价时,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正确、准确、牢固地掌握了所传授的知识,关注的是学生习得知识与目标知识的一致性。而探究教学中,教学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即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知识的建构是由学生自己围绕着问题自主地完成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只是用于实现探究目标或满足探究需要的手段,是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在评价时,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建构起了自己的需要的、能解决探究问题的知识。
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教学方法,二者只是相对而言的。从纯接受学习到纯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亦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且从教学实际看,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而是仍需要教师的大量引导,探究教学的开展需要经过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因此,看待和处理探究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的关系时,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辨证发展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探究活动常常要以学生通过讲授式习得的知识为基础,利用传统的讲授、讨论、提问、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式学习要在较高层次上展开,学生往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基础,只有了解的越全面,才能探究的越深入。使学生可能逐渐从接受学习过渡到探究学习,不至于把探究学习看成是一种固定僵化的模式。
三、“双向性”教学实践分析
新课程改革在实践课堂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与实践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也不能让学生发挥主体性,“满堂转”也不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和谐统一。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双向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双向性”教学活动,即师生双方的主观思维共同作用于教材,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最后达到共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需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一)充分地运用好“讲授法”,发挥其详细地阐释历史抽象概念、烘托历史场景的作用。
“讲授法”不等于“满堂灌”,而是通过对内容的讲授,给学生以启迪,这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质量和技巧。事实上,大部分课程都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在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抽象的概念,要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扫除理论上的空白,就必须充分运用教师的讲解。很多时候“讲授法”更需要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以准确精炼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环境中去。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能否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不在于这一教法本身,而在于具体的讲授质量。
用讲授法上课,总会配以提问。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和艺术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必然能进入“角色”进行思考,这样易于理解有关独立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组织法的运用。
为了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处理教材时,把内容的内在逻辑转换为一个或几个问题,用问题来串联课程内容的学习。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在阅读内容,思考问题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合作,在相互讨论基础上,理解知识进而分析问题,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为主进行阅读、讨论、理解和解答,教师只是点播、引导和总结。
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及客观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在加强“双向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变化的依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因此在加强双向性教学活动时,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018-01
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法。
一、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教学条件下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自觉性。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科领域、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具有的优势,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而制定和调整教学策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二是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合作,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三是合作探究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不足,一是小組合作、探究教学易产生知识的断层现象;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环境,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探究,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就没有探究的必要;三是探究性学习占用时间多,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的掌控能力要求较高;四是探究能力的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个难题,而面对目前应试教育的压力,探究性学习能得到学校多大的支持也是个未知之数。
二、讲授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现有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讲授式与合作探究型教学方式的存在找到了立足点,指出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两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在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中,知识的地位、教学的关注点及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与任务等都存在差异。在讲授式教学中,知识由教师直接提供,教师规定了讲授或演示的内容,规定了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权威”。在评价时,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正确、准确、牢固地掌握了所传授的知识,关注的是学生习得知识与目标知识的一致性。而探究教学中,教学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即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知识的建构是由学生自己围绕着问题自主地完成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只是用于实现探究目标或满足探究需要的手段,是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在评价时,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建构起了自己的需要的、能解决探究问题的知识。
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教学方法,二者只是相对而言的。从纯接受学习到纯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亦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且从教学实际看,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而是仍需要教师的大量引导,探究教学的开展需要经过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因此,看待和处理探究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的关系时,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辨证发展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探究活动常常要以学生通过讲授式习得的知识为基础,利用传统的讲授、讨论、提问、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式学习要在较高层次上展开,学生往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基础,只有了解的越全面,才能探究的越深入。使学生可能逐渐从接受学习过渡到探究学习,不至于把探究学习看成是一种固定僵化的模式。
三、“双向性”教学实践分析
新课程改革在实践课堂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与实践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也不能让学生发挥主体性,“满堂转”也不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和谐统一。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双向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双向性”教学活动,即师生双方的主观思维共同作用于教材,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最后达到共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需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一)充分地运用好“讲授法”,发挥其详细地阐释历史抽象概念、烘托历史场景的作用。
“讲授法”不等于“满堂灌”,而是通过对内容的讲授,给学生以启迪,这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质量和技巧。事实上,大部分课程都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在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抽象的概念,要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扫除理论上的空白,就必须充分运用教师的讲解。很多时候“讲授法”更需要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以准确精炼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环境中去。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能否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不在于这一教法本身,而在于具体的讲授质量。
用讲授法上课,总会配以提问。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和艺术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必然能进入“角色”进行思考,这样易于理解有关独立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组织法的运用。
为了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处理教材时,把内容的内在逻辑转换为一个或几个问题,用问题来串联课程内容的学习。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在阅读内容,思考问题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合作,在相互讨论基础上,理解知识进而分析问题,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为主进行阅读、讨论、理解和解答,教师只是点播、引导和总结。
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及客观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在加强“双向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变化的依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因此在加强双向性教学活动时,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