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移民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dayede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民”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越来越频繁地被提起。常看到,某某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有多少人办理了移民,又有多少人正走在移民的路上。为什么要移民?因为国内的空气不好,环境不好,食品不安全……为了得到国外的身份,获得通行世界的便利,要让子女到国外接受最好的教育,要享受国外优越的福利……所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
  如今的移民,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到国外去扎根了,移民,只是拿一个外国身份,生活重心、事业重心仍留在中国,只需要偶尔到移民国入境或短期居留即可。也因此,更多的人加入移民的大军。可是,移民的意义就在于此了么?移民,我们能收获的就是这些了么?
  本期,蜜瓜的《洋雷锋罗斯》一文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移民生活,让我们知道,移民,我们还可以收获更多的什么。
  在加拿大,蜜瓜遇到过可爱的传教士安娜,现在,我们又知道她遇到了洋雷锋罗斯,一个同样可爱的人。罗斯,一个五十多岁的纯英裔,喜欢飚车、滑雪、登山,还会组装私人小飞机,他的生活充满活力,让中国人觉得新奇。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国男人的爱好会是什么?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已近花甲,即将退休,生活从此将少有波澜。蜜瓜走入罗斯的生活,那句“跟罗斯一起爬山,让我领略了很多以前没有领略过的风景。”蜜瓜领略到的,何止是山间的风景?新移民的她,融入到加拿大的生活,领略到了异文化的风景,她的生命因而更有厚度,更有张力,更多彩,而罗斯这个朋友,更是无价的。所有的这些,都是无形的,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是需要融入到加拿大去才能得到的。
  在美国的程宝林兄曾写过一篇短文《耳边犹闻“伐檀”声》,他在旧金山的家门前的两棵树面临遭移栽的命运,他向政府写了抗议信。结果,树没被移走。程宝林感受到了主人翁的自豪。一个中国人,持美国绿卡,来到美国的土地上,与这块土地休戚与共,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为这个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因此从这个社会的进步中,获得一份认可和收益,在这块土地上,他找到了归属感。
  而如果你移民美国,获得了美国绿卡,你从不去美国居住,为了保住绿卡,只是偶尔入境美国,那么,你和这个国家到底是什么关系?你仍然是一个局外人,一个看客,这个国家的大事小情和你没有关系,无关你的痛痒,一个社区砍一棵树,建一个公园,建一个图书馆,你都没有同意或反对的理由。你是一个游离于美国之外的“美国人”,你因此失去了很多,但你不会知道。你只惦记着能从这个国家得到什么福利。当你想为这个国家付出什么而不是索取什么的时候,你才真正属于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也才真正属于你。
  那么,当我们谈论移民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移民了,我们得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得到?我们得到的,和我们没有得到的,哪一个更重要?
其他文献
随着传统移民国移民人数逐年暴增,移民政策纷纷收紧,加上欧洲新兴移民国力推居留新政,欧洲投资移民项目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关注,一股”欧洲移民热”已经在国内掀起。  欧洲购房移民凭借购买房产获得永久产权、投资门槛低、审批时间快等优势成为移民市场上的大热门。2013年只能算是欧洲移民的试水年,2014年才是欧洲移民真正的黄金期。  刚刚过去春天微微有些凉意,但这股来自东方的热潮,仿佛在激励着欧洲这片
期刊
当西装革履、络腮胡的谭骅先生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很难想象年仅30岁的他,已经是一间设计学校的校长,这或许得益于他曾留学法国攻读艺术专业,学有所成。  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布满荆棘——他的留学之路并非一路春风,个中的辛酸被他当作是人生中难得的回忆:200 3年,手握三所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他,却被美国大使馆拒签;2004年,热爱设计的他飞往巴黎并入读凡尔赛美术学院,但一年后又中途转校……  留学路上多
期刊
(2007年作于旧金山)  在国内的许多旧日朋友,如今都过起锦衣玉食的生活来了。  他们对生活在美国的我,渐渐有了些同情。“洛阳才子他乡老”,说的是我吗?这个“他乡”,在万里波涛之外。  生活在美国,仍然是一种privilege(特权),而不是right(权利)。这就像我在加州车辆管理局(DMV)免费发行的《驾驶手册》上读到的开篇之语:开车是一项特权,而不是一项权利。  产生这样的感叹,源于我前几
期刊
到香港读书是内地考生除国外大学之外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很多到香港读书的内地学生准备并不充分,一开始就被无数不曾想到的问题弄得不知所措,语言正是这其中的一大问题。  网上曾有首歌吐槽留学香港的生活,其中被吐槽的一条就是语言。虽然中文和普通话是香港法定语文,但从内地到香港读书,如果对香港本地语言毫不了解,语言极有可能成为阻碍学生融入当地最基本也是最严重的障碍之一。  为让即将动身前往香港的新生更好地
期刊
我从三岁起就生活在一个再婚家庭,但一直都很受宠。依稀记得小时候很多人都说,这小姑娘特别会来事,话能说到人心坎上。舅妈至今津津乐道着我五、六岁时的一件趣事。那天,姥爷在专心致志地算他的医药费,我一个人从这个屋跑到那个屋。一会儿,听见姥爷皱着眉感叹:“唉,算两遍都算不清,人老了,不中用了。”我赶紧跑过去稚声稚气地:“姥爷,姥爷,不是你算错了,是我跑来跑去影响了你。”一屋子的大人都笑了。姥爷一下转愁为乐
期刊
美国,绝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但在这个世界上,它确实是最趋于完美的。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愿意敞开怀抱的国家。  2002年5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边境安全和入境签证改革法案”,并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美国不是一座堡垒:不,我们从来不想要成为一座堡垒。我们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我们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并且,我们必须永远保护我们法律的权力,保护世界各地来这里经商、求学或与家人共度时光的守法公民的权利。  
期刊
赵妈妈的事迹太多了,可以说得没完没了。但咱现在学好,不挖坑,就留一土包,一篇走人。  赵妈妈是咱哥儿们大伟的妈。那年她来加拿大探亲,第一次目睹了她老的芳容。赵妈妈其实不姓赵,她儿子大伟也不姓赵,可后来我们都叫她赵妈妈,是有原因的。  那年三十儿晚上,一应狐朋狗友聚我家,会餐、看春晚(因为有小耳朵天线)。有孩子的拖着孩子,有老婆的带上老婆。老黄、老蔡、夏翁、小伟都到了。大伟最后到,没妻没儿,带上了妈
期刊
4月21日,微博认证为著名记者、主持人的凤凰卫视闾丘露薇的微博转载一条新闻《孩子在香港街头大小便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并配发评论。随即,间丘露薇的微博招致一片谩骂声。网友纷纷要求其向大陆夫妻一家道歉。  于是当日下午,网上出现大陆版的事情经过:4月15日,一对大陆夫妇携其两岁幼女游香港,在闹市公厕前排队半小时不果,女童忍尿不住,夫妇无奈,只得让女童当街小便,女童母亲以尿不湿接住并收进塑料袋准
期刊
波兰,位于东欧,是一个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国家。克拉科夫是波兰的古都,是波兰文明的缩影,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向人们诉说着战争留下的各种创伤,都在证明着波兰人民坚毅不屈的精神,在这里,历史与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既可以在在旧城遗址徜徉,让鞋跟叩响旧时代的门扉;又可以在这里的城堡里、宫殿中聆听知名作曲家的音乐会,遥想波兰史上的种种变乱兴废,仔细咀嚼出波兰的厚重和伟大。  一位好友多年前定居波兰,不久前应他
期刊
我在夏威夷闲居。  因他在电话中问我何时来“探”他,这个“探”字令我感到奇怪,又不禁哑然失笑。他曾在诗中写道:“川江似链系楚囚”,难道现在把人间天堂的夏威夷也喻成了鸟的囚笼?  说走就走,订了后天的机票飞往夏威夷,临座的美国人对夏威夷之旅充满了激动,特别是飞临群岛上空,下面是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及岛上山峦阡陌;而海的颜色是不同的:从岸边的浅绿、墨绿、深蓝、宝蓝……在阳光下一层层漾开去。他除了手中相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