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一叶而后知秋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alian1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二,古诗文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如何学好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这方面也正是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学习的难点。新课标“阅读与鉴赏”中曾这样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对古诗词的阅读,也应该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面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怎样做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这类题目答题的准确率呢?
  一、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阅读的方式进行鉴赏
  “一个杯子的意义在于中间的空白,一座建筑的意义在于里面的空白”,而一首诗歌的意义正在于它的联想空间。这里所强调的联想空间,正是诗歌阅读时所需要的联想力,而联想力正是迁移阅读的关键。所以在诗歌阅读中,要放开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发挥联想力,利用他们的情感和学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眼下阅读鉴赏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一)从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方面。
  古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词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词的旨趣和作者的用意。品析语言,即重点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词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学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移用到新的内容中,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新作品的内容。
  (二)从对句子的理解方面。
  古诗词中都有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透过这些句子,学生可以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所以在鉴赏新作品时,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作品,用迁移阅读的方法对新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碰到这类题型时,有思考的方向,以不变应万变。
  (三)从对整首诗的理解方面。
  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不同时代有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诗歌里,或流露着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或飞扬着诗人的凌云壮志,或记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或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着他们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
  如,读到诗人王维作品《积雨辋川庄作》时,可利用苏轼曾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让学生读后发挥联想,试着画一画。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诗人寄托的意境美。还可联系读过的王维诗《山居秋暝》,把曾经学过的赏识方法用到新诗的鉴赏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诗中的内容以及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中,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二、在练习时,引导学生利用迁移阅读的方法答题
  因思想和文化内涵丰富,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的题目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所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只有阅读鉴赏的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度。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可用迁移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答题,让学生答有所依,能从正确的角度理解诗歌的内容。
  如,阅读元曲:【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分析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
  看到这样的题目,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跟这首曲子句型相似的内容。由里边的句子,可以想到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句子:“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然后回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再把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运用到这首《叨叨令》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元曲后面的重复句子,是在重复叠唱中,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而最后一句,又可结合贾岛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来理解这种的境界,从而让学生准确答题。
其他文献
语文的学习是个慢功夫,不可一蹴而就。语文知识浩如烟海,非长期积累、定期梳理不能学有所成。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这样的基础阶段,学生更是需要为将来的振翅翱翔梳理好每一片羽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后的知识梳理。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建议学生要准备几个本:  基础归类本。这虽是老生常谈的方法,但真正能做好,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文学大家留下的方法,今
期刊
高中议论文的教学可分为两大块:“形式”和“内容”,“形式”即议论文的结构——“架子”,“内容”即议论文的“议论”。不少从事高中议论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学生不知道议论文该怎么去写,即使写出来了,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高中生而言,无论“架子”还是“议论”,都必须先求规范,后求丰富。下面就从如何“搭架子”方面,谈一点心得。  一、纵向递进结构  即提出一个中心论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期刊
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的  长期以来,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好像讲课是为讲课而讲,而忽视了课文的示范作用。并且,当下的高考卷子除了默写填空紧扣课本外,其他部分似乎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了。受这种考试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做模拟试题不学课文就能考高分”。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在课余的作文练习中,只是向各类“作文宝典”问计,却忘记了比任何“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都要经典的课文
期刊
读书讲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气定神闲,从容镇定。而观今日之学子,读书犹如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有头无尾。或只掠取精彩情节为快而忽书之要义,或只看文字表面而轻文字品味,更有甚者,眼梢盯书,心驰远矣,毫无功效,实为浮光掠影,浮躁之至。长此以往,如何能取书中的精髓,提升自己的思想?  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读书,带领学生品味文本,个别读、齐读、朗读、默读、范读等,以多样形式刺激学生麻木的神经。  除此之外,
期刊
感受是由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感受往往以观察为前提,要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生活中的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发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用心”就是敏感,善于捕捉各种感受。首先,要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出现的新奇现象。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丰富的情
期刊
传统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一读、二译、三背、四练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单调,必然会导致教师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文言文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所以,改变现行文言文教学的观念,是挖掘文言文古典美的第一步。现行文言文教学夸大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低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和潜力,低估了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同时,文言文中的“典雅气质”已被折磨的支离破碎,消失殆尽。对学生而
期刊
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三个班做了一次调查:完整看过《水浒传》的请举手?结果人数最多的一个班是四位。教学《边城》时,在某班又进行了一次调查:把课文看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大部分学生表示只看了一遍,而且还是略读。类似的这种调查,已连续搞了好几届,整体结果呈现一种持续下降的趋势。这让语文老师深受打击,语文课没有了阅读,还叫什么语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现象?  一、学生时间紧
期刊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相比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或作文教学。  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熔铸了如星河般璀璨的优秀诗篇。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徜徉其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学素养,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是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读诗,如何提高鉴赏能力,是整个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找准切入点。  一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高三,经历过高三的人都说高三如同“炼狱”。的确,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原因,高三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以习题为主,这就使语文教学简单化,学生学习方式单调化。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这与语文教学的本质渐行渐远,语文课本身应是最具备情感因素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达到能够夯实学生知识点的效果?如何将索然无味的语文习题课呈现精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