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别忘了课本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u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的
  长期以来,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好像讲课是为讲课而讲,而忽视了课文的示范作用。并且,当下的高考卷子除了默写填空紧扣课本外,其他部分似乎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了。受这种考试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做模拟试题不学课文就能考高分”。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在课余的作文练习中,只是向各类“作文宝典”问计,却忘记了比任何“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都要经典的课文。教师在作文评讲课上,也往往只是拿一些“优秀作文选”之类作为例文。当然,不能否定“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之类的示范意义,但这种严重忽视课文示范性价值的做法,实质是从根本上遗忘了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功能。就艺术水准而言,课文可以说是篇篇经典,几乎都能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作家那高超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在写作中如何发散思维,联想到不同课文相同或相关的内容,进行剪辑或串联,实施对课文的迁移。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两年多来,我们学习了一百多篇课文,这些文章,或是历史披沙拣金遗留下来的杰作,或是现当代的名家名文,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深刻的内蕴。可它们在我们的脑海中停留了多长时间,对我们的写作又有多大帮助呢?上次我们讲了小说教学与写作的关系(投影展示),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怎样从课本中学习写作。
  (二)学习本色的人物语言与行为。
  所谓本色的人物语言与行为,就是一个文学人物的语言、行为要和这个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所处的环境等都相吻合。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的手》的作文,她的母亲是个清洁工,幼时的她问妈妈:“你的手上怎么那么多小口口?”妈妈慈祥地一笑说:“这是生活的印记”。同学们想一想,一个清洁工会这样说吗?下面让我们看看作家们是如何设计人物的语言与行为的(投影展示):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疑问:“那么巧吗?店小二为什么要刻意去听别人的谈话?那么多客人他若一一去听,太失真了吧!”其实,文中写陆虞侯二人进店时连用两个“闪”字,显得异常诡异,而小二本色:江湖行走者岂能坐而不视?这种写法不仅不是“失真”,反倒恰是“逼真”。小二的这种行为更符合他的身份,我对这位学生说:“问题提得好,是好学生,做店小二却还嫩了点。”
  以上例子,提醒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注意其言行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所处的环境,这是我们写作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
  (三)巧用课文名句、名篇增添文采。
  文采,是作文成功的基础,但许多同学苦于文库羞涩,下笔艰难,更别说文采了。其实,课文就是我们为作文增辉的模板和宝库。请看下面一段例文(投影展示):
  爱是“容颜如莲花般开落”的不悔,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苦楚,爱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闲愁,爱是“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的无奈,爱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的辛酸,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这段关于“爱”的阐释,不仅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的说明,而且巧妙地引用课文中的相关名句——依次分别引用郑愁予的《错误》、苏轼《江城子》、李煜的《破阵子》、陆游的《诉衷情》、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词中的名句。这些句子,大部分都是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很多同学只是为背诵而背诵,除了应付考试时的默写填空,根本没有活学活用的意识。但这位同学不仅有在作文中应用的意识,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自己的作文增添了文采。
  (四)作业:
  以《月是故乡明》为题,按要求作文。要求:
  1.必须利用初高中教材(含《读本》)上有关的诗或文中的有意境的句子,能让读者看出你用了哪一篇诗或文。
  2.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3.字数:700字以上。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语文课堂实践中采用了“加减法”。  一、添加兴趣,删减约束  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
期刊
一、抓基础知识,重知识积累  多年的高考复习经验告诉人们:不抓基础就注定失败,没有基础也就谈不上训练解题的技能,技能是知识积累到一定层次而产生的一种能力的质的飞跃,技能一旦达到较高的水准,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二轮复习当中,应采用“侧重专项,兼顾综合”的“双线并行”的复习轨迹,瞄准高考考点,扎实抓好基础及专项训练,重点疏理各知识要点,并力求将各个专项讲实,把各个环节讲透。对语音、字形、标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当今正是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更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的资源,给当代中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促进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而诗歌教育在这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诗歌能提
期刊
研究、改进和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使之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做到科学有序,对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自读课  何谓“自读”?自读的“读”是广义的,它不光指朗读、默读、速读、跳读或猜读,也包括阅读过程中的查字典、查资料、思考、辨析、想象、联想、圈划评注等,它与复述、提问、讨论、编提纲等活动相并列
期刊
学生的思想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教师种下了种子,并希望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但是,教师并不能时时关照这棵树,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浇灌和打理自己的知识之树。  教师不断强调着“积累”的重要性,但是,如果积累来的东西不及时进行梳理,那么就会像一棵虽枝繁叶茂但却杂乱无序的树,学生用到知识时,就不能及时找到。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及时梳理知识并进行归纳整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
期刊
辩证思维在写作中至关重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评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近
期刊
一、“少教多学”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1.提出背景。  现在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课程,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埋头苦干”。教师是很努力认真地在进行语文教学,但学生究竟是在思考、做笔记还是在发呆、打瞌睡,这些不得而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也没有成就感,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现如今,国家对于中小学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十二
期刊
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效率观念深入人心,大家都在向课堂要效益、要方法,想方设法地扩大课堂容量。在展示环节,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展示或不敢展示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一上讲台就语无伦次,手足无措。某些班级分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性格的互补性,将几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分在同一组,结果导致整个小组的展示瘫痪,越怕展示越不愿意展示,直至形成恶性循环,个别学
期刊
语文的学习是个慢功夫,不可一蹴而就。语文知识浩如烟海,非长期积累、定期梳理不能学有所成。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这样的基础阶段,学生更是需要为将来的振翅翱翔梳理好每一片羽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后的知识梳理。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建议学生要准备几个本:  基础归类本。这虽是老生常谈的方法,但真正能做好,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文学大家留下的方法,今
期刊
高中议论文的教学可分为两大块:“形式”和“内容”,“形式”即议论文的结构——“架子”,“内容”即议论文的“议论”。不少从事高中议论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学生不知道议论文该怎么去写,即使写出来了,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高中生而言,无论“架子”还是“议论”,都必须先求规范,后求丰富。下面就从如何“搭架子”方面,谈一点心得。  一、纵向递进结构  即提出一个中心论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