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参观青年艺术100展览,从作品、艺术家、策展人及展览布局等方面解读青年艺术展览的现状,为今天当代艺术尤其是青年艺术的发展加入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青年艺术100;当代艺术;艺术展览
什么是当代艺术?每个观者在步入一场当代艺术展之前或许都会有自己的解读。美术史家会以20世纪50年代美国崛起为切入点,分析以巴黎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地位陨落的缘由,进而探讨为何安迪·沃霍尔、波洛克、封塔纳、杰夫·昆斯受到追捧,并上溯至以杜尚为首的现成品艺术。美学家会考虑到西方当代艺术所依从的哲学体系,从康德的三大批判直到语言学、阐释学等等。普通观者会从画面直接入手,惊叹为何当代艺术“看不懂”?那么,何为中国的当代艺术?青年一代的当代艺术如何继续存活引领艺术不至消亡?
很显然,青年艺术展览是近些年中国艺术市场比较火热的一块领地。举办了六届的青年艺术100也在艺术圈愈发知名。慕名而来的观者不在少数,观展之后,喜忧参半。
首先,青年艺术100展览的推广宣传非常出色,同各艺术基金、艺术网站配合紧密,青年艺术100、艺术介入、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艺捷北京等微信公众平台相继推文,着重介绍此次展览的主题、特色与前进契机,展现青年艺术生态圈。
其次,青年艺术100举办六届,创始人赵力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终身评委冯博一为著名的当代艺术批评家,韩国CUBE首席策展人朴天南等人具有深厚的专业能力,既可以保证展览围绕“Slash”这一主题,追求科技、跨界与展览的多重可能性,尽可能满足青年人的艺术需求,又能够保证该展览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一个展览如何吸引观众,仅凭商业性无法维持生存,必须同时满足艺术圈与学术圈,具有话题性和创新意识。
再次,展览的细节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工作人员分布在展馆各处,为观者或买家介绍作品,一个熟悉当代艺术同艺术市场抑或艺术拍卖走向的服务者成为展览的必要;此外,青年艺术100在布置展览现场时没有刻意的拉起警戒线,保证观者近距离欣赏作品的笔触、质感等细节,增加交易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侧面逐渐培养观者的观展素质,现场几乎没有发现艺术品被触碰甚至毁坏的事故。此外,标价的细节也值得其他展览借鉴,工作人员利用理光灯才可以看到价格,这也避免了艺术品作为纯粹的商品标价售卖的尴尬,也可以让观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而非价签上的数字。射灯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为特殊题材与色彩的作品调节光线,选择场地非常考研策展人的功力和控局能力,程保忠的系列江雪图配上淡淡的白色光晕,单独的小场地让人眼前一亮,走进去感觉自己心情沉静下来,与外界暂时切断信息,只专注于画中的悠远意境,虽是寒冬却不萧瑟。
当然,当代艺术的内涵并非简单的呈现于画面之上,当代艺术的内在逻辑就是打破前者,不断推翻古人推翻自我,当作品逐渐转向文字和观念,我们无法寻求确定的阐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适用于当代艺术。故而,展览越来越崇尚trans–、mutual等等,架上绘画早在极简主义时期便以走到尽头,当一块画布都可以称之为艺术的时候,架上便要寻求出口。3D技术不仅适用于电影,也被艺术家挪用在画布之上,观众戴上3D眼睛便可以看到二维平面上的三围空间,这是一个大胆的结合,比油画实体,比雕塑虚幻。此外,影视、多媒体、音乐等因素的普及也向众人展示“全世界的未来”。
展场内的休息娱乐空间安排比较合理,可以坐着静静的看影像,也可以和朋友在休息区聊观感,衍生品的价值也发挥的恰到好处。
没有完美的展览,只有不断努力的策展人。青年100并非没有缺点,但也许是大多数展览的通病。首先,此次展览给我的个人感觉是没有清晰的内在逻辑,各门类呈现在一起,雖然可以说打破固守成规,但是会引起观展思维的混乱。其次,展览空间不够,有些作品需要近距离欣赏笔触,但是有很多抽象作品需要保持距离方可参透全局,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仅没有足够的距离,而且观者与作品之间的恰当距离显然也没有完全顾及到。第三,展览虽说追求科技与多元,但是很多作品尤其是架上绘画依然选取的不足以体现这一主题,模仿里希特、蒙德里安、封塔纳的投机艺术家不在少数,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通病,同时也和大环境有关,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自由与思想,恰巧很多青年艺术者不具备这种素质,在时代的浪潮中也只能固步自封。
通过区区三个小时我无法对该展览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体会,相比较其他商业性或政治性展览,青年艺术100已经足够优秀与成熟,希望该展可以引领青年艺术展潮流,不断寻求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进之路。
【关键词】:青年艺术100;当代艺术;艺术展览
什么是当代艺术?每个观者在步入一场当代艺术展之前或许都会有自己的解读。美术史家会以20世纪50年代美国崛起为切入点,分析以巴黎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地位陨落的缘由,进而探讨为何安迪·沃霍尔、波洛克、封塔纳、杰夫·昆斯受到追捧,并上溯至以杜尚为首的现成品艺术。美学家会考虑到西方当代艺术所依从的哲学体系,从康德的三大批判直到语言学、阐释学等等。普通观者会从画面直接入手,惊叹为何当代艺术“看不懂”?那么,何为中国的当代艺术?青年一代的当代艺术如何继续存活引领艺术不至消亡?
很显然,青年艺术展览是近些年中国艺术市场比较火热的一块领地。举办了六届的青年艺术100也在艺术圈愈发知名。慕名而来的观者不在少数,观展之后,喜忧参半。
首先,青年艺术100展览的推广宣传非常出色,同各艺术基金、艺术网站配合紧密,青年艺术100、艺术介入、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艺捷北京等微信公众平台相继推文,着重介绍此次展览的主题、特色与前进契机,展现青年艺术生态圈。
其次,青年艺术100举办六届,创始人赵力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终身评委冯博一为著名的当代艺术批评家,韩国CUBE首席策展人朴天南等人具有深厚的专业能力,既可以保证展览围绕“Slash”这一主题,追求科技、跨界与展览的多重可能性,尽可能满足青年人的艺术需求,又能够保证该展览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一个展览如何吸引观众,仅凭商业性无法维持生存,必须同时满足艺术圈与学术圈,具有话题性和创新意识。
再次,展览的细节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工作人员分布在展馆各处,为观者或买家介绍作品,一个熟悉当代艺术同艺术市场抑或艺术拍卖走向的服务者成为展览的必要;此外,青年艺术100在布置展览现场时没有刻意的拉起警戒线,保证观者近距离欣赏作品的笔触、质感等细节,增加交易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侧面逐渐培养观者的观展素质,现场几乎没有发现艺术品被触碰甚至毁坏的事故。此外,标价的细节也值得其他展览借鉴,工作人员利用理光灯才可以看到价格,这也避免了艺术品作为纯粹的商品标价售卖的尴尬,也可以让观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而非价签上的数字。射灯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为特殊题材与色彩的作品调节光线,选择场地非常考研策展人的功力和控局能力,程保忠的系列江雪图配上淡淡的白色光晕,单独的小场地让人眼前一亮,走进去感觉自己心情沉静下来,与外界暂时切断信息,只专注于画中的悠远意境,虽是寒冬却不萧瑟。
当然,当代艺术的内涵并非简单的呈现于画面之上,当代艺术的内在逻辑就是打破前者,不断推翻古人推翻自我,当作品逐渐转向文字和观念,我们无法寻求确定的阐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适用于当代艺术。故而,展览越来越崇尚trans–、mutual等等,架上绘画早在极简主义时期便以走到尽头,当一块画布都可以称之为艺术的时候,架上便要寻求出口。3D技术不仅适用于电影,也被艺术家挪用在画布之上,观众戴上3D眼睛便可以看到二维平面上的三围空间,这是一个大胆的结合,比油画实体,比雕塑虚幻。此外,影视、多媒体、音乐等因素的普及也向众人展示“全世界的未来”。
展场内的休息娱乐空间安排比较合理,可以坐着静静的看影像,也可以和朋友在休息区聊观感,衍生品的价值也发挥的恰到好处。
没有完美的展览,只有不断努力的策展人。青年100并非没有缺点,但也许是大多数展览的通病。首先,此次展览给我的个人感觉是没有清晰的内在逻辑,各门类呈现在一起,雖然可以说打破固守成规,但是会引起观展思维的混乱。其次,展览空间不够,有些作品需要近距离欣赏笔触,但是有很多抽象作品需要保持距离方可参透全局,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仅没有足够的距离,而且观者与作品之间的恰当距离显然也没有完全顾及到。第三,展览虽说追求科技与多元,但是很多作品尤其是架上绘画依然选取的不足以体现这一主题,模仿里希特、蒙德里安、封塔纳的投机艺术家不在少数,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通病,同时也和大环境有关,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自由与思想,恰巧很多青年艺术者不具备这种素质,在时代的浪潮中也只能固步自封。
通过区区三个小时我无法对该展览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体会,相比较其他商业性或政治性展览,青年艺术100已经足够优秀与成熟,希望该展可以引领青年艺术展潮流,不断寻求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