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许多农村的孩子成了以电视和电脑为伴的“宅童”。宅童的产生与~孩子本身、家庭教育以及周围环境都有重要关系,宅童的问题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与不足,宅童的出现也是未成年人公共服务缺失的一种表现,解救宅童,全社会责无旁贷,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是关键。
关键词:宅童网络假期家庭教育
2010学年度,我任五(1)班班主任,该班有学生51人,在平时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假期里许多学生悄然变成了“宅童”,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通过家访、与学生聊天、发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了诸多学生的假期生活。通过调查,发现假期中许多学生足不出户,呆在家里上网、看电视,不管父母如何劝说就是不愿出门,学生变成了标准的“宅童”,令家长、老师大伤脑筋。下面就“宅童”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采取的教育对策作如下分析和说明。
一、“宅童”形成的原因
宅童的产生,跟孩子本身、家庭教育以及周围环境都有重要关系。双休日、寒暑假本是学生休息玩乐的好时光,然而孩子长期承受紧张的学业压力,一旦压力被解除,孩子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网络、电视成为唯的一寄托。宅童总猫在家里,他们有的坐在电脑前面,不停地点击鼠标、敲打键盘,有的沉迷于电视剧节目。这些孩子不喜欢运动,没有其他爱好,他们把所有最美好的时光都交给了虚拟的网络。孩子成“宅童”,不仅来自网络的诱惑,更源于现实的困境。许多农村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留在家里的妈妈(爸爸),也是早出晚归劳作。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想管也管不了。农村家长难以在假期长期陪伴孩子,与孩子面对面的沟通就更不用提了,于是,孩子就只能与电视电脑为伴。
“宅童”的出现也是未成年人公共服务缺失的一种表现。各地为未成年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场所还是太少,社会教育活动的空间被挤压,一方面,居住小区鳞次栉比、硬件一流,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却尚未健全,现代社区服务体系仍有待形成;另一方面,青少年宫和活动中心等却被出租、挤占、挪用,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淡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面临着组织能力与资源基础的双重缺乏。“外出只有补习班、居家只有互联网”的现实,成了家长们的两难选择,孤独的“宅童”们由此而生。孩子也只能傻呆在家里。
二、“宅童”的危害性
在医院眼科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查视力,其中不少家长就是因为孩子整天在家看电视、玩电脑,怕视力受影响而特意带到医院来检查的。电视、电脑的屏幕大多存在亮度刺眼、图像晃动等问题,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很容易因用眼过度、眼睛疲劳又缺少运动而导致近视。在家里表现为“宅童”,到学校里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不与同学、老师交流。下课时,也懒得外出活动。对班级里的事务也漠不关心。这些不正常表现也必将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一位心理咨询师表示,孩子长期呆在家里对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很不利,但如果家长、老师强行要求孩子离开电视、电脑,甚至采取打骂的方式,则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三、对“宅童”的管理和教育
“宅童”的出现,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宅童”走出家门,应该加强新型社区建设,让房前屋后成为安全嬉戏的所在;应该改善公共设施,让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儿童公园真正回归公益;应该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让成熟的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解忧,让有序的夏令营活动为假期添彩。
学校教育资源如文化体育设施等假期不放假是解救宅童的好办法之一。当然,学校的管理压力也很大,但关爱学生的责任意识不能丢,这也需要政府投入和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
如何培育“假期文化”,为孩子们全面成长提供土壤?又该有怎样的现实对接解决假期中孩子和家长的双重困境?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及时跟进与调节,但是,最关键的是家庭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为此,我给家长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1、家长要妥善管理好电脑、电视、游戏机等。电脑等电子产品不能放在孩子的房间里,应该放在书房、父母卧室中或者客厅等公共区域。总之,不能让孩子有独享电脑的感觉。千万不能在假期允许孩子随便玩电脑。在对待孩子迷恋网络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持之以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自己的孩子。
2、分散孩子对电脑网络游戏等的精力。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把玩电脑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对成长有益的事情上。可以多安排一些户外运动,既放松身心,又能达到转移注意力增强、体质的效果。父母们要尽量推掉那些和朋友的聚会、应酬,节假日多陪陪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带他去看他最喜欢的篮球比赛、看电影、去郊游、钓鱼,总之,用各种休闲活动将孩子的上网时间挤掉。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会逐渐发现,网络世界之外,居然也有如此多的有趣活动,渐渐地,就不再迷恋电脑电视了。
3、引导孩子,培养其它兴趣爱好。不要为了挤占孩子上网时间,就给他们盲目地报各种补习班、学习班。报补习班未尝不是个办法,但要报得巧妙。你可以从日常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喜好,比如他喜欢下棋、打乒乓球,还是游泳?然后投其所好。这样做,孩子不会有任何逆反心理,反而欣然接受。对于网络宅童们来说,这些以运动为主的兴趣班比英语、数学等与学习有关的补习班,效果好得多。年龄较小的孩子或是女孩子们,可以让他们去公园游乐场活动。各种色彩丰富的游艺器械永远不会让孩子们产生厌倦的情绪。游戏可以说是孩子的重要课目,它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家长们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对于活动中碰到困难后的紧急逃生等状况也是有备无患。夏季暑假里,游泳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家长可以陪着孩子游,在水中能够有效驱走高温带给人的不适感。冬季寒假里,家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长跑、拔河、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双休日,学校可以配合家长组织一些比如野炊、踏青、手工制作、社会调查、球类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等活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
4、为儿童打造主题乐园。主题乐园是新颖的素质教育基地,可供孩子独立自主地自由体验、娱乐、创造、学习,比如,双休日可以以“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为主题,开展捡垃圾、除杂物、栽花草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5、鼓励孩子担当更多的社区或家庭的职务和角色。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绝大部分来源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所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更多地担当社区或家庭的角色,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事先和老师沟通,得到老师的配合。孩子在集体有一定的职务和角色,会让他们肯定自己的价值。另外,孩子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同学沟通交往。来自现实世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必然会超越网络世界的诱惑,让孩子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活动。家长、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用语言、行动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学校和家庭的温暖,不至于使他们从电视、网络上寻求心灵的慰藉。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走访实践活动,我感到“宅童”问题不是偶然发生的,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我深深体会到:“宅童”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很棘手的教育问题。“宅童”问题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与不足。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亲情师爱之中,以亲情、师爱为基础的道德感化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它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因素。“宅童”的心田更需要亲情师爱的滋润,“宅童”的生活更需要师长们的科学安排与调配。让“宅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还有一段艰难的工作要做,但只要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在“宅童”教育问题上形成合力,一定能让宅童们走出封闭自我的怪圈,走出孤独怪癖的阴影。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周山中心小学)
关键词:宅童网络假期家庭教育
2010学年度,我任五(1)班班主任,该班有学生51人,在平时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假期里许多学生悄然变成了“宅童”,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通过家访、与学生聊天、发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了诸多学生的假期生活。通过调查,发现假期中许多学生足不出户,呆在家里上网、看电视,不管父母如何劝说就是不愿出门,学生变成了标准的“宅童”,令家长、老师大伤脑筋。下面就“宅童”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采取的教育对策作如下分析和说明。
一、“宅童”形成的原因
宅童的产生,跟孩子本身、家庭教育以及周围环境都有重要关系。双休日、寒暑假本是学生休息玩乐的好时光,然而孩子长期承受紧张的学业压力,一旦压力被解除,孩子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网络、电视成为唯的一寄托。宅童总猫在家里,他们有的坐在电脑前面,不停地点击鼠标、敲打键盘,有的沉迷于电视剧节目。这些孩子不喜欢运动,没有其他爱好,他们把所有最美好的时光都交给了虚拟的网络。孩子成“宅童”,不仅来自网络的诱惑,更源于现实的困境。许多农村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留在家里的妈妈(爸爸),也是早出晚归劳作。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想管也管不了。农村家长难以在假期长期陪伴孩子,与孩子面对面的沟通就更不用提了,于是,孩子就只能与电视电脑为伴。
“宅童”的出现也是未成年人公共服务缺失的一种表现。各地为未成年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场所还是太少,社会教育活动的空间被挤压,一方面,居住小区鳞次栉比、硬件一流,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却尚未健全,现代社区服务体系仍有待形成;另一方面,青少年宫和活动中心等却被出租、挤占、挪用,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淡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面临着组织能力与资源基础的双重缺乏。“外出只有补习班、居家只有互联网”的现实,成了家长们的两难选择,孤独的“宅童”们由此而生。孩子也只能傻呆在家里。
二、“宅童”的危害性
在医院眼科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查视力,其中不少家长就是因为孩子整天在家看电视、玩电脑,怕视力受影响而特意带到医院来检查的。电视、电脑的屏幕大多存在亮度刺眼、图像晃动等问题,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很容易因用眼过度、眼睛疲劳又缺少运动而导致近视。在家里表现为“宅童”,到学校里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不与同学、老师交流。下课时,也懒得外出活动。对班级里的事务也漠不关心。这些不正常表现也必将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一位心理咨询师表示,孩子长期呆在家里对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很不利,但如果家长、老师强行要求孩子离开电视、电脑,甚至采取打骂的方式,则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三、对“宅童”的管理和教育
“宅童”的出现,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宅童”走出家门,应该加强新型社区建设,让房前屋后成为安全嬉戏的所在;应该改善公共设施,让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儿童公园真正回归公益;应该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让成熟的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解忧,让有序的夏令营活动为假期添彩。
学校教育资源如文化体育设施等假期不放假是解救宅童的好办法之一。当然,学校的管理压力也很大,但关爱学生的责任意识不能丢,这也需要政府投入和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
如何培育“假期文化”,为孩子们全面成长提供土壤?又该有怎样的现实对接解决假期中孩子和家长的双重困境?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及时跟进与调节,但是,最关键的是家庭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为此,我给家长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1、家长要妥善管理好电脑、电视、游戏机等。电脑等电子产品不能放在孩子的房间里,应该放在书房、父母卧室中或者客厅等公共区域。总之,不能让孩子有独享电脑的感觉。千万不能在假期允许孩子随便玩电脑。在对待孩子迷恋网络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持之以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自己的孩子。
2、分散孩子对电脑网络游戏等的精力。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把玩电脑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对成长有益的事情上。可以多安排一些户外运动,既放松身心,又能达到转移注意力增强、体质的效果。父母们要尽量推掉那些和朋友的聚会、应酬,节假日多陪陪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带他去看他最喜欢的篮球比赛、看电影、去郊游、钓鱼,总之,用各种休闲活动将孩子的上网时间挤掉。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会逐渐发现,网络世界之外,居然也有如此多的有趣活动,渐渐地,就不再迷恋电脑电视了。
3、引导孩子,培养其它兴趣爱好。不要为了挤占孩子上网时间,就给他们盲目地报各种补习班、学习班。报补习班未尝不是个办法,但要报得巧妙。你可以从日常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喜好,比如他喜欢下棋、打乒乓球,还是游泳?然后投其所好。这样做,孩子不会有任何逆反心理,反而欣然接受。对于网络宅童们来说,这些以运动为主的兴趣班比英语、数学等与学习有关的补习班,效果好得多。年龄较小的孩子或是女孩子们,可以让他们去公园游乐场活动。各种色彩丰富的游艺器械永远不会让孩子们产生厌倦的情绪。游戏可以说是孩子的重要课目,它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家长们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对于活动中碰到困难后的紧急逃生等状况也是有备无患。夏季暑假里,游泳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家长可以陪着孩子游,在水中能够有效驱走高温带给人的不适感。冬季寒假里,家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长跑、拔河、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双休日,学校可以配合家长组织一些比如野炊、踏青、手工制作、社会调查、球类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等活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
4、为儿童打造主题乐园。主题乐园是新颖的素质教育基地,可供孩子独立自主地自由体验、娱乐、创造、学习,比如,双休日可以以“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为主题,开展捡垃圾、除杂物、栽花草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5、鼓励孩子担当更多的社区或家庭的职务和角色。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绝大部分来源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所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更多地担当社区或家庭的角色,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事先和老师沟通,得到老师的配合。孩子在集体有一定的职务和角色,会让他们肯定自己的价值。另外,孩子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同学沟通交往。来自现实世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必然会超越网络世界的诱惑,让孩子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活动。家长、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用语言、行动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学校和家庭的温暖,不至于使他们从电视、网络上寻求心灵的慰藉。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走访实践活动,我感到“宅童”问题不是偶然发生的,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我深深体会到:“宅童”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很棘手的教育问题。“宅童”问题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与不足。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亲情师爱之中,以亲情、师爱为基础的道德感化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它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因素。“宅童”的心田更需要亲情师爱的滋润,“宅童”的生活更需要师长们的科学安排与调配。让“宅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还有一段艰难的工作要做,但只要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在“宅童”教育问题上形成合力,一定能让宅童们走出封闭自我的怪圈,走出孤独怪癖的阴影。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周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