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的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相比,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点大有提高。物理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探究的过程。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基于此,本文就探讨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激发物理教学的活力,促进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有效;探究
随着我国高中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及高中课程教育体制教学改革的逐渐不断深化与深入推进,情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发展,并成为帮助我国高中素质教育建立高效素质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钻研高中物理教材及其物理学习活动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创造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
一、依托物理学史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历史往往被忽视,但历史通过时间理论和主题的记录与科学探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历史上的科学人物往往是未来物理学家的榜样。基于此,在我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刚刚开始时,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作为教育导向,在充分运用结合高中生思维水平和掌握物理课程具体内容的基础上,以有趣的物理史故事作为教育基础,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不要一上来就对其概念进行讲解,而是可以利用物理学史故事阐释牛顿定律。其实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再结合牛顿历史的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概念进行讲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够说一说物体运动遵循怎样的规律吗?”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小组模式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教师利用物理学史资料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阐述和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概念。另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还有许多的物理学史故事,如居里夫人提炼氯化镭、爱迪生研究白炽电灯等这些故事都贯穿着严谨的科学性,使学生在学习到物理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层面的熏陶。
二、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的学科。教师在新知识时可以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物理问题探究方法,使学生在高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点。一般而言,物理学的概念和其应用范围涉及许多领域,如解释日常的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化生活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上学习的主导性。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学生周围经常发生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来制造身体问题的情况。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概念,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在骑自行车时,自行车上的哪些地方存在有摩擦?哪些摩擦是有利的?哪些摩擦是有害的?能够有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吗?教师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助理学生物理学习。
三、以物理实验探究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问题驱动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综合运用,从实验的设计、原理及操作等多个方面突出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实践性和有效性,培养了学生在进行实验前、进行实验中、进行实验后分析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验过程和步骤提出若干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将实验推向深入。在现代化的实验教学中经常采取问题驱动,既能充分突出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活动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对实践活动的科研态度。例如,同样是在“摩擦力”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手放到桌子上又静止状态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进而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尝试对静摩擦力的概念进行描述,对静摩擦力的概念有所理解。然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木板、弹簧秤进行静摩擦力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将木板放置于水平的桌面上,用细线连接木块和弹簧秤,使木块不动的前提下拉动弹簧秤,并提出问题:“木块没有动,弹簧秤为什么会有读数?在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掌握静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綜上所述,在开展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时,要紧紧跟随教育改革脚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合理地创设问题式情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探索掌握更深入多维的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生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析[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9,(3):0140.
[2]陈钟勤.探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科学咨询,2019,000(028):91.
[3]祖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000(006):131.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有效;探究
随着我国高中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及高中课程教育体制教学改革的逐渐不断深化与深入推进,情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发展,并成为帮助我国高中素质教育建立高效素质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钻研高中物理教材及其物理学习活动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创造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
一、依托物理学史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历史往往被忽视,但历史通过时间理论和主题的记录与科学探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历史上的科学人物往往是未来物理学家的榜样。基于此,在我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刚刚开始时,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作为教育导向,在充分运用结合高中生思维水平和掌握物理课程具体内容的基础上,以有趣的物理史故事作为教育基础,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不要一上来就对其概念进行讲解,而是可以利用物理学史故事阐释牛顿定律。其实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再结合牛顿历史的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概念进行讲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够说一说物体运动遵循怎样的规律吗?”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小组模式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教师利用物理学史资料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阐述和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概念。另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还有许多的物理学史故事,如居里夫人提炼氯化镭、爱迪生研究白炽电灯等这些故事都贯穿着严谨的科学性,使学生在学习到物理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层面的熏陶。
二、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的学科。教师在新知识时可以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物理问题探究方法,使学生在高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点。一般而言,物理学的概念和其应用范围涉及许多领域,如解释日常的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化生活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上学习的主导性。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学生周围经常发生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来制造身体问题的情况。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概念,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在骑自行车时,自行车上的哪些地方存在有摩擦?哪些摩擦是有利的?哪些摩擦是有害的?能够有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吗?教师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助理学生物理学习。
三、以物理实验探究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问题驱动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综合运用,从实验的设计、原理及操作等多个方面突出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实践性和有效性,培养了学生在进行实验前、进行实验中、进行实验后分析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验过程和步骤提出若干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将实验推向深入。在现代化的实验教学中经常采取问题驱动,既能充分突出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活动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对实践活动的科研态度。例如,同样是在“摩擦力”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手放到桌子上又静止状态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进而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尝试对静摩擦力的概念进行描述,对静摩擦力的概念有所理解。然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木板、弹簧秤进行静摩擦力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将木板放置于水平的桌面上,用细线连接木块和弹簧秤,使木块不动的前提下拉动弹簧秤,并提出问题:“木块没有动,弹簧秤为什么会有读数?在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掌握静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綜上所述,在开展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时,要紧紧跟随教育改革脚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合理地创设问题式情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探索掌握更深入多维的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生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析[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9,(3):0140.
[2]陈钟勤.探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科学咨询,2019,000(028):91.
[3]祖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000(006):131.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