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小姐”的由来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月高悬,江风猎猎,伍子胥牵着王孙胜的小手,孤独的白发随风飘扬,转过头,已是泪流满面。
  伍子胥过了大江,来到吴国境内。这一路盘缠已经用尽,他和王孙胜只得忍饥挨饿一路疾行,挨到江苏溧阳市的濑水岸边,两人终于再也撑不住了。
  一路颠簸,一路饥饿,一路担惊受怕,身心已经疲惫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口饭。
  突然,伍子胥眼前一亮,只见前面濑水岸边,一个瘦小清秀的女子在急流中一面浣纱一面唱着小曲儿,素白的轻纱下雪白的小腿若隐若现,欢快的歌声伴着潺潺的流水,让饥肠辘辘的两人躁郁的心情顿时平静了不少。
  光阴一去快如梭。
  人生在世能几何?
  不求富贵求安乐,
  每日溪边浣纱罗。
  不过伍子胥现在可无暇欣赏小腿和音乐,他的眼睛死死地盯在了浣纱女身边竹筐里的便当上,再也移不开了。
  他很想上前要饭吃,可惜面子上又实在过不去。唉,没想到我堂堂七尺男儿竟然沦落到向妇人乞食的地步,悲哀啊!
  伍子胥向前走了几步,又紧握拳头退了回来,万一,万一她把我当成流氓怎么办?那我可跳进长江也冼不清了!
  一口饭难倒英雄汉,介子推割肉,秦琼卖马,杨志卖刀,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呀!
  终于,还是面包战胜了面子,伍子胥鼓起勇气,走上前去,结结巴巴地说道:“姐姐,可以给我点儿吃的吗?我的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
  那浣纱女低头害羞地说道:“我一个人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年近三十尚未出嫁,从小到大,从未和一个男人亲近过,我的饭可不能随便给你这个陌生男子吃,传出去耕不好了。”
  伍子胥说:“姐姐此言差矣,救济一个境遇窘迫的人少许饭食,怎么会招来闲言闲语呢?”
  那女子抬起头来,只见身前立了一个高大男子,一袭白衣,满头白发,分明是个老头,当下气坏了:“讨饭就讨饭,你这人年纪一大把,干吗胡说八道,明明是个老头儿,却开口叫我姐姐,你羞也不羞!”
  伍子胥一愣,哭笑不得,赶忙拨开长发,露出俊朗的面容,笑道:“姐姐误会了,我虽遭变故白了头发,年纪却是不大,你看清楚了?”
  那女子一看不要紧,心脏顿时扑通扑通跳了起来。
  剑眉星目,气质卓然,高大的身躯雄伟挺拔,飘然的白发更显英姿,满脸的风尘遮不住骄傲的神情,历经磨难的面庞更添几分成熟的魅力!天哪,这世上竟有如此完美的男子,哦,我要晕了!
  “姐姐,你怎么了,别生气别生气,大不了我不吃就是!”伍子胥拉起王孙胜,慌忙要走。
  “站住!算了,你吃吧!”说着那女子打开装便当的竹筐,盛上饭和汤,直身跪地,庄重地递给伍子胥,然后躲在一旁,偷眼瞄他。
  伍子胥被那女子看得有点不好意思,只吃了两碗就不吃了,女子说:“先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为什么不饱吃一顿呢?”
  伍子胥不再客气,狼吞虎咽一番,站起身来说:“蒙姐姐活命之恩,恩在肺腑。跟你说句实话吧,我是个通缉犯,要是别人问起来,你千万别说碰到过我,好吗?”
  女子的心顿时拔凉拔凉的,我的命好苦啊,一辈子从没动过心,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帅哥,偏偏又是个通缉犯,看来此生我和他是有缘无分了!
  伍子胥见女子面如土色,不发一言,忙道:“姐姐你又怎么了,别怕,我虽是个通缉犯,却是遭人陷害,并不是个恶人,只要你就当没见过我,那就什么事儿都没有!”
  女子凄然叹道:“唉!我单身了三十年,一直以贞节自勉,不愿嫁人。刚才我怎么可以跟一个陌生男子聊天,还和他一起吃饭呢?这已逾越礼仪,有损妇道,我自己也不能容忍,你走吧!让我自己冷静一下!”
  伍子胥欲言又止,只好躬身拜了一拜,告辞离去。
  待伍子胥走远后,那女子才颓然委地,望着溪水中自己顾影自怜:“想我孤苦半生,一直孤芳自赏,没想到今日却被一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男子打破了古井无波的心湖,几乎不能自持,可怜,小女子我好可怜啊!”说着浣纱女站起身来,脱去鞋袜,工工整整地摆好,以纱裹身,抱起一块大石,纵身跳进了湍急的流水之中。
  伍子胥方走不远,心下惊颤,感觉不对,连忙跑了回来,但见流水潺潺,只有岸边那女子的一双鞋袜,冷冷清清地摆在那儿,无言地诉说着刚才发生的一切。
  “天哪!”伍子胥一声长叹,感伤不已,咬破手指,在溪边的大石上血书道:“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写完后,伍子胥又怕被别人发现,用土将石头埋了起来。
  十年之后,伍子胥功成名就,袭破郢都返回吴国时路过此地,想起旧事,挖出大石,上面的血字历历在目,居然没有一点磨损。子胥守信,将千两黄金投入濑水之中,至今名其水为投金濑,或称“黄金港”。
  这个故事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关于伍子胥投入的千两黄金,后来还真有人在濑水中捡到过。据专家考证,这种古币叫做“郢爰”,乃是楚国的金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黄金货币,不过现在估计早已被人捡光,想做发财梦的读者恐怕要失望了。
  子胥东奔,乞食于此,士分壶浆,灭口而死。
  声动列国,义形壮士,入郢鞭尸,还吴雪耻。
  投金濑江,报德称美,明明千秋。如月在水。
  ——唐·李白《浣纱女碑铭》
其他文献
1858年的中国,腐朽的清王朝正经历着英法联军和太平军的双重蹂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1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烧杀掳掠,正伺机北上;2月,三次受挫于石达开的曾国藩,返乡奔父丧,太平军一度得势。3月,一个将从思想根基上动摇清朝统治的人降生了。他就是康有为。    国学扎根变法基石    康有为出身于一个“世以理学传家”的官僚地主家庭,他5岁便能夜读信件,口诵唐诗数百首。少年康有为从几位启蒙塾师教授的儒
期刊
陈氏子弟家学渊源,藏书丰富,陈小寅恪幼时便对经史子集各书均有涉猎。陈家虽然是传统世家,但是教育思想并不保守,最明显的是陈三立不要儿子应科举考试,而是要他们接受西式教育。陈寅恪12岁的时候就随兄长去日本留学,1909年又赴欧洲,在柏林大学等学府深造,后在哈佛大学随蓝门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  1926年,陈寅恪至清华国学院任导师,他由学术的积累期进入了勃发期,开始了史学研究的第一阶段——西北史地学的
期刊
上承“五四”的新文化流风,下开中西沟通之门户,林语堂的一生成就,反映中国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在文化、历史、社会、生活上的各种歧异、扭曲与自得,仿佛中西合璧,又仿佛负隅抵抗,形同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但林语堂的独到之处,在于乐于享受矛盾,戳破矛盾,与中西矛盾共生,在小处做大文章,使他成为中国文坛上最难形容与归类的大师。    享誊西方文坛 奠定大师地位    林语堂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0月10
期刊
梁的自信是来自于他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对此,同时代大师级学者牟宗三有过评价,他说:“(梁漱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传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三百年的文化。”  梁漱溟从宋明理学入手,将西方生命哲学引入到儒学中,对陆王心学进行了“修正”。尊崇儒学,但不排外,将西学引入传统文化,正是现代新儒家的普遍特征,梁也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之一,其标志就是《东西
期刊
禅和诗似乎有不解之缘,参禅需领悟禅境、学诗需领悟诗境。它们都需要从悟入手。  韩驹《赠赵伯鱼》: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所谓正法眼,指体悟正法智慧的宝藏。相传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诸摩诃迦叶。  不论是学诗还是学禅,未悟之前,得遍参各种各样的方案,觉悟之后,才能进入正法智慧的
期刊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不知不觉间,我们错过了季节,又错过了回忆,只剩下一幅对联,在日长飞絮轻的时光里晃悠:“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唐诗人张籍、王驾则描绘了民社的盛景“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
期刊
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浙江绍兴人。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    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
期刊
刘备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大由小而来,小善小恶包含着大善大恶的因素,大善大恶则是小善小恶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事物的性质而言,“小善”“大善”本质都是善,“小恶”“大恶”本质都是恶。决不能因小忽视了它的实质。  宋朝崇阳县令张秉崖一次视察中,偶然亲眼看到一个库吏从府库里走出来,顺手把一枚铜币装进了衣袋里。后来他细心观察,发现竟然天天如此,于是
期刊
镜子,一般是拿来照脸用的,不管胖瘦美丑,在镜子里都能如实显现。在佛门里,有一种照心的镜子,心灵的各种烦恼、善恶、好坏,在照心的镜子中都能显露无遗。  其实,不管是照面或照心的镜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用镜子来关观照社会和人生,使其成为自我学习、自我警惕的一面人生镜子。什么是人生的镜子呢?    一、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很多人都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很少看到对方的优点,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还会妒忌别人的优
期刊
静安先生平时对时局悲观,看得很深刻,他的性格很复杂,而且可以说很矛盾……他对于社会,因为有冷静的头脑。所以能看得清楚;有和平的脾气,所以不能采取激烈的对抗;有浓厚的情感,所以常常发生莫名的悲愤。积日既久。只有自杀一途。  ——梁启超    一代宗师前尘后事    1 浙江海宁  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幼年丧母,身体多病。不喜八股,喜读《汉书》、喜吟诗,为“海宁四才子”之一;1892年肄业于杭州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