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到大,有多少人没拔过火罐?从医院、美容院到足疗中心,甚至自己家里,都可以操作。然而其中的安全隐患你知道多少?对禁忌与讲究也有足够的了解吗?
第一藏:阳气
一些身体较弱的人,在冬天的时候往往手脚发冷,喜热怕冷,这就是阳气不足导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力不足”。除此之外,阳气虚弱,还有其他症状:
恶寒就是怕冷。从中医上说,就是体内的防御机制和体外的寒气斗争,防御功能受到遏制而得不到宣泄,就产生恶寒,在恶寒的同时亦可见到发热的症状。
脘腹冷痛就是胃部和腹部疼痛,同时还可能出现呕吐、排泄清水,甚至四肢冰冷等症状。
脉象异常寒邪侵袭所导致的脉象异常,主要是脉紧、脉迟、脉沉,原因是寒邪侵入经脉后,影响了脉内的气血运行。
疼痛这是寒邪侵袭人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寒邪侵袭肝脏经脉,阻碍肝经气血运行,引起气血凝滞,则见睾丸肿胀疼痛,即人们所说的“寒癖”;若寒邪在四肢,则形成痹证,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即属此类。此外,寒邪伤人在临床症状上还有一个特点,即排出物、分泌物往往澄澈清冷,如鼻流清涕、咳吐清痰、呕吐清水、小便清长等。倘若外感寒邪后长时间没有缓解,则这些分泌物将转清为黄为赤,此已属由寒化热的症状了。
一步一步升阳气
第一步:积蓄阳气最重要的的就是养肾,因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的功能。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患疾病。冬季肾脏机能正常,可调节机体适应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引发疾病。
第二步:《黄帝内经》里指出:“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人在冬天,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
第三步:俗语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补益阳气。但是要注意不可大量出汗,出汗以后更不要暴露在寒冷的室外,否则更容易引起寒邪入体。
第四步:注意保暖。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第五步:保护好双脚。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疾病。
第二藏:精气神儿
《黄帝内经》里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这里的气上、气下、气结、气缓、气乱、气消,均为人体气机失常,而气机失常将导致人体生命活动的受损。所以,古人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之说,也就说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能使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生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冬季,身体和精神机能都会处于相对迟缓的状态,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会明显增加。
神藏于内,有四招儿
支招一,要少私寡欲。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而发病。
支招二,延长光照时间。冬季光照时间短,是情绪抑郁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
支招三,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能调整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使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得以抑制,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易怒、焦虑、抑郁等状态。
支招四,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B1、B2的豆类、乳类、花生、动物内脏等。若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缺乏,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功能。
第三藏:营养
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所以,冬季也是收藏营养的最佳季。针对不同的个体,相应选择适宜补益的食品,这样才能达到真正养生的效果。
首选温补。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次选平补。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第三滋补。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均有滋阴益肾、添精补髓的功效。
第一藏:阳气
一些身体较弱的人,在冬天的时候往往手脚发冷,喜热怕冷,这就是阳气不足导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力不足”。除此之外,阳气虚弱,还有其他症状:
恶寒就是怕冷。从中医上说,就是体内的防御机制和体外的寒气斗争,防御功能受到遏制而得不到宣泄,就产生恶寒,在恶寒的同时亦可见到发热的症状。
脘腹冷痛就是胃部和腹部疼痛,同时还可能出现呕吐、排泄清水,甚至四肢冰冷等症状。
脉象异常寒邪侵袭所导致的脉象异常,主要是脉紧、脉迟、脉沉,原因是寒邪侵入经脉后,影响了脉内的气血运行。
疼痛这是寒邪侵袭人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寒邪侵袭肝脏经脉,阻碍肝经气血运行,引起气血凝滞,则见睾丸肿胀疼痛,即人们所说的“寒癖”;若寒邪在四肢,则形成痹证,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即属此类。此外,寒邪伤人在临床症状上还有一个特点,即排出物、分泌物往往澄澈清冷,如鼻流清涕、咳吐清痰、呕吐清水、小便清长等。倘若外感寒邪后长时间没有缓解,则这些分泌物将转清为黄为赤,此已属由寒化热的症状了。
一步一步升阳气
第一步:积蓄阳气最重要的的就是养肾,因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的功能。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患疾病。冬季肾脏机能正常,可调节机体适应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引发疾病。
第二步:《黄帝内经》里指出:“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人在冬天,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
第三步:俗语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补益阳气。但是要注意不可大量出汗,出汗以后更不要暴露在寒冷的室外,否则更容易引起寒邪入体。
第四步:注意保暖。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第五步:保护好双脚。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疾病。
第二藏:精气神儿
《黄帝内经》里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这里的气上、气下、气结、气缓、气乱、气消,均为人体气机失常,而气机失常将导致人体生命活动的受损。所以,古人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之说,也就说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能使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生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冬季,身体和精神机能都会处于相对迟缓的状态,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会明显增加。
神藏于内,有四招儿
支招一,要少私寡欲。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而发病。
支招二,延长光照时间。冬季光照时间短,是情绪抑郁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
支招三,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能调整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使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得以抑制,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易怒、焦虑、抑郁等状态。
支招四,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B1、B2的豆类、乳类、花生、动物内脏等。若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缺乏,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功能。
第三藏:营养
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所以,冬季也是收藏营养的最佳季。针对不同的个体,相应选择适宜补益的食品,这样才能达到真正养生的效果。
首选温补。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次选平补。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第三滋补。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均有滋阴益肾、添精补髓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