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这是多年来为人们所共识的,对作文重要性所下的定义。作文在中考、高考试卷中的比分,一直呈增长趋势,从来没有因为题型的变化而回落。作为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作文如何教,历来受人关注,特别在强调语文人文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文该怎样教,确也让我们第一线的老师感到迷惘。作文分类教学或许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思路更明晰一些,教法更灵活一些,教得更轻松一些。
分类教学是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自孔子以来传承数千年的因材施教和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原则。承认差别,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是分类教学的特点。分类教学既可以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作文分类教学是针对学生实际,从教学目的的确定、作文辅导和批改各个环节上的因材施教。
进行作文分类教学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作文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都要求写作教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可在高中招生规模不可能短时间内大幅度扩大的今天,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升学压力不可能减轻,我们还必需正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这似乎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其实,应该说,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是素质教育。学生会考试也是一种能力,这与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并不冲突。近年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招考的《申论》试题,与我们作文中的读懂材料、发现素材、提出观点、巧于布局的训练极为接近。从学生发展说,教会学生考试,也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既然要教会学生考试,我们就必须研究考试。这几年中考作文命题一般采用命题、半命题、话题三种方式。而话题作文颇有走俏的趋势。因为话题作文最大特点是“活”,学生选材、立意、谋篇的空间比较大。《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但三年的具体要求中记叙文始终是重点。既然话题作文文体不限,那我们平时教学中适当偏重于记叙文的教学是比较明智的,何况近几年中考评卷分析中,对学生作文“四不象”的问题极为关注。这与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有限不无关系。
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写记叙文,初中三年都教记叙文,是否会限制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呢?这也不必担心。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的语文教材对初中三年写记叙文的具体要求上是有层次的。
记叙文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在作文教学中,写记叙文与写散文既同类,又有别,而写好记叙文与写好散文之間的差距就很大。记叙文又有写人与记事之别,写人的记叙文又有写一个人与写一个集体之差。
作文分类教学目标分类不但体现在年级层次上,也还体现在学生写作水平的层次上。我们语文教师,每教一届学生都会遇上几个表达能力比较理想的学生,也会遇到几个连自己写的作文都读不通的学生。如果不分彼此,一视同仁地进行训练的话,势必造成好学生“泯然众人”,后进生“云雾山中”的结果。对那些表达能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多作一些选材角度、思维方向、立意技巧、谋篇方略上的点拨,写出优秀作文不是没有可能;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多作些审题思路、选材角度、结构入格的指导;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多作一些记叙要素、结构入格的要求,这样也就共同提高了。
作文分类教学还体现在作文批改上。作文批改,历来是语文教师的苦差事。每两周一次作文,每次收百多本,以每篇600字算,6万多字,如何看?如何改?虽然有人提倡学生互改,自己改,但是如果老师不看作文,又如何发现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看是必要的,改也是必要的,既然端了语文教师这碗饭,就得吃改作文这个苦。可问题还不在我们愿不愿意吃这个苦,问题出在事倍功半上。你辛辛苦苦看,辛辛苦苦改,学生认真看批语了吗?认真领会了吗?当时领会了,作文本往书箱中一放,过了十来天才作文,犯过的错误还记得吗?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考试,可他们仍有不少人在作文中写“考”字下面多出一横,原因就在这里。作文分类批改,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分类批改,要注意批改的对象性和阶段性。作文批改看对象,指的是看作文的水平层次。每班每次交五十来篇作文,总会有几篇令你眼睛为之一亮,也会出现读不通的现象。读不通的作文,硬要将每个句子都改通似乎大可不必。一般而言,批改好作文在锤炼语言、深化主题、结构创新、标题新颖上下点功夫;一般性作文留意审题对路、选材角度、结构入格,语言通顺就行;特别差的作文,批改重点则是在审题、选材对路和错别字的圈画上了。这样做似乎对学生不负责任,其实这也是因材施教。
作文批改还要注意阶段目标要求。三年的作文训练,每个年级的作文训练,以至每次作文训练要达到什么目的,心中一定要有数。这个训练目的就是你这次作文批改的重点,其他的问题可以暂时不要理睬它。每篇突破一个重点,三点一片,日积月累,学生作文能力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
分类教学是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自孔子以来传承数千年的因材施教和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原则。承认差别,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是分类教学的特点。分类教学既可以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作文分类教学是针对学生实际,从教学目的的确定、作文辅导和批改各个环节上的因材施教。
进行作文分类教学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作文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都要求写作教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可在高中招生规模不可能短时间内大幅度扩大的今天,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升学压力不可能减轻,我们还必需正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这似乎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其实,应该说,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是素质教育。学生会考试也是一种能力,这与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并不冲突。近年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招考的《申论》试题,与我们作文中的读懂材料、发现素材、提出观点、巧于布局的训练极为接近。从学生发展说,教会学生考试,也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既然要教会学生考试,我们就必须研究考试。这几年中考作文命题一般采用命题、半命题、话题三种方式。而话题作文颇有走俏的趋势。因为话题作文最大特点是“活”,学生选材、立意、谋篇的空间比较大。《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但三年的具体要求中记叙文始终是重点。既然话题作文文体不限,那我们平时教学中适当偏重于记叙文的教学是比较明智的,何况近几年中考评卷分析中,对学生作文“四不象”的问题极为关注。这与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有限不无关系。
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写记叙文,初中三年都教记叙文,是否会限制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呢?这也不必担心。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的语文教材对初中三年写记叙文的具体要求上是有层次的。
记叙文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在作文教学中,写记叙文与写散文既同类,又有别,而写好记叙文与写好散文之間的差距就很大。记叙文又有写人与记事之别,写人的记叙文又有写一个人与写一个集体之差。
作文分类教学目标分类不但体现在年级层次上,也还体现在学生写作水平的层次上。我们语文教师,每教一届学生都会遇上几个表达能力比较理想的学生,也会遇到几个连自己写的作文都读不通的学生。如果不分彼此,一视同仁地进行训练的话,势必造成好学生“泯然众人”,后进生“云雾山中”的结果。对那些表达能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多作一些选材角度、思维方向、立意技巧、谋篇方略上的点拨,写出优秀作文不是没有可能;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多作些审题思路、选材角度、结构入格的指导;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多作一些记叙要素、结构入格的要求,这样也就共同提高了。
作文分类教学还体现在作文批改上。作文批改,历来是语文教师的苦差事。每两周一次作文,每次收百多本,以每篇600字算,6万多字,如何看?如何改?虽然有人提倡学生互改,自己改,但是如果老师不看作文,又如何发现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看是必要的,改也是必要的,既然端了语文教师这碗饭,就得吃改作文这个苦。可问题还不在我们愿不愿意吃这个苦,问题出在事倍功半上。你辛辛苦苦看,辛辛苦苦改,学生认真看批语了吗?认真领会了吗?当时领会了,作文本往书箱中一放,过了十来天才作文,犯过的错误还记得吗?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考试,可他们仍有不少人在作文中写“考”字下面多出一横,原因就在这里。作文分类批改,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分类批改,要注意批改的对象性和阶段性。作文批改看对象,指的是看作文的水平层次。每班每次交五十来篇作文,总会有几篇令你眼睛为之一亮,也会出现读不通的现象。读不通的作文,硬要将每个句子都改通似乎大可不必。一般而言,批改好作文在锤炼语言、深化主题、结构创新、标题新颖上下点功夫;一般性作文留意审题对路、选材角度、结构入格,语言通顺就行;特别差的作文,批改重点则是在审题、选材对路和错别字的圈画上了。这样做似乎对学生不负责任,其实这也是因材施教。
作文批改还要注意阶段目标要求。三年的作文训练,每个年级的作文训练,以至每次作文训练要达到什么目的,心中一定要有数。这个训练目的就是你这次作文批改的重点,其他的问题可以暂时不要理睬它。每篇突破一个重点,三点一片,日积月累,学生作文能力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