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坐拥鲁北平原的山东省滨州市,母亲河穿城而过,滋养着这片版图面积达9600平方公里,辖六县四区370万人口的土地。2010年,在撤地设市十周年之际,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两大国家战略在滨州叠加,给这座曾养育过武圣孙子和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滨州,如同对待经济发展后发优势那样值得倍加珍惜和牢牢把握的,还有信息化建设的后发优势。这一点,在滨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头脑中,深刻而清晰。
最近,我们有幸专访了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作为一市之长,张光峰首先把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放在了政府自身的建设上。在各种场合,他反复强调要以打造阳光政府为目标,强力推进政府信息化,努力将政府信息化工作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紧密结合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滨州市民和企业感受着政府便捷、及时、透明的服务。
记者:张市长,近年来滨州的信息化工作备受重视,建设步伐坚实有力,尤其是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阳光透明的服务型政府方面,应用亮点频现。显然,您把推进政府信息化,打造阳光政府作为滨州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请谈谈您对信息化的理解以及这么做的初衷。
张光峰:当今时代,信息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它涉及的领域可以是任何地方。从近的说,信息化就在你身边。手机,短信、电脑,QQ等等,通过这些工具获取信息,交流沟通,使你了解了世界,世界也了解了你,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此外还有人与物的联系,甚至物与物的联系,即现在热谈的物联网等。所以说,从长远看,信息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谁接受得早,谁就有可能跨越发展一步,反之则会落后。因为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制高点,率先抢占这一制高点,就能为进入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之前你的经济社会是否发达,在信息化面前,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有些地方领导可能会认为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发展信息化还不是时候,而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正因为欠发达,更要用信息化这一手段来改造提升整个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我想,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并提出了“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的所在。
那么,信息化与工业化到底怎么融合?切入点在哪里?中央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我们的结构在调,方式在转,但这个调整不仅仅是经济,还包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我们要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要促进信息化在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我们要找看得见、摸得着,有实际效果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来转变大家对信息化的认知观念。
我们认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是滨州“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切入点。我们要把政府信息化工作作为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强力推进。
记者:政府信息化的工作同样也是千头万绪,同样需要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滨州选择了与百姓和谐沟通的阳光政府工程。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目前,这一工程已经实施的应用有哪些?效果如何?
张光峰:信息化是新时期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才能让百姓真实地接触到电子政务,把政府的工作在阳光下公开,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当他们需要政府的服务时,能够因为有了信息化而更加便捷和周到。这就是我们推行阳光政府建设活动的初衷。
客观地说,当前的干群关系中还是存在沟通较少的问题。我始终认为,政府的工作越公开,越透明,越公平,政府的威信就越高;而绝不会是因为我们做了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事情而影响政府的形象。现在,有一些领导总是害怕老百姓知道的太多,事实上,正是因为老百姓知道的不多,才会产生猜疑,一猜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萌生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信息化建设首先突出了为民服务这个重点,突出了阳光政府建设。
一是实施了“阳光政府便民行——政府信息公开一点通工程”。“信息公开一点通”主要是在市区选择部分人流密集的公众场所和各类服务大厅部署电子触摸一体机,通过“滨州新闻”、“直通政府”、“便民服务”、“办事指南”等栏目,公开政府活动、最新文件和全市46个执法部门的2528个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全市现行的1181项收费项目,特别是还全面公开了2010年度市政府投资的16个建设项目,让公众了解监督。我们一共在城区车站、酒店、大型超市、医院等公共场所和部分部门、单位服务大厅分两期部署了36台政府信息公开一点通电子触摸屏,方便公众查询政府信息,使老百姓切身感受政府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一点通”自开通以来,点击率已突破了136万次。省政府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省转发了我们的做法。二是开通了“阳光政府进万家——滨州数字电视政务公开频道”。市政府发挥传媒集团的网络优势,在滨州数字电视上开通数字电视政务公开频道。目前,已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的十万用户不用上网,足不出户就能够查询政府公开信息,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服务型政府的阳光。三是开通网络问政的新渠道。在“中国滨州”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了滨州政府在线系统,包括在线访谈、网上评议、网上听政、政务信箱四个系统。此渠道的开通,搭建起了网络问政新渠道,建立起了政民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
此外,以加强应用为目的,我们在强化电子政务基础性建设上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我们全力推行一网式协同办公应用,正在分期分批部署实施,力争到年底,市直机关、部分县(区)内部、部门、上下之间传递公文、报送信息等全部实现网络传输,明年全面实现一网式办公;我们全面部署政府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工作,集中精力抓好政务专网扩展改造工作,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基础网络。到今年国庆节,该网络系统将在全市(包括乡镇)全部启用;我们组织有关部门抓了农业信息化、数字城管、应急信息管理等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目前农业信息化平台已开通半年多,农业部门向30万农民手机用户通过发送短信的形式,及时提供政策、技术、农产品价格等信息服务,深受群众欢迎;我们还开通滨州政务手机报,将有关政务活动、政务信息、最新公文等信息通过手机快报形式,向市领导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政务服务。从元月份开通以来,已刊发160多期,运行良好。
记者:这些应用的亮点为滨州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开了个好头,但是,我们知道,政府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滨州在这方面有怎样的规划部署?
张光峰:是的,目前我们做的这些还只是刚刚起步,无论是对信息化的认知和把握上,还是对信息化的探索和实践上,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我们有自己的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并结合滨州实际,少走弯路,少付学费。我们已经编制了《滨州市推进政府信息化总体规划纲要》,明确了5年内全市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引导全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发展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总体要求,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相对完善的“数字滨州”框架体系,建设先进的城域网、接入网和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化应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开发体系,建成一批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初步实现城市管理和运行的信息化,社会服务和保障的信息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使滨州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我们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市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要按照“12345”的整体工作思路,即抓住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夯实三个基础,强化四大应用,做好五项工作。
“1”是指抓住“以应用促发展”这一核心。“2”是指突出抓好一网式协同办公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两个工作重点。“3”是指夯实队伍、网络、软件三大基础。“4”是指强化信息强政、信息便民、信息兴业和信息惠农等四大领域的应用。“5”是指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推动、财力投入、工作考核和运行保障等五项工作。
记者:这套“规划纲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描绘出了5年后滨州信息化的美好前景。但是,要把这套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更将考验着领导层的智慧和决心。请您谈谈为保证规划落到实处,滨州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管理及保障措施。
张光峰:市委、市政府对政府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市委邓向阳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听取信息化工作汇报,对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并召开信息化推进会议,形成了学习信息化、推广信息化、使用信息化的浓厚氛围。同时,结合机构改革,我们把市信息中心纳入市政府办公室管理,并与山东移动、浪潮集团等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所有这些都为推动政府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员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积极推进了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比如,通过整合基础网络资源,逐步构建全市一体化的基础网络平台;通过整合办公资源,逐步构建一网式协同办公和决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细化资源,加快建立一站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在管理方面,我们学习青岛市的经验,实行了“四统一分”管理体制。即:统一机构,由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市机关电子政务的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和技术支持,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统一规划,对全市政府信息化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规范性管理文件,确保统一规划的贯彻落实,防止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统一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基础政务网络平台,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律通过全市统一网络平台实现。统一软件,凡涉及全市或多部门的基础应用系统,由全市统一开发或引进,在全市统一推广部署。分级管理,各县区负责本级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这样的管理体制为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模式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在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上,我们主抓三件事:一是抓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财政、电信运营商、合作伙伴多方投资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并将政府信息化建设投资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由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二是狠抓宣传培训。充分发挥报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和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政府信息化建设深入人心。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规格的培训工作,大力引进、培养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加强政府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制度落实。市、县区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了日常的考核机制,将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不断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各单位的沟通协调,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了强有力的协同推进机制,促进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记者:据了解,尽管滨州的信息化工作借鉴了很多先行地区的先进经验,但也积极尝试着去用创新的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力度。
张光峰:去年以来,我们在信息化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加大了物联网应用。对全市所有长途客车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市内高速公路(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建成联网,货物运输GPS物流调度成功试点。在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安装了具有管理功能的“车务通”系统,探讨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公车管理。
与中国移动滨州分公司合作,建设开通了市政大楼无线办公工程。实现了市政大楼无线网络接入;并通过手机实现门禁、会议签到、内部就餐、无线上网等无线办公功能。
我们还着手了滨州市三维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三维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能使规划效果的表达更加直观准确,具备多方案比较、建筑体量调整、日照分析、通视分析、立面分析、三维测量、规划指标自动计算等多项专业规划管理功能,能实时建立城市新的规划三维模型,实现城市规划成果动态更新,为城市规划方案审批、方案比较提供直观有力的辅助管理,使决策更加科学,提高审批效率。该项目将于9月底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最近,省政府已批准我市列入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我们将抓住机遇,强力推进,实施一批有重大示范推广意义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为转方式调结构,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挥助推和支撑作用。
当今的信息化建设事业,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张光峰市长的一番介绍,让记者又一次看到了一个城市因信息化而独具阳光与色彩的魅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滨州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必将因为添了信息化的力量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滨州,如同对待经济发展后发优势那样值得倍加珍惜和牢牢把握的,还有信息化建设的后发优势。这一点,在滨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头脑中,深刻而清晰。
最近,我们有幸专访了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作为一市之长,张光峰首先把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放在了政府自身的建设上。在各种场合,他反复强调要以打造阳光政府为目标,强力推进政府信息化,努力将政府信息化工作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紧密结合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滨州市民和企业感受着政府便捷、及时、透明的服务。
记者:张市长,近年来滨州的信息化工作备受重视,建设步伐坚实有力,尤其是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阳光透明的服务型政府方面,应用亮点频现。显然,您把推进政府信息化,打造阳光政府作为滨州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请谈谈您对信息化的理解以及这么做的初衷。
张光峰:当今时代,信息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它涉及的领域可以是任何地方。从近的说,信息化就在你身边。手机,短信、电脑,QQ等等,通过这些工具获取信息,交流沟通,使你了解了世界,世界也了解了你,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此外还有人与物的联系,甚至物与物的联系,即现在热谈的物联网等。所以说,从长远看,信息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谁接受得早,谁就有可能跨越发展一步,反之则会落后。因为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制高点,率先抢占这一制高点,就能为进入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之前你的经济社会是否发达,在信息化面前,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有些地方领导可能会认为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发展信息化还不是时候,而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正因为欠发达,更要用信息化这一手段来改造提升整个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我想,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并提出了“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的所在。
那么,信息化与工业化到底怎么融合?切入点在哪里?中央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我们的结构在调,方式在转,但这个调整不仅仅是经济,还包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我们要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要促进信息化在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我们要找看得见、摸得着,有实际效果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来转变大家对信息化的认知观念。
我们认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是滨州“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切入点。我们要把政府信息化工作作为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强力推进。
记者:政府信息化的工作同样也是千头万绪,同样需要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滨州选择了与百姓和谐沟通的阳光政府工程。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目前,这一工程已经实施的应用有哪些?效果如何?
张光峰:信息化是新时期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才能让百姓真实地接触到电子政务,把政府的工作在阳光下公开,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当他们需要政府的服务时,能够因为有了信息化而更加便捷和周到。这就是我们推行阳光政府建设活动的初衷。
客观地说,当前的干群关系中还是存在沟通较少的问题。我始终认为,政府的工作越公开,越透明,越公平,政府的威信就越高;而绝不会是因为我们做了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事情而影响政府的形象。现在,有一些领导总是害怕老百姓知道的太多,事实上,正是因为老百姓知道的不多,才会产生猜疑,一猜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萌生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信息化建设首先突出了为民服务这个重点,突出了阳光政府建设。
一是实施了“阳光政府便民行——政府信息公开一点通工程”。“信息公开一点通”主要是在市区选择部分人流密集的公众场所和各类服务大厅部署电子触摸一体机,通过“滨州新闻”、“直通政府”、“便民服务”、“办事指南”等栏目,公开政府活动、最新文件和全市46个执法部门的2528个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全市现行的1181项收费项目,特别是还全面公开了2010年度市政府投资的16个建设项目,让公众了解监督。我们一共在城区车站、酒店、大型超市、医院等公共场所和部分部门、单位服务大厅分两期部署了36台政府信息公开一点通电子触摸屏,方便公众查询政府信息,使老百姓切身感受政府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一点通”自开通以来,点击率已突破了136万次。省政府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省转发了我们的做法。二是开通了“阳光政府进万家——滨州数字电视政务公开频道”。市政府发挥传媒集团的网络优势,在滨州数字电视上开通数字电视政务公开频道。目前,已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的十万用户不用上网,足不出户就能够查询政府公开信息,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服务型政府的阳光。三是开通网络问政的新渠道。在“中国滨州”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了滨州政府在线系统,包括在线访谈、网上评议、网上听政、政务信箱四个系统。此渠道的开通,搭建起了网络问政新渠道,建立起了政民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
此外,以加强应用为目的,我们在强化电子政务基础性建设上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我们全力推行一网式协同办公应用,正在分期分批部署实施,力争到年底,市直机关、部分县(区)内部、部门、上下之间传递公文、报送信息等全部实现网络传输,明年全面实现一网式办公;我们全面部署政府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工作,集中精力抓好政务专网扩展改造工作,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基础网络。到今年国庆节,该网络系统将在全市(包括乡镇)全部启用;我们组织有关部门抓了农业信息化、数字城管、应急信息管理等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目前农业信息化平台已开通半年多,农业部门向30万农民手机用户通过发送短信的形式,及时提供政策、技术、农产品价格等信息服务,深受群众欢迎;我们还开通滨州政务手机报,将有关政务活动、政务信息、最新公文等信息通过手机快报形式,向市领导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政务服务。从元月份开通以来,已刊发160多期,运行良好。
记者:这些应用的亮点为滨州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开了个好头,但是,我们知道,政府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滨州在这方面有怎样的规划部署?
张光峰:是的,目前我们做的这些还只是刚刚起步,无论是对信息化的认知和把握上,还是对信息化的探索和实践上,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我们有自己的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并结合滨州实际,少走弯路,少付学费。我们已经编制了《滨州市推进政府信息化总体规划纲要》,明确了5年内全市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引导全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发展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总体要求,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相对完善的“数字滨州”框架体系,建设先进的城域网、接入网和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化应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开发体系,建成一批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初步实现城市管理和运行的信息化,社会服务和保障的信息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使滨州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我们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市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要按照“12345”的整体工作思路,即抓住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夯实三个基础,强化四大应用,做好五项工作。
“1”是指抓住“以应用促发展”这一核心。“2”是指突出抓好一网式协同办公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两个工作重点。“3”是指夯实队伍、网络、软件三大基础。“4”是指强化信息强政、信息便民、信息兴业和信息惠农等四大领域的应用。“5”是指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推动、财力投入、工作考核和运行保障等五项工作。
记者:这套“规划纲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描绘出了5年后滨州信息化的美好前景。但是,要把这套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更将考验着领导层的智慧和决心。请您谈谈为保证规划落到实处,滨州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管理及保障措施。
张光峰:市委、市政府对政府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市委邓向阳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听取信息化工作汇报,对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并召开信息化推进会议,形成了学习信息化、推广信息化、使用信息化的浓厚氛围。同时,结合机构改革,我们把市信息中心纳入市政府办公室管理,并与山东移动、浪潮集团等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所有这些都为推动政府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员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积极推进了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比如,通过整合基础网络资源,逐步构建全市一体化的基础网络平台;通过整合办公资源,逐步构建一网式协同办公和决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细化资源,加快建立一站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在管理方面,我们学习青岛市的经验,实行了“四统一分”管理体制。即:统一机构,由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市机关电子政务的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和技术支持,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统一规划,对全市政府信息化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规范性管理文件,确保统一规划的贯彻落实,防止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统一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基础政务网络平台,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律通过全市统一网络平台实现。统一软件,凡涉及全市或多部门的基础应用系统,由全市统一开发或引进,在全市统一推广部署。分级管理,各县区负责本级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这样的管理体制为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模式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在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上,我们主抓三件事:一是抓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财政、电信运营商、合作伙伴多方投资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并将政府信息化建设投资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由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二是狠抓宣传培训。充分发挥报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和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政府信息化建设深入人心。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规格的培训工作,大力引进、培养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加强政府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制度落实。市、县区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了日常的考核机制,将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不断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各单位的沟通协调,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了强有力的协同推进机制,促进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记者:据了解,尽管滨州的信息化工作借鉴了很多先行地区的先进经验,但也积极尝试着去用创新的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力度。
张光峰:去年以来,我们在信息化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加大了物联网应用。对全市所有长途客车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市内高速公路(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建成联网,货物运输GPS物流调度成功试点。在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安装了具有管理功能的“车务通”系统,探讨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公车管理。
与中国移动滨州分公司合作,建设开通了市政大楼无线办公工程。实现了市政大楼无线网络接入;并通过手机实现门禁、会议签到、内部就餐、无线上网等无线办公功能。
我们还着手了滨州市三维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三维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能使规划效果的表达更加直观准确,具备多方案比较、建筑体量调整、日照分析、通视分析、立面分析、三维测量、规划指标自动计算等多项专业规划管理功能,能实时建立城市新的规划三维模型,实现城市规划成果动态更新,为城市规划方案审批、方案比较提供直观有力的辅助管理,使决策更加科学,提高审批效率。该项目将于9月底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最近,省政府已批准我市列入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我们将抓住机遇,强力推进,实施一批有重大示范推广意义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为转方式调结构,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挥助推和支撑作用。
当今的信息化建设事业,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张光峰市长的一番介绍,让记者又一次看到了一个城市因信息化而独具阳光与色彩的魅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滨州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必将因为添了信息化的力量而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