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哪里破题?衡水市发挥后发优势,从花钱不多、基础较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入手,整合现有广播、电视、电信、通讯等信息网络资源,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信息“先行官”作用,以此促进广大农村群众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政策的掌握,信息的及时了解,科技知识的学习,进而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促进信息化发展的良性互动。眼下,在衡水许多地方,农民不仅可以经常上网浏览信息,洞察市场风云,有的农民还自己制作了网站,将土特产品放到网上叫卖。
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党委、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强大的政府农业信息网站,培育农村信息化“龙头”,用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打造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平台。为此,衡水在市县两级普建农业信息中心,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和农业信息咨询热线。打开“衡水农业信息网”可以看到农业信息、分析预测、实用技术、价格行情、农业气象,以及最新的政务公开、在线视频等特色栏目,每年市农业信息网站录入、更新信息近6000条。
“龙头摇,龙身动,龙尾摆”,只有把“信息高速公路”出口修到农村,才能让农民享受到高效率的信息服务。为把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几年来,该市按照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一间房子、一套设备、一条电话线、1-2名专职人员、一个传播服务网络、一套管理服务制度”的“六个一”建设标准,对全市所有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逐一进行了验收挂牌;在农村,他们对部分辐射范围较大的门市部进行整合和提高,统一定名为“衡水市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达到“一个经营场所、一名技术人员、一部电话、一台联网电脑、一套音像设备”等“五个一”建设标准的,由市统一命名挂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科技进村服务站利用其技术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广播宣传等信息服务。同时,该市还按照统一标准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市场和中介组织建设了一批网络信息终端。到目前,全市已在广大农村建成了由114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200家龙头企业、28家中介组织、1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000多个科技进村服务站组成的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土洋结合”的信息发布方式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信息需求、消费的主体。如何解决因电脑购置、运行费用高,农业信息进村进不了户的“最后一米”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衡水市建立形成了“土洋结合”的10种农业信息发布入户方式。这10种方式是,赶科技大集向农民直接发布信息明白纸;利用村政务公开栏发布农村信息;通过农村大喇叭发布农业信息;自办《农业信息参考》发布网上信息;开办衡水市、县农业信息网站;与广播电视台合办《农村天地》、《菜篮子价格》等栏目;用手机短信向农民群众发布市场行情,定制用户已发展到30多万;通过固定语音电话、移动专家电话解答农民咨询;结合市农业重点产业开通农业视频医院,向广大农民和基层用户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建立进村服务站,实现信息服务和物资技术服务相结合。
“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涉农信息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是广大农民普遍反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加大了涉农信息网络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农口部门及时将本单位涉农政务和业务信息传送到市农业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整理后统一对外发布。为保证信息报送工作持久、高效地进行下去,他们出台了信息考核奖评办法。市直各农口部门都成立了由主管领导任组长、信息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农业信息上报工作。
“粗手”建网站农民当”老板”
健全、便捷的农村信息网络,及时、准确的涉农信息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广大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打开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使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而且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和农村经济素质的提高,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和现代化企业,培养了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和示范样板。冀州市周村镇李张村科技进村服务站站长王玉根,把无偿的公益性信息服务与有偿的经营性生产资料服务结合起来,扩大了门店影响和服务范围,目前该站信息服务已涉及周边30-40个村,带动300多个科技示范户增收。深州市庄火头村村民马云峰在农业信息中心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河北鸭梨网”,定期发布果品市场信息,帮果农和商家搭桥牵线,成了小有名气的果品经纪人。近年来,马云峰不仅每年都高价把自己采摘的6万斤鸭梨远销外地,还帮助乡亲们销售上百万斤鸭梨,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粗手’建网站、农民当‘老板’”。
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党委、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强大的政府农业信息网站,培育农村信息化“龙头”,用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打造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平台。为此,衡水在市县两级普建农业信息中心,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和农业信息咨询热线。打开“衡水农业信息网”可以看到农业信息、分析预测、实用技术、价格行情、农业气象,以及最新的政务公开、在线视频等特色栏目,每年市农业信息网站录入、更新信息近6000条。
“龙头摇,龙身动,龙尾摆”,只有把“信息高速公路”出口修到农村,才能让农民享受到高效率的信息服务。为把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几年来,该市按照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一间房子、一套设备、一条电话线、1-2名专职人员、一个传播服务网络、一套管理服务制度”的“六个一”建设标准,对全市所有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逐一进行了验收挂牌;在农村,他们对部分辐射范围较大的门市部进行整合和提高,统一定名为“衡水市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达到“一个经营场所、一名技术人员、一部电话、一台联网电脑、一套音像设备”等“五个一”建设标准的,由市统一命名挂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科技进村服务站利用其技术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广播宣传等信息服务。同时,该市还按照统一标准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市场和中介组织建设了一批网络信息终端。到目前,全市已在广大农村建成了由114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200家龙头企业、28家中介组织、1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000多个科技进村服务站组成的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土洋结合”的信息发布方式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信息需求、消费的主体。如何解决因电脑购置、运行费用高,农业信息进村进不了户的“最后一米”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衡水市建立形成了“土洋结合”的10种农业信息发布入户方式。这10种方式是,赶科技大集向农民直接发布信息明白纸;利用村政务公开栏发布农村信息;通过农村大喇叭发布农业信息;自办《农业信息参考》发布网上信息;开办衡水市、县农业信息网站;与广播电视台合办《农村天地》、《菜篮子价格》等栏目;用手机短信向农民群众发布市场行情,定制用户已发展到30多万;通过固定语音电话、移动专家电话解答农民咨询;结合市农业重点产业开通农业视频医院,向广大农民和基层用户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建立进村服务站,实现信息服务和物资技术服务相结合。
“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涉农信息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是广大农民普遍反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加大了涉农信息网络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农口部门及时将本单位涉农政务和业务信息传送到市农业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整理后统一对外发布。为保证信息报送工作持久、高效地进行下去,他们出台了信息考核奖评办法。市直各农口部门都成立了由主管领导任组长、信息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农业信息上报工作。
“粗手”建网站农民当”老板”
健全、便捷的农村信息网络,及时、准确的涉农信息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广大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打开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使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而且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和农村经济素质的提高,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和现代化企业,培养了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和示范样板。冀州市周村镇李张村科技进村服务站站长王玉根,把无偿的公益性信息服务与有偿的经营性生产资料服务结合起来,扩大了门店影响和服务范围,目前该站信息服务已涉及周边30-40个村,带动300多个科技示范户增收。深州市庄火头村村民马云峰在农业信息中心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河北鸭梨网”,定期发布果品市场信息,帮果农和商家搭桥牵线,成了小有名气的果品经纪人。近年来,马云峰不仅每年都高价把自己采摘的6万斤鸭梨远销外地,还帮助乡亲们销售上百万斤鸭梨,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粗手’建网站、农民当‘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