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何没价值?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tc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的提炼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价值观对企业的价值。可很多公司不明白,提炼价值观的理想过程,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的遣词造句的过程,而是一个感性的拷问内心的过程。
  曾在一个企业的股东会上旁听他们的价值观,老板在会上说:“真正的民主并不是要每人都固执己见,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最微弱的声音和智慧生发出来。”能这样说的老板从各种细节上都透露着两种自信:一是掌控冲突的能力,二是以身作则的决心。
  再由价值观的讨论扩展至企业的各种共识会议,兰西奥尼认为会议“冲突”本身并不是会议所追求的结果,但需要通过激发“冲突”(真情投入、充分民主)来促使团队支持决策、理解任务、做出承诺,以最终达到共同的目标。这就是过程的意义。
  提炼价值观是一条感性之路
  理性的过程,不是提炼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选择。遵循该领域“老祖宗”James Collins的意见,我在帮助客户公司提炼核心价值观时,走的是感性之路。
  尽管我的准备工作中会包括高管访谈、阅读公司相关文件等,然而提炼公司核心价值观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是一次为期两天左右、以扪心自问和相互碰撞、刺激为特征的高管研讨会。
  会议伊始,我会先让大家就一两个有争议的社会热点案例进行辩论,启发大家进入“从价值观角度思考问题”的境地。随后,我会提出一些与个人价值观有关的问题,要求大家在纸上“不假思索,即刻回答”,如:你的孩子长大成人,要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了,你期望他继承你身上的哪些品质?如果你突然意外地从一个亲戚那儿继承了上亿的财产,你还会来正常上班工作吗……
  要是时间许可,我还会在展示了一些名人“墓志铭”之后,要求大家在哀乐声中为自己写一段墓志铭。当然,上述仅仅是“热身”,等大家都进入状态后,我的问题便开始向公司“倾斜”:我为什么愿意留在这个公司干活?如果你离开现在的公司去创业,你会期望这个新企业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特征?……
  为了有助于大家感性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理性地去寻求“政治上正确”的答案,我有时甚至还强行要求大家把自己的手放在胸口上,而不要支在脑门上。
  只有当这长长的“序幕”让大家变得异常感性时,我才感觉“We are ready”,才开始引导大家进入“正题”:我们这个公司需要怎样的核心价值观。
  我一般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要求每人写下自己的看法。然后把与会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交出一份大家都赞同的价值观清单。
  可以想象,那些高管们形成共识会有多么艰难。而当各个小组内的观点好不容易趋于一致时,我马上“强拆”,让高管们在随机重组的小组中再“战”。我还时不时地说一些“怪话”去激励他们的“斗志”:“看看谁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看看谁能真正影响其他人的看法”。
  如此几轮小组活动后,我们再举行大组辩论,以求得大家对价值观的实质内容和语言表述的一致意见。
  接着,我还会抛给大家几个经过精心“修饰”的本公司或本行业有争议的案例,要求大家用“新鲜出炉”的价值观去判断其是非。于是,“硝烟再起,杀声震天”。结合实际案例的研讨,不仅加深了大家对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帮助大家及时修正或改善了相关的内容或陈述。
  这些规则可以让你更感性
  提炼价值观的理想过程,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的遣词造句的过程,而是一个感性的拷问内心的过程。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诚实或曰“率真”,经验和教训告诉我,有些“游戏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如:
  1、公司的“一把手”,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创始老板,务必“贵人话语迟”。他的话具有“定调”的作用,绝对不能先说。讨论到敏感的地方,我还“指令”老板离开会场,以利大家畅所欲言。


  2、先个人,再小组,最后大组;先书面,后口头;先匿名,后公开(对某些敏感话题,我会要求大家将其看法不记名地写在纸上交给我,由我公开宣读后再当众撕成碎片,以保障“作者”的“匿名权”);这些比较合适的研讨顺序,符合中国人“慢热”、“委婉”及尽可能“不犯上”的特点。
  价值观的陈述也许有好坏,但价值观本身无对错。研讨过程中,作为“协调者”、“催化师”(facilitator)的我,必须同时担负起“警察”、“裁判”的功能,“制裁”、“打击”各种可能破环民主讨论氛围的言行。当然,会议伊始,我必须首先开诚布公,向所有与会者申请这一“特权”并得到他们的批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研讨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或者换句话来说,研讨方式比内容更为重要。假如公司管理层没有经历过一个“真情投入、充分民主”的研讨过程,从而在心底里把饱经“锤打”、“撞击”而提炼出来的价值观视为“我们的”,那么,贴在墙上的价值观陈述哪怕再押韵、再动听,也是毫无作用的。
  然而,提炼过程对了,只是价值观“落地”的首要条件满足了。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还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将价值观细化为资质
  核心价值观作为宗旨、理念,本质上是抽象的、形式上是“粗放的”。要使价值观这一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地,即让价值观物化到公司员工的日常工作习惯中去,需要将其行为化、操作化、具体化,亦即把价值观细化为所谓的“competency”(“胜任力素质”、“资质”)。
  自这个领域的“老祖宗”David MaCleland和他的同事在约半个世纪前提出了这个概念并发明了一系列相应的技术之后,其显著成效已经为无数中外企业的实践所证明。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作为管理咨询顾问,本人就亲历了在美国IBM总部、英国联合利华总部和中国华为总部,将其企业优秀员工坚守的价值观,系统细化为员工行为细则的一个个高低不同等级的过程。十多年后,我还一直关注着这些企业如何在招人、用人、留人等实际工作中深入运用这些资质,并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模型。   由于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在媒体上公开,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麻雀”来解剖一下。乍一看,这些被神叨叨地称之为“六脉神剑”的价值观似乎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无非是“诚信”、“客户”、“激情”等老掉牙的内容。但你若愿意花两分钟时间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个企业价值观的表述不同寻常。
  以“团队合作”为例。可能70%以上企业核心价值观中,都有这一内容。但唯有阿里巴巴,给“团队合作”下了这样一个“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的不凡定义。而其精华,还不在定义,而是定义之后的详细注释。与“芸芸众生”不同,它们不是泛泛的要求或平平的案例,而是具体的、细致的行为描述:积极融入团队,乐于接受同事帮助,配合团队完成工作。
  决策前积极发表建设性意见,充分参与团队讨论;决策后,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必须从言行上完全予以支持。积极主动分享业务知识和经验;主动给予同事必要的帮助;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和困难。善于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不将个人喜好带入工作,充分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正面地影响团队,改善团队士气和氛围。
  再细看这五条描述,不但其“主干”都是行为动词,而且,这五个系列的行为,都是有“等级”区别的。“发表”、“参与”、“支持”的级别高于“融入”、“接受”、“配合”;以主人翁的精神去影响、改善团队的行为,又高于在“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指导下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
  将价值观细化为资质,这活儿看似简单,真要做起来,才知道其实很不容易。只有亲身做过的,才知其中甘苦。
  这几年我服务过的企业中,有请了咨询公司,脱了两层皮之后才勉强做成的;也有HR总监在“自力更生”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自己专业上的“庐山真面目”,其拼凑的资质模型和自己的乌纱帽一起被老板给拿下的。前几天,一位已经“被换岗”的前HR总监还向我感叹:那可真是个技术活!要早知自己不是那“金刚钻”,干嘛主动请缨去揽那“瓷器活”……
  将价值观纳入绩效考核
  一提到绩效考核,恐怕95%以上的经理人都会“自动化地”联想到财务指标,而把他们学到的有关“平衡记分卡”的理论置于九霄云外。
  在商言商,企业确实不是“玩虚”的地方。凡是无法测量、进入不了考核体系、和经理人的薪酬福利挂不上号的东西,在企业里基本都属于“清谈”、“扯蛋”,都不会真正受到重视。当然,这也包括被大家在口头上公认为“最最重要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在今天的商业背景下,若想让价值观真正落地,必须在把价值观行为化的基础上,将价值观的考核纳入到企业的考核体系或考核机制中去,并赋予其相当的“权重”。
  试问,要想让员工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当回事,还有什么比在绩效考核中把价值观的落实与财务指标的完成放在“半斤八两”的位置上来得更有效呢?
  践行价值观从老板开始
  毋庸赘言,企业创始人、一把手的言行举止是对公司价值观的最好诠释。没有人是傻瓜,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对老板“听其言,观其行”。只有老板的言行与其倡导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时,公司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成为众人的行为指南,否则,则只是骗人的标语口号或员工饭后茶余的谈笑资料。
  在“上梁不正”的情况下,价值观的陈述越是美妙而动听,价值观的宣传越是频繁而广泛,“下梁歪斜”的程度则一定更为普遍而嚣张。
  英特尔副总裁方之熙讲过一个安迪·格鲁夫的故事:在英特尔高速成长的上世纪90年代,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说每次进出公司,按照规定,都有保安来检查员工的包,大家当时对这个规定普遍反感。
  但有一次方先生在排队的时候,发现格鲁夫本人就排在他前面,而且,作为公司的大老板/创始人,他竟然也像众人一样接受安检。从那以后,当时还是“小人物”的方先生就再也不抱怨了。
  “这就是我见到的安迪·格鲁夫”,方之熙写道,他“用最不特立独行的方式让你震撼”。“安迪·格鲁夫在英特尔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像每位员工一样只有一张一模一样的办公桌;他在公司也没有特殊的停车位,他的办公环境并不比普通员工享有更多的特权……”
其他文献
毋庸置疑,我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创业热潮。一方面,创业者满怀理想、激情和对成功的渴望纷纷纵身其中,另一方面,创业的现实却往往并不友好。哈佛大学商学院去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创业企业失败率比我们看到的数据要高得多。即使是获得风投支持的创业企业失败率也高达75%,有超过97%的创业企业达不到它们预期的目标。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6.7%,企业平均寿命不足1.6年,而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更超过95%。 
期刊
在数字时代,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数字技术的发展,新的竞争对手的崛起,市场需求的变化,让许多传统企业充满焦虑,也满怀期望。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对此,埃森哲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全球企业的商业实践,提出了新的企业发展与产业变革理论——大爆炸式颠覆理论。我们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的发展不再延续过去对称的正弦曲线,而是在短期内爆发式激增与潜在的骤亡,企业的生命周期
期刊
网络经济时代, 带来了有别于传统经济的一系列特点,导致大量免费现象的出现,如免费电子信箱、免费信息内容、免费电子游戏、免费软件产品、免费在线广告。那么免费经济时代,钱从哪来呢?四种形式将告诉我们如何玩转“免费经济”。  完全竞争市场模式  在网络经济中, 电子邮件市场基本上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电子邮件服务是边际成本为零的服务, 增加一个信箱并不会增加成本。随着信箱数量的扩大, 平均成本将逐渐趋于零。
期刊
公司战略遇到麻烦了,“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大部分公司战略课程的核心,是沃伦·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基础,也是最受世人尊敬公司的成功秘诀。但商业世界已对这种理念沉迷太久。我并不是说这理念本身有什么错。显然,用无法被效仿的方式进行竞争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并且,即便在今天,依旧有公司能创造并长时间地保持竞争优势,例如通用电气、宜家、联合利华、Julius Berger建筑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期刊
我们常说“成败在细节”,而也正是这些细节,才让一个产品真正成长为品牌,要赢占商机,制胜市场,扎扎实实做好商业公司、连锁药店(商超)、门店三个环节的宣传、推广、促销活动和利益链构建,打好“三环营销”组合拳。  宣传  第一环:商业公司  除了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高空宣传外,商业环节宣传不可小视。可选择的宣传方式也比较多,如可洽谈在商业官微定期宣传你的产品,有些商业还会印发一些配送杂志,都可洽谈把你的
期刊
吃着碗里的订单,看着盆里的销售线索,惦记着锅里的目标客户,这想必是每个销售人梦寐以求的。可情况往往是,碗里的订单到了最后一步却飞了,盆里的、锅里的更是还看不出苗头,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到底哪一步出了纰漏?成功拿到订单的正确步骤是什么?  1、建立信任  信任、需求、竞争、风险、期望值是销售的核心要素,其中信任是销售的基石,必须首先满足,如果不能建立信任,便难以深入挖掘需求,销售便是纸上谈兵
期刊
当前,企业并购重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管理者除了考虑企业并购重组后的资金解决方案、工资解决方案、员工安置分流解决方案外,还必须考虑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文化的融合不仅关系到并购重组的全局,而且对重组后企业健康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都有重要影响。然而,在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过程中,由于企业文化的冲突而导致并购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  
期刊
如果你已经为创业做好了充分准备,包括个人对创业的正确认知、个人的心态调整、创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机会的识别与选择、团队的组建、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资金的储备,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时,你就可心考虑迈出“改变世界”的第一步,即正式启动你的公司,具体包括公司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公司地址的选择以及公司注册登记等重要事项。《创业者实战手册》涵盖了创业的六个关键阶段:创业筹备、识别创业机会、组建创业团队
期刊
从今年开始,渠道商们都纷纷跨界了,比如以前只做管道批发的,现在开始也做电气批发,以前只做大流通产品批发的因为去年几乎都是赔本赚吆喝,所以今年也开始寻找能够赢利的产品进行批发,以期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选择合适的跨界渠道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渠道的开发方面都是比较注重于寻找与自己的产品匹配的渠道商。这个渠道商的选择倾向,主要是因为此类渠道商对我们的产品比较了解,与我们的分销渠道比较吻合
期刊
在“免费”大行其道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享受这种免费的资源, 尤其是网络上, 免费用电子邮箱, 玩电子游戏, 下载软件、电影、音乐, 打网络电话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见到免费试用名牌产品、测量血压体重、赠送手机……这种免费经济现象的出现对某些企业甚至行业都是巨大的挑战, 不得不承认, 这个世界正从稀缺走向丰饶, 许多过去我们认为稀缺的资源,如今正在走向0.00 元的单价, 而且这个趋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