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畅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结婚十年》再次再版。作者苏青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堪称“前卫”。其一生颇多坎坷,而她与张爱玲、胡兰成之间如镜花水月般的情感纠葛也总是耐人寻味。
十年换来的自由
公婆的冷落,母亲的疏远让苏青感觉如果自己能不依赖夫家、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就好了。
苏青本名冯允庄,1914年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大富之家。宁波的财富自古以来就来源于与海外的通商,苏青的祖父虽是前清举人,但也是因为经商得以致富。在这种家庭环境里长大的苏青既接受丁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也得到了去正规学堂读书的机会,既有千金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派头,也有宁波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金钱与生俱来的敏感。
1933年,苏青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外文系,不久之后就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早地结婚了。在《结婚十年》中,苏青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名叫苏怀青的女子,坦诚地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了自己。
这场婚姻开始于一场中西合壁的婚礼。18岁的怀青身穿西式礼服,坐着中式花轿嫁入夫家,虽然之前已经和新郎通信两年,但对于他的印象也只是个模糊的身影。然而怀春少女对婚姻的美好憧憬在婚礼上就遭受重创——新郎已然与寡嫂相好,而她——美丽、高级、适合于传宗接代,却得不到爱情。当第一胎生下女儿后,公婆的失望、小姑的白眼,丈夫的无动于衷、用人的势利嘴脸让怀青的心智迅速成熟起来,她要保护自己,更要保护女儿。不过最让她难过的还是亲生母亲也对她生疏、客气起来,只忙着花钱为她撑面子,仿佛自己的女儿又生了女儿是犯了什么错。
夫妻二人搬到上海之后,人性自私的一面更加充分地膨胀、暴露出来。尽管苏青的叙述依然很散淡,但那股血腥味还是浓郁地散发开来。战争爆发,社会秩序破坏,所有的事情,通通都离不开一个钱字,而此时丈夫只顾在外花天酒地,怀青不得不靠典当自己的首饰、给杂志社写文章来维持生计。渐渐的,怀青不再关心丈夫是否回家吃饭甚至是否爱上了别的女人,能不能挣钱解决家用是维系他们夫妻关系的最后一丝牵连。在公公病逝之后,已然能靠写作自己养活自己的怀青提出了离婚。
一向对男女之爱冷眼旁观的张爱玲在她的文章中这样评价苏青的婚姻:“其实她丈夫并不坏,不过就是个少爷,如果能够一辈子在家里做少爷少奶奶,他们的关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苏青本性忠厚,她愿意有所依附,只要有千年不散的宴席,叫她像《红楼梦》里的孙媳妇那样辛苦地在旁边照应着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苏青对丈夫的期望并不严苛,在《续结婚十年》中她写道,理想中的夫君应该有男子气概,但不是小白脸。是有架子的,但不官派;有一点落拓不羁,但又负得超经济责任的人。她还希望有几个干净聪明的儿女,合得来的公婆,妯娌,小姑,此外还有谈得来的朋友。她可以自己动手做点心请他们吃,还可以在料理家务之余写写文章。这些都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最基本的要求,但就是这些小小的幸福她的丈夫都无法给她。他不过是个生意人,在连良心都不值钱的乱世,家庭,亲情对于他更没有价值。这样的婚姻让苏青心灰意冷,一忍再忍的她最终用离婚换得了自由。
渐入佳境
苏青主办的《天地》杂志几乎每期都有张爱玲的作品,持续了整整一年。
离婚之后的苏青以卖文为生,并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在她的身边时常围绕着仰慕她的男性。他们和她谈文学人生,把她当做自己的红颜知己,但结果终不免一别。每次男人们离她而去时,她就忍住眼泪说她也是玩弄男人的。但其实她很清楚在那个社会环境中“一个女人要玩弄男人是不可能的”。于是,想到此处苏青不禁又气又难堪,“用力揪自己的头发,恨不能把自己毁了”。在这样纠结的情绪中,苏青在1943年写下了个人体验式的小说《结婚十年》,她要“说我所要说的话,写我所要写的故事,说出了写出了死也甘心。我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痛快地写,一字一句,说出女人的痛苦,有时常恨所有的形容字眼不够应用”。迭就是苏青,她的人、她的文,都如清水一般透彻,无须猜度。
《结婚十年》让苏青名声鹊起,出版社一版再版,苏青也借此机会筹款创办了自己的《天地*月刊。《天地》开市大吉,创刊号说是当月10日出版,其实8号那天即已上市,待10号早晨各报将《天地》出版的广告刊出,更多的报贩直如过江之鲫,涌向杂志经售处。苏青见状,赶紧加印,可是不到两天又告售罄,仿佛全上海的人都来捧场了。
创刊号的热卖让苏青士气大振,开始忙着四处邀稿,不久就收到了两篇梦寐以求的佳作,一篇是当时上海滩最红的作家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另一篇是苏青的同乡好友胡兰成的议论文《“言语不通”之救》。苏青将这两篇文章一前一后编进了《天地》第二期,却不想因此促成了胡兰成与张爱玲的一段乱世恋情。当胡兰成拿到杂志之后看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封锁》。并且他“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更写信去问苏青:“这张爱玲果是何人?”
还没等胡兰成见到张爱玲,他就因为写政论触犯了汪精卫,被汪氏特工秘密逮捕了。当时汪伪政权的高层周佛海夫妇与苏青关系匪浅,周夫人杨淑慧是苏青的过房娘。在苏青的帮忙下,胡兰成顺利出狱。这事原本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当时陪苏青去周府求情的竟然是一向“不见人”的张爱玲。原来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文才也早有耳闻,更从苏青那里听闻胡兰成曾经问过自己,内心对这个从未谋面的人竟有了一丝莫名的情愫。胡兰成与张爱玲终于在来年2月里见了面,春天尚未结束,两人就已经爱得如火如荼了。在张、胡两人的恋情中,苏青绝对称得上是个媒人。
苏青主办的《天地》杂志几乎每期都有张爱玲的作品,其后的中断也并非真正的中断,而是苏青又创办了《天地》的姊妹刊物《小天地》,张爱玲将作品移过去两期,接着又回来。这样的互相支持,直到1945年5月为止。
张爱玲给《天地》的散文,内容常是切身、轻松、隽巧的。与她发在《杂志》上的作品相比,可以看出她对《杂志》如对师长,对《天地》则似姐妹。对前者用的是敬重,对后者求的是亲切。张爱玲不但为《天地》撰稿,还为它配插图,设计封面。苏青写的一篇《救救孩子》,题头即有张爱玲的画,《天地》第11期到14期的封面都是张爱玲设计的,画面有天有地,与杂志名相称,天上有几片云,地上仰卧着的大概是一尊佛的头颈,简洁而浪漫生动。
1944年春,苏青的散文集《浣锦集》出版,张爱玲与胡兰成各受赠一册,并为之各写一篇贺文,那时他俩正在热恋中,或许是兴之所至,相约玩一回同题作文的游戏,这才有了张爱玲的《我看苏青》与胡兰成的《谈谈苏青》。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中写道:“至于私交,如果说她同我不过是业务上的关系,她敷衍我,为了拉稿 子,我敷衍她,为了要稿费,那也许是较近事实的,可是我总觉得,也不能说一点感情也没有。”这是张爱玲的故意委婉的表达,其后张爱玲举出“去年秋天”的一个雨天,她与炎樱陪苏青去时装店看新傲的黑呢大衣,迭大概说明是她俩之间情分不浅的例子吧。
剪不断理还乱
苏青与胡兰成相识在先,张爱玲因苏青与胡兰成而相识相恋——在三人看似水乳交融的关系下,是各人怀揣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王安忆谈到苏青,说她“有些被张爱玲带出来的意思”,似乎苏青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仿佛只有跟张爱玲并称“孤岛时期的文坛双璧”时才显得出分量,这样的说法未免不公。
两位虽然同属海派作家,但文风大相径庭:张爱玲总是在书写着远离自己的“传奇”,不动声色地用审视的目光编织着故事,其基调是苍凉悲戚。而苏青则是真实的。看到她就看到了上海的平民女性,其基调是平实热闹。苏青的文字中没有张爱玲精辟灵动的责气,但却天真感性,直抵人心。张爱玲曾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足可见苏青的文学功底。
然而这两位看起来互相帮衬的才女心中真的毫无芥蒂吗?孤傲如张爱玲竟然在《我看苏青》一文中说出“我想我喜欢她过于她喜欢我”这样矫情的话来,多少让人有些牙酸。同样一篇文章中,张爱玲又说:“苏青与我,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密切的朋友,我们其实很少见面。也不是像有些人可以想象到的,互相敌视着。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作为“女人”这个同行,对苏青这样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张爱玲叉在嫉妒什么呢?问题的根源是一个男人——胡兰成。
苏青在她的《谈女人》里,曾经谈过离了婚的女人对有夫之妇构成的威胁:“横竖没有男人,便不怕别人侵夺我,而只有我去侵夺别人的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苏青与胡兰成认识在先,关系又非常好,对这种个性泼辣、作风大胆的“离婚女人”,张爱玲难免不做种种猜忌。而苏青对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结合也未必单纯的乐见萁成。当最初胡兰成问《封锁》的作者是男是女,苏青近于抢白地回他一句:“是女子。”待进一步打听时,苏青回答他“张爱玲不见人的”,她虽说的是实话,可是其中也多少带了点情绪。到后来胡兰成向苏青要张爱玲住址,苏青也是“迟疑了一回”才写给他。以苏青的率真,若心中敞若明镜、不作他想,何至于此呢?
离过一次婚的苏青直到去世也没有再成家,情何以堪?曾经的她用尽全力去争取爱,换来的是累累伤痕,聪明如斯,何必重蹈覆辙。年少不再,轻狂退去的苏青最终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和孩子,在苏青眼中,这些虽未必能够长久,但至少真实地拥有过。
十年换来的自由
公婆的冷落,母亲的疏远让苏青感觉如果自己能不依赖夫家、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就好了。
苏青本名冯允庄,1914年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大富之家。宁波的财富自古以来就来源于与海外的通商,苏青的祖父虽是前清举人,但也是因为经商得以致富。在这种家庭环境里长大的苏青既接受丁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也得到了去正规学堂读书的机会,既有千金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派头,也有宁波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金钱与生俱来的敏感。
1933年,苏青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外文系,不久之后就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早地结婚了。在《结婚十年》中,苏青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名叫苏怀青的女子,坦诚地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了自己。
这场婚姻开始于一场中西合壁的婚礼。18岁的怀青身穿西式礼服,坐着中式花轿嫁入夫家,虽然之前已经和新郎通信两年,但对于他的印象也只是个模糊的身影。然而怀春少女对婚姻的美好憧憬在婚礼上就遭受重创——新郎已然与寡嫂相好,而她——美丽、高级、适合于传宗接代,却得不到爱情。当第一胎生下女儿后,公婆的失望、小姑的白眼,丈夫的无动于衷、用人的势利嘴脸让怀青的心智迅速成熟起来,她要保护自己,更要保护女儿。不过最让她难过的还是亲生母亲也对她生疏、客气起来,只忙着花钱为她撑面子,仿佛自己的女儿又生了女儿是犯了什么错。
夫妻二人搬到上海之后,人性自私的一面更加充分地膨胀、暴露出来。尽管苏青的叙述依然很散淡,但那股血腥味还是浓郁地散发开来。战争爆发,社会秩序破坏,所有的事情,通通都离不开一个钱字,而此时丈夫只顾在外花天酒地,怀青不得不靠典当自己的首饰、给杂志社写文章来维持生计。渐渐的,怀青不再关心丈夫是否回家吃饭甚至是否爱上了别的女人,能不能挣钱解决家用是维系他们夫妻关系的最后一丝牵连。在公公病逝之后,已然能靠写作自己养活自己的怀青提出了离婚。
一向对男女之爱冷眼旁观的张爱玲在她的文章中这样评价苏青的婚姻:“其实她丈夫并不坏,不过就是个少爷,如果能够一辈子在家里做少爷少奶奶,他们的关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苏青本性忠厚,她愿意有所依附,只要有千年不散的宴席,叫她像《红楼梦》里的孙媳妇那样辛苦地在旁边照应着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苏青对丈夫的期望并不严苛,在《续结婚十年》中她写道,理想中的夫君应该有男子气概,但不是小白脸。是有架子的,但不官派;有一点落拓不羁,但又负得超经济责任的人。她还希望有几个干净聪明的儿女,合得来的公婆,妯娌,小姑,此外还有谈得来的朋友。她可以自己动手做点心请他们吃,还可以在料理家务之余写写文章。这些都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最基本的要求,但就是这些小小的幸福她的丈夫都无法给她。他不过是个生意人,在连良心都不值钱的乱世,家庭,亲情对于他更没有价值。这样的婚姻让苏青心灰意冷,一忍再忍的她最终用离婚换得了自由。
渐入佳境
苏青主办的《天地》杂志几乎每期都有张爱玲的作品,持续了整整一年。
离婚之后的苏青以卖文为生,并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在她的身边时常围绕着仰慕她的男性。他们和她谈文学人生,把她当做自己的红颜知己,但结果终不免一别。每次男人们离她而去时,她就忍住眼泪说她也是玩弄男人的。但其实她很清楚在那个社会环境中“一个女人要玩弄男人是不可能的”。于是,想到此处苏青不禁又气又难堪,“用力揪自己的头发,恨不能把自己毁了”。在这样纠结的情绪中,苏青在1943年写下了个人体验式的小说《结婚十年》,她要“说我所要说的话,写我所要写的故事,说出了写出了死也甘心。我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痛快地写,一字一句,说出女人的痛苦,有时常恨所有的形容字眼不够应用”。迭就是苏青,她的人、她的文,都如清水一般透彻,无须猜度。
《结婚十年》让苏青名声鹊起,出版社一版再版,苏青也借此机会筹款创办了自己的《天地*月刊。《天地》开市大吉,创刊号说是当月10日出版,其实8号那天即已上市,待10号早晨各报将《天地》出版的广告刊出,更多的报贩直如过江之鲫,涌向杂志经售处。苏青见状,赶紧加印,可是不到两天又告售罄,仿佛全上海的人都来捧场了。
创刊号的热卖让苏青士气大振,开始忙着四处邀稿,不久就收到了两篇梦寐以求的佳作,一篇是当时上海滩最红的作家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另一篇是苏青的同乡好友胡兰成的议论文《“言语不通”之救》。苏青将这两篇文章一前一后编进了《天地》第二期,却不想因此促成了胡兰成与张爱玲的一段乱世恋情。当胡兰成拿到杂志之后看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封锁》。并且他“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更写信去问苏青:“这张爱玲果是何人?”
还没等胡兰成见到张爱玲,他就因为写政论触犯了汪精卫,被汪氏特工秘密逮捕了。当时汪伪政权的高层周佛海夫妇与苏青关系匪浅,周夫人杨淑慧是苏青的过房娘。在苏青的帮忙下,胡兰成顺利出狱。这事原本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当时陪苏青去周府求情的竟然是一向“不见人”的张爱玲。原来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文才也早有耳闻,更从苏青那里听闻胡兰成曾经问过自己,内心对这个从未谋面的人竟有了一丝莫名的情愫。胡兰成与张爱玲终于在来年2月里见了面,春天尚未结束,两人就已经爱得如火如荼了。在张、胡两人的恋情中,苏青绝对称得上是个媒人。
苏青主办的《天地》杂志几乎每期都有张爱玲的作品,其后的中断也并非真正的中断,而是苏青又创办了《天地》的姊妹刊物《小天地》,张爱玲将作品移过去两期,接着又回来。这样的互相支持,直到1945年5月为止。
张爱玲给《天地》的散文,内容常是切身、轻松、隽巧的。与她发在《杂志》上的作品相比,可以看出她对《杂志》如对师长,对《天地》则似姐妹。对前者用的是敬重,对后者求的是亲切。张爱玲不但为《天地》撰稿,还为它配插图,设计封面。苏青写的一篇《救救孩子》,题头即有张爱玲的画,《天地》第11期到14期的封面都是张爱玲设计的,画面有天有地,与杂志名相称,天上有几片云,地上仰卧着的大概是一尊佛的头颈,简洁而浪漫生动。
1944年春,苏青的散文集《浣锦集》出版,张爱玲与胡兰成各受赠一册,并为之各写一篇贺文,那时他俩正在热恋中,或许是兴之所至,相约玩一回同题作文的游戏,这才有了张爱玲的《我看苏青》与胡兰成的《谈谈苏青》。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中写道:“至于私交,如果说她同我不过是业务上的关系,她敷衍我,为了拉稿 子,我敷衍她,为了要稿费,那也许是较近事实的,可是我总觉得,也不能说一点感情也没有。”这是张爱玲的故意委婉的表达,其后张爱玲举出“去年秋天”的一个雨天,她与炎樱陪苏青去时装店看新傲的黑呢大衣,迭大概说明是她俩之间情分不浅的例子吧。
剪不断理还乱
苏青与胡兰成相识在先,张爱玲因苏青与胡兰成而相识相恋——在三人看似水乳交融的关系下,是各人怀揣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王安忆谈到苏青,说她“有些被张爱玲带出来的意思”,似乎苏青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仿佛只有跟张爱玲并称“孤岛时期的文坛双璧”时才显得出分量,这样的说法未免不公。
两位虽然同属海派作家,但文风大相径庭:张爱玲总是在书写着远离自己的“传奇”,不动声色地用审视的目光编织着故事,其基调是苍凉悲戚。而苏青则是真实的。看到她就看到了上海的平民女性,其基调是平实热闹。苏青的文字中没有张爱玲精辟灵动的责气,但却天真感性,直抵人心。张爱玲曾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足可见苏青的文学功底。
然而这两位看起来互相帮衬的才女心中真的毫无芥蒂吗?孤傲如张爱玲竟然在《我看苏青》一文中说出“我想我喜欢她过于她喜欢我”这样矫情的话来,多少让人有些牙酸。同样一篇文章中,张爱玲又说:“苏青与我,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密切的朋友,我们其实很少见面。也不是像有些人可以想象到的,互相敌视着。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作为“女人”这个同行,对苏青这样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张爱玲叉在嫉妒什么呢?问题的根源是一个男人——胡兰成。
苏青在她的《谈女人》里,曾经谈过离了婚的女人对有夫之妇构成的威胁:“横竖没有男人,便不怕别人侵夺我,而只有我去侵夺别人的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苏青与胡兰成认识在先,关系又非常好,对这种个性泼辣、作风大胆的“离婚女人”,张爱玲难免不做种种猜忌。而苏青对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结合也未必单纯的乐见萁成。当最初胡兰成问《封锁》的作者是男是女,苏青近于抢白地回他一句:“是女子。”待进一步打听时,苏青回答他“张爱玲不见人的”,她虽说的是实话,可是其中也多少带了点情绪。到后来胡兰成向苏青要张爱玲住址,苏青也是“迟疑了一回”才写给他。以苏青的率真,若心中敞若明镜、不作他想,何至于此呢?
离过一次婚的苏青直到去世也没有再成家,情何以堪?曾经的她用尽全力去争取爱,换来的是累累伤痕,聪明如斯,何必重蹈覆辙。年少不再,轻狂退去的苏青最终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和孩子,在苏青眼中,这些虽未必能够长久,但至少真实地拥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