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是技工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为例,阐述了技工院校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给出了较为可行的、符合技工院校特点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模式,为技工院校全面、有效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操作经验。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素质;体系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技工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要坚持“德技双馨,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围绕“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技工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成人成才诚信”育人模式,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意识培养为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多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技工院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职业素质培养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技工院校,其任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过去,我们往往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然而,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技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技工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只有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会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才会赢得社会对技工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技工教育走上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2.职业素质培养是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强调技能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取得国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更加强调的是高素质;长三角地区100家企业对外招聘员工的职位要求描述中,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以生涯规划、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职业意识,以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重点的社会能力成为各个企业的普遍要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著名观点,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里的“德”实质上就是指职业素质。因此,职业素质已成为企业衡量用人标准的主要内容。
3.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多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对自己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过去的学习经历中他们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屡屡受到打击和歧视,他们最缺少的是爱护和尊重,因而自卑感较强,既想展示自我又缺乏自信,既想参与又缺乏勇气。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亟需从道德、心理、意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改造提升。
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需求第一、服务诚信”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致力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学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职业素质教育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并在实践中构建了由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组成的,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核心能力建设为内容、以成人成才诚信为宗旨、以职业素质达标证书为标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开发学生职业素质课程。学院成立了学生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研发课题组,研究国内外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总结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实习和毕业学生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与预期的调研分析,探索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以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形成素质教育方案。建设职业素质教学活动中心,以教学系为单位建设教学场所,配备必须的硬件设施,制定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学活动记录,明确管理职责,信息及时传输到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认证。
(2)编写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本教材。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法律基础》、《礼仪训练》、《心理健康》、《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团队协作》、《演讲与口才》、《理财指导》等)。以职业素质训练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优良品质,具备交流表达、信息处理、团队合作、革新创新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职业精神。
(3)建设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创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式平台,收集、制作典型企业文化(企业招聘员工现场实录、企业分工协作生产、科研场景等)教育光盘;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技能大赛选手成功之路专题连续集、企业专家访谈连续集并在学院校报和校园电视台进行系列报道,有针对性地形成系列专题片。 2.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构建
(1)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文化环境。建设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制作学校在世界、国家及省市技能大赛冠军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宣传画、宣传手册;建立获奖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校园灯箱文化走廊。
(2)搭建和完善学生自主活动的社团组织平台。大力发展学生社团,规范社团管理,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发展校、系两级各种学生社团,社团文化活动覆盖或影响50%以上的学生;每个系、每个专业群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
(3)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建立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学院中心教研组、各系文化课教研组建立专兼结合的职业素质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内引外培等措施,打造一支集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于一体的能够胜任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工作的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辅导员队伍。以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度管理、系部各相关职能科室现场管理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为主线,以学生管理干部和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干部和团干部为重要补充,建立稳定的、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活动的辅导员队伍。深化校企合作,聘请深度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参与教学过程、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创业培训、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模拟员工训练等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4)“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测试中心,并根据需求,开发有效解决学生生涯规划、人才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市场择业能力,使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调控素质。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组建由学校和就业职能部门专家具体参与、学生自发加入的社团组织,全面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建设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学生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成为汇集创业政策、资源信息的枢纽,评估学生创业潜力并给予全面创业指导的智囊,开展各类学生创业活动的载体。还要在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中介服务、咨询辅导、学习交流、创业导师、创业典型等众多内容上提供服务。
3.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1)制定职业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职业素质达标证书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学分制度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等;修改完善学生手册。
(2)编制职业素质评价方案。探索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式;研究以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职业素质课程、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工学结合或定岗实习等职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结构;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开发评价工具。确定职业素质评价流程,有序进行职业素质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应用软件。利用学校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电子系统,力争校内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信息准确及时。采集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评价信息,采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信息,力争使评价达到全方位、全覆盖。探索学校、企业、社会三者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评价数据信息化的途径、方式、方法,为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数据库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质的标准越来越高,技工院校应始终坚持高端引领、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成人在先,积极探索“现代技工”的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健全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0,(2).
[3] 贾茹.探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商情,2010,(4).
[4] 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06,(1).
[5] 朱中华.关于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
索,2006,(3).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素质;体系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技工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要坚持“德技双馨,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围绕“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技工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成人成才诚信”育人模式,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意识培养为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多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技工院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职业素质培养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技工院校,其任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过去,我们往往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然而,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技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技工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只有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会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才会赢得社会对技工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技工教育走上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2.职业素质培养是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强调技能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取得国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更加强调的是高素质;长三角地区100家企业对外招聘员工的职位要求描述中,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以生涯规划、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职业意识,以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重点的社会能力成为各个企业的普遍要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著名观点,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里的“德”实质上就是指职业素质。因此,职业素质已成为企业衡量用人标准的主要内容。
3.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多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对自己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过去的学习经历中他们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屡屡受到打击和歧视,他们最缺少的是爱护和尊重,因而自卑感较强,既想展示自我又缺乏自信,既想参与又缺乏勇气。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亟需从道德、心理、意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改造提升。
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需求第一、服务诚信”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致力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学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职业素质教育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并在实践中构建了由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组成的,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核心能力建设为内容、以成人成才诚信为宗旨、以职业素质达标证书为标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开发学生职业素质课程。学院成立了学生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研发课题组,研究国内外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总结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实习和毕业学生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与预期的调研分析,探索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以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形成素质教育方案。建设职业素质教学活动中心,以教学系为单位建设教学场所,配备必须的硬件设施,制定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学活动记录,明确管理职责,信息及时传输到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认证。
(2)编写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本教材。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法律基础》、《礼仪训练》、《心理健康》、《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团队协作》、《演讲与口才》、《理财指导》等)。以职业素质训练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优良品质,具备交流表达、信息处理、团队合作、革新创新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职业精神。
(3)建设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创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式平台,收集、制作典型企业文化(企业招聘员工现场实录、企业分工协作生产、科研场景等)教育光盘;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技能大赛选手成功之路专题连续集、企业专家访谈连续集并在学院校报和校园电视台进行系列报道,有针对性地形成系列专题片。 2.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构建
(1)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文化环境。建设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制作学校在世界、国家及省市技能大赛冠军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宣传画、宣传手册;建立获奖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校园灯箱文化走廊。
(2)搭建和完善学生自主活动的社团组织平台。大力发展学生社团,规范社团管理,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发展校、系两级各种学生社团,社团文化活动覆盖或影响50%以上的学生;每个系、每个专业群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
(3)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建立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学院中心教研组、各系文化课教研组建立专兼结合的职业素质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内引外培等措施,打造一支集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于一体的能够胜任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工作的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辅导员队伍。以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度管理、系部各相关职能科室现场管理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为主线,以学生管理干部和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干部和团干部为重要补充,建立稳定的、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活动的辅导员队伍。深化校企合作,聘请深度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参与教学过程、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创业培训、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模拟员工训练等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4)“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测试中心,并根据需求,开发有效解决学生生涯规划、人才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市场择业能力,使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调控素质。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组建由学校和就业职能部门专家具体参与、学生自发加入的社团组织,全面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建设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学生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成为汇集创业政策、资源信息的枢纽,评估学生创业潜力并给予全面创业指导的智囊,开展各类学生创业活动的载体。还要在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中介服务、咨询辅导、学习交流、创业导师、创业典型等众多内容上提供服务。
3.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1)制定职业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职业素质达标证书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学分制度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等;修改完善学生手册。
(2)编制职业素质评价方案。探索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式;研究以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职业素质课程、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工学结合或定岗实习等职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结构;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开发评价工具。确定职业素质评价流程,有序进行职业素质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应用软件。利用学校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电子系统,力争校内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信息准确及时。采集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评价信息,采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信息,力争使评价达到全方位、全覆盖。探索学校、企业、社会三者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评价数据信息化的途径、方式、方法,为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数据库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质的标准越来越高,技工院校应始终坚持高端引领、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成人在先,积极探索“现代技工”的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健全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0,(2).
[3] 贾茹.探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商情,2010,(4).
[4] 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06,(1).
[5] 朱中华.关于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
索,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