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在建设过程当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构建合理有效的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考核,破解中国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因此,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以河南为主体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内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要努力在实践中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 “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破解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为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观,一直被认为是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尤其是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当中,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全面推进的过程当中,面对资源过度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以及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如何吸收现代持续农业的先进思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道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建立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农业发展模式。它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建立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品质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科学合理、综合有效地利用农村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结合自然资源条件,通过生物多样化,创建和谐的生态系统。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保持和延续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生产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为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可用资源;它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从原来的以向自然索取为基础的、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向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的集约型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发展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和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资源永续利用的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建立什么样的现代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有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潜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准确地衡量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水平及其目标实现的程度。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选择的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各个方面从规模、结构、速度、能力和水平等不同的角度来全面反映。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必须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子系统,并将它们联系起来。3.可比性原则,第一,选用的指标是各区域的共有指标,特有的指标不予采用;第二,选用的指标口径必须一致,以保证区域间的合理对比和历史对比。4.可操作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覆盖面宽,包含内容多,设置指标时应注意可操作性、科学性,即指标含义明确,能从数量上进行准确的计算,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5.简练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不在于追求指标的数量与复杂程度,而在于能正确反映评价对象的实质。通过对指标的精简与提炼,再配合以简单的计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
目前,国内关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多,如:
康涛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探讨》中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分为3个:一是长期满足各国人民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要保障粮食安全;二是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就业和增收,消除农村贫困现象;三是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促进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因此他们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其包括:经济可持续评价指标、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社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等33个具体指标。宗晓杰在《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从环境保护和改善指标、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3个一级指标层,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资源数量、资源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个二级指标层, 29个三级指标层分析评价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黎东升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则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个一级系统, 共四级指标层28个具体指标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由于农业区域性影响和学者知识背景及侧重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指标包罗万象, 但众多的指标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1.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相混淆。在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时,必须界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使指标体系设计更合理、更科学。2.指导思想不够科学。现有的指标体系没有兼顾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评价其发展潜力及其持续性,很难真正对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农业发展能否持续、持续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等作出全面准确评估。3.实用性不强。众多指标体系追求理论的完美,而没有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实际中无法操作;片面追逐全面,企图包涵所有要素,结果导致重点不突出,造成失真。
人类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向环境获取了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又通过生产和消费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而资源和环境质量状况又影响着人们的获取与排放,人类为了向环境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量则采取一系列的对策,这些活动构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系统即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总结以往学者指标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一套评价指标。1.人口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指农业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以适当速度从农业领域转移出去。2.经济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农业经济可凭借自身积累实现内涵发展、持续发展。3.社会可持续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国家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农业,反映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4.资源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资源可持续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持续利用。5.环境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物质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影响和被影响的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持。
三、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构建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谋划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破解制约河南发展瓶颈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河南省坚持“四个重在”、破解“四大难题”的现实要求,也是关系国家食品粮食安全,关系中部崛起和支持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举措。农业可持续发展事关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的大局,因此,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应将农业提升到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科技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统筹农民增收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力争把中原经济区打造成中部地区“三农”特色明显、高效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1.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落实《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花卉园艺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全国优质安全农产品核心产区。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产品出口。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电网、公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加强农村薄弱高中建设,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4.加快农村制度创新,推进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建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
[2]郭庚茂.《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1月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3]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3月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4]桂慕文.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85-115.
[5]康涛、刘冬梅、陈永青,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0,(3).
[6]宗晓杰 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4,(6).
[7]黎东升,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8).
[8]张淑萍.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8,(12).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因此,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以河南为主体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内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要努力在实践中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 “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破解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为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观,一直被认为是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尤其是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当中,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全面推进的过程当中,面对资源过度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以及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如何吸收现代持续农业的先进思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道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建立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农业发展模式。它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建立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品质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科学合理、综合有效地利用农村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结合自然资源条件,通过生物多样化,创建和谐的生态系统。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保持和延续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生产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为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可用资源;它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从原来的以向自然索取为基础的、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向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的集约型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发展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和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资源永续利用的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建立什么样的现代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有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潜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准确地衡量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水平及其目标实现的程度。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选择的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各个方面从规模、结构、速度、能力和水平等不同的角度来全面反映。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必须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子系统,并将它们联系起来。3.可比性原则,第一,选用的指标是各区域的共有指标,特有的指标不予采用;第二,选用的指标口径必须一致,以保证区域间的合理对比和历史对比。4.可操作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覆盖面宽,包含内容多,设置指标时应注意可操作性、科学性,即指标含义明确,能从数量上进行准确的计算,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5.简练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不在于追求指标的数量与复杂程度,而在于能正确反映评价对象的实质。通过对指标的精简与提炼,再配合以简单的计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
目前,国内关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多,如:
康涛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探讨》中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分为3个:一是长期满足各国人民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要保障粮食安全;二是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就业和增收,消除农村贫困现象;三是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促进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因此他们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其包括:经济可持续评价指标、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社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等33个具体指标。宗晓杰在《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从环境保护和改善指标、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3个一级指标层,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资源数量、资源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个二级指标层, 29个三级指标层分析评价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黎东升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则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个一级系统, 共四级指标层28个具体指标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由于农业区域性影响和学者知识背景及侧重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指标包罗万象, 但众多的指标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1.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相混淆。在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时,必须界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使指标体系设计更合理、更科学。2.指导思想不够科学。现有的指标体系没有兼顾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评价其发展潜力及其持续性,很难真正对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农业发展能否持续、持续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等作出全面准确评估。3.实用性不强。众多指标体系追求理论的完美,而没有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实际中无法操作;片面追逐全面,企图包涵所有要素,结果导致重点不突出,造成失真。
人类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向环境获取了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又通过生产和消费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而资源和环境质量状况又影响着人们的获取与排放,人类为了向环境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量则采取一系列的对策,这些活动构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系统即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总结以往学者指标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一套评价指标。1.人口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指农业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以适当速度从农业领域转移出去。2.经济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农业经济可凭借自身积累实现内涵发展、持续发展。3.社会可持续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国家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农业,反映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4.资源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资源可持续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持续利用。5.环境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物质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影响和被影响的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持。
三、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构建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谋划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破解制约河南发展瓶颈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河南省坚持“四个重在”、破解“四大难题”的现实要求,也是关系国家食品粮食安全,关系中部崛起和支持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举措。农业可持续发展事关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的大局,因此,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应将农业提升到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科技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统筹农民增收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力争把中原经济区打造成中部地区“三农”特色明显、高效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1.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落实《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花卉园艺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全国优质安全农产品核心产区。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产品出口。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电网、公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加强农村薄弱高中建设,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4.加快农村制度创新,推进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建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
[2]郭庚茂.《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1月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3]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3月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4]桂慕文.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85-115.
[5]康涛、刘冬梅、陈永青,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0,(3).
[6]宗晓杰 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4,(6).
[7]黎东升,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8).
[8]张淑萍.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