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与骄徒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eptu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三岁便开始练毛笔字,每天练习,从未间断,可谓“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五岁时,因毛笔字已有模有样了,我被人称可察欧阳踪,但学兰亭面,常被长辈呵护与玩伴们所羡慕。爸爸说我可以向书法大家省政协的谢凯爷爷拜师了。我便自信地拿了两幅自认为不错的书法作品去找谢爷爷。用行家的话说,就是拜师。
  谢爷爷看了看我的作品,咧嘴一笑,摸摸我的头,自言自语说道:常与师徒同苦乐。算是收下了我这徒弟。
  拜师半年后,字不但没怎么长进,人却变得越发骄傲了。每当我回想这些往事时,眼里总是常含感恩的热泪。谢爷爷是我省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轻易不收徒弟。亲朋戚友见我是他的徒弟,不是用言辞夸奖我,就是向我竖大拇指,更有甚者,竟把我当成了谢爷爷的替身,经常请我去“露一手”。逢上佳节或婚嫁丧葬活动,请不到谢爷爷的人就直接请我为他们书写对联、挽联。亲朋对我的追捧好似我早已得到了谢爷爷的真传。老师知道我是谢爷爷的徒弟,把班上和学校各类涉及写字的活计全交给了我。那年为了迎接高考,我市一中校长专程请我挥毫一副对联悬挂在学校大门两侧。我被夸得“轻飘飘”的,觉得自己就是当今少年王羲之,开始马虎对待谢爷爷的指教和作业。谢爷爷说过我几次,我嘴上应着,手上没有做到激情笔笔具点画,而心里也不十分在意。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拜师已经一年。市青少年宫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少年书法大赛。我以前也参加过四年级、五年级组的比赛,获得过一、二等奖的佳绩。这次学校更是很高兴地派我参加六年级组的比赛。自认为“行时哈冻挥汗,泼出满纸云烟”的努力,正在学校盼着我捧回金杯时,不料,一个星期后,我只获得三等奖的消息传遍了校园。
  谢爷爷得知比赛结果后,一改往日的和颜悦色,十分严肃地对我说:“你是个好苗子,但是如果你继续这样浮躁、散漫和放任,你的字还会越写越差!你从前的努力将会全部白费!”随后,谢爷爷又仔细询问我参加过的一些书写活动。听了我的详细汇报后,他叹了叹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要做我徒弟,你就得把外面的书写活动全部戒掉,认认真真地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他从流露彰美不奢讲到气度蓄发内涵,从李白铁棒磨成针讲到孟子奕秋典故。并说如果你不能专心致志,终将难登书法奥堂。听到这番话,我心里十分震撼。
  真的,骄兵必败的故事在我身上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常言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记得我十一岁那年,爱好围棋的爸爸教了我一些下棋的基本技能。每天晚饭后,父子俩就下一两盘。开始我总是输给爸爸,爸爸就耐心给我指出错误。随着棋艺的提高,我赢爸爸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对围棋也更加着迷。一个月后,为了夸耀棋艺,我放学后把初学围棋的小伙伴领到家里来对弈,他们经常被我打得“落花流水”。我的名声在同学朋友中被传得沸沸扬扬,俨然我就是未来的聂卫平。随着找我下棋和讨教的伙伴陆续增多,我的虚荣心急剧膨胀,真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围棋天才横空出世,独孤求败!
  我一直未受过围棋专业训练。同学们见我棋技如此高超,就建议我到市围棋大师黄老师开办的精英班去学习。黄老师是个认才不认亲的人,只要你通过了他的考核,他就会高高兴兴地收下你。
  见到黄老师后,我向他炫耀了我围棋生涯的“辉煌战绩”并表明了想进精英班学习的诚意。黄老师说:“欢迎,我先随便从精英班叫一个学员与你下一盘,他让你十粒子,如果你赢了他,就可以进。”我信心满怀,十粒子,几乎能决定胜负了!
  刚上阵,我就做了两个虎口,耗了六子,接着在俗称“金角、银边、草肚皮”的金角上做了一小片“活口”,随后,我的对手就开始下……中途,我手痒,一看到对方出单儿就想“围吃”;子是吃了十来个,可自己还没成型的草肚皮“圈地”竟被他的“敢死”单子攻破了!我本来“占领”了一百多空,这下好,刷的一下变成了八十多个!眼看对方的“长蛇阵”把我所有的“圈地”弄得天翻地覆,却无能为力!我急得抓耳挠腮,七十空,六十空,五十空……最后竟被他逼得只剩二十空,输了,输了,我在心里呼喊道……感觉当时在场的观棋者都在嘲笑我……我几乎绝望了!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落,我完全乱了方寸。本以为在对方让十粒子的情况下我可以轻松取胜,没想到我却越输越多,最后惨败。我不禁问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归根到底是我棋艺不精。
  老师鼓励我继续下,我就又振作起来,结果一直在输,一盘、两盘,三盘……我算了算,我一共输了27盘!
  正当我耷拉着脑袋准备走出棋室,老师喊住我,问我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输。我说我没弄清围棋的基本规则。老师说我是好苗子,但是基础没打好,加上又特别骄傲,自然满盘皆输。在我再三肯求下,好心的老师还是收下了我这个骄徒,将我编入基础班。
  其实,学习不是吹气球,且路漫漫其修远。我们学习者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戒骄戒躁、持之以恒,才会学有所成。“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九十九的汗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追梦应长久,终老少年情。”这些话爸爸曾多次跟我讲过,我的班主任老师也曾在班会上讲过乔布斯的故事和他的名言:“求知若渴,索识似愚。”可我就是没有记在心上。
  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书法比赛的败绩又给我人生上了生动的一课。现在,当我每次把谢爷爷的作业练上二十遍,本著任意千般色,坚持苦练一本经。再请爸爸从中选出最好的作品送过去时,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其他文献
济智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初次认识,他给我留下了这个印象。  在省书协的一次培训班上,济智只知道低头写字,不善言谈,甚至有些木讷。我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有时候在班里抖个包袱,别人都已经哈哈大笑了,可他只是抬头看看笑不能已的我们,嘿嘿表示了一下,也算是给了一个礼貌有加的回应。  难到是理解力欠佳?  济智写字,如同其人。一笔一划,一丝不苟,没有半点应付。虽看不到过人的才气,但处处显现出扎实的功夫。从
期刊
李玲近些年的艺术探索,很有新意,把心中的梦境和细腻的情感用适可而止的艺术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静寂、温柔、浪漫、恬静,显示了她艺术实践的价值。这些近作,融合了现代人的视觉经验和生存经验,经得住仔细品味。  读李玲的画作,似酷暑中的一杯冷饮,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正如她画中的桃花源。一束温暖的光线洒在精灵们的脸庞或身上,周围反射出幽冥的微光,如此美丽、温暖安详。混和着古典主义的典雅与浪漫主义的幻想,
期刊
对于杨文彪来说,四十年的人生,前十九年是走过来的,后二十一年是爬过来的。前十九年的生活泯然于众,后二十一年却磨练成了书法界的新星。  在十九岁之前,楊文彪一直是令父母寄予厚望的学霸。然而在他大学毕业的前夕,因一次意外事故,从十余米高的悬崖上坠下,胸十一椎骨折,脊髓断裂,生命断裂成两半,腰部以上在轮椅上和床上活着,腰部以下在手术中死去,他在医院挣扎了两年,全家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局。2000年,父母泪流
期刊
两个多月前,在小洲村麦客老弟诚邀的晚餐席上,我有幸认识了也同在小洲村客居发展,为人朴实真诚、谦和低调的青年书法家兼篆刻家彭本科。我欣赏了他的一批文化底气很足、艺术素养很好的书法和篆刻作品。  “无巧不成书”,本科不但与我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校友,而且他还是个湖南娄底伢子,而我自1968年从广州毕业后就分配到长沙工作,一晃就是40个年头,对湖南人的性格、气质、思想等特点非常熟悉。本科身上就有非常鲜明的湖
期刊
早些年,娄底书法活动做得风生水起,学术氛围十分浓郁,是湖南乃至全国书法界少有的书法人才汇聚地之一。娄底市书协、婁底书法研究会经常邀请省内外书法名家前去讲学,点评作品。许多国内书法大家、学者都曾到娄底讲学,我也多次受邀参加过娄底的书法活动,因而,我不仅对娄底书法界有一定的了解,也结识了许多娄底书法界的好朋友,曾峰就是其中之一。  我原以为曾峰是一位专事书法的艺术家,直到认识他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他
期刊
海边拾石二首  五彩缤纷眼欲迷, 欢腾跳跃返孩提。  此身恍若成精卫, 填海不嫌躯体微。  斑斓疑是女娲遗, 万劫千磨水下奇。  不补昊天甘委地, 归来携袖夕阳西。  《海边拾石二首》隶书中堂,见于《沈鹏书画续谈》下册,此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鹏先生作为卓越的艺术家,他首先是思想家、学者、诗人。他的创作,激情与理性、诗意与技法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两首诗,平中见奇,浅中见深,飞腾着丰富的想象与聯
期刊
画家杨强立  杨强立,1965年出生,长沙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馆员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作品被北京荣宝斋、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机构收藏,连续六次入选全国美展。出版有《杨强立画集》《杨强立山水画集》等。  湖南山水自古以雄秀奇谲、缥缈神秘而见称于世。杨强立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其对湖湘山水之幽秀奇古、湖湘文化之坚毅本朴,有着深入之感受与长期之浸渍。而其内在所
期刊
2014年,杨克炎先生赠我其所藏游寿先生论书手札《书法新认识》复件,我捧读再三,不禁潸然。  此信围绕《吊比干文》的书者和书风而展开论述,由此信中,游寿先生之治学崇尚与书学思想亦初见端倪。  游寿先生在此信中言:  拓跋魏迁洛之举,是中国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民族史上一次大联合。我们读北史,当时虽统一了北方,实是非常混乱。所以孝文(拓跋宏,即元宏)决(定)移都历代文化中心的洛阳。由于移风易俗不是轻而
期刊
长沙盛砚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天心区,距地铁一号线桂花坪站西出口不到300米。馆长吴胜利先生酷爱书法,在服装界和餐饮界打拼多年,耗尽毕生积蓄藏砚三千余方,常年展出近千方,藏品跨度从先秦到民国,除了四大名砚还有各种地方砚。  吴胜利先生的藏品中有一方不起眼的民国歙砚,圆形,直径约20厘米,可是读了砚盖上的铭文,却令人颇有些惊喜,铭文曰:  吾见叔衡兄奋笔疾书,以碗当砚,旋回寓翻得此砚,留先生凑用。  庚午
期刊
《停琴听阮图》,明四家中仇英的代表作之一,为广州艺術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所藏。作品描绘了两位雅士身着白衣,相对盘坐,抚琴奏乐。音乐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激发了笔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这件作品进行分析,以帮助人们从画中听琴,从琴中赏画。  一、《停琴听阮图》的流传  《停琴听阮图》轴,纸本设色,纵112.5厘米,横43厘米。画面上有款识“仇英实父制”,有印章十洲(朱文葫芦印)、仇英之印(白文方印)、田溪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