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蒙古舞的传统风格是蒙古人民在草原生活上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在舞蹈方面主要表现为豪放、端庄、热情的舞风与其音乐节奏是相呼应的。而蒙古舞的传统风格是产生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中,同时这一风格也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即在鄂尔多斯舞,科尔沁等舞蹈中体现出的腹、肩、眼睛等独特的风格变化;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马与他们有深厚的感情这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居住环境对蒙舞的影响;随着民族间的不断扩大和迁徙,战争必然会给各个部族带来影响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舞蹈风格;另外,戏曲、文学也是影响蒙舞传统风格形成的因素。
关键词:蒙古舞;传统风格;宗教信仰;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287
1蒙古舞蹈的传统风格
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是在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端庄,豪放的风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蒙古舞蹈的特点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是肩,腕和臂。各种外部形态的肩(柔肩,耸肩,抖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由这些特征形成了蒙古舞蹈的传统风格。自古以来,蒙古民族居住在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的温带草原气候及游牧生活,从身体条件上造就了蒙古舞不同于居住在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地区的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即腿部及上肢肌肉收缩灵活、节奏欢快、铿锵有力,舞步的重心、明暗等表现得非常清晰。
2.蒙古舞蹈传统风格的形成
2.1传统习俗
游牧民族的生活是一刻也离不开马,马与游牧民族有着深厚感情。马是交通工具、运输工具、马肉可食、马乳可饮又可酿酒,马皮的用处也很多,牧居心目中马是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马通人性,解人意,而且会关心主人;战斗中马可以帮助骑手摆脱困境,崎岖山路,茫茫草原马能识途,马可以加快速度赢得时间,无异于扩大人手和脚的作用,至今马仍是打猎、放牧、军事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仍是游戏民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象。蒙古舞的马步,便是通过对马的观察而形成的,而马步自又可演化为若干变种,不论缓急,其节奏均与骏马奔驰的节奏一致。所以,才有节奏欢快之说,对腿部的重视,并不是说忽视上肢、手臂的重要性。作品《牧马舞》表现了草原牧民骑马饮马,驯马的劳动生活,热情地讴歌了蒙古人民纯朴、憨厚的性格和勇敢的精神,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仅从文字上记载看,蒙元时代,蒙古族舞蹈对手臂舞动的要求已非常规范,赵珙《蒙鞑备录》“燕舞聚乐”条载:“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洁,……拍手为节甚轻,其舞甚异”。而13世纪,威廉·鲁布鲁乞在《东游记》中也提到,蒙古人在欢迎客人到来的晚宴上,拍手、踏脚、载歌载舞,以示盛情,这些都提到了手臂的舞台。所以,蒙古舞中展翅翱翔之舞姿、动感、韵律总给人以自然和谐的感觉。蒙古舞中的硬手、弹拨手的特征最初也来自于此。当然,上肢、手臂的规范和下面将要谈到的宗教因素亦紧密相关。
2.2宗教信仰对蒙古舞蹈的影响
宗教对民间舞之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元代前后,反映宗教的舞蹈,主要包含在萨满教的各种仪式中,萨满属满一通古斯语音译,史书泛称“胡巫”,蒙古语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沃德根”,萨满教在古代蒙古社会,享有板大的权力和崇高的威望,上自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无不“酷信巫觋卜筮之木,凡事必谨叩之,殆无上虚日。”古人说:“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礼乐人者也,胡巫——萨满也盖莫如此。”元代前后的蒙古社会,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使“巫术和宗教得到了发展并系统化了,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的形式被作为一种巫术的工具用之于视觉或听觉的动物形象,人的形象以及自然现象再现。”蒙古宗教舞蹈主要有两类,其一为由萨满教巫术仪式形成的萨满舞蹈,其二为喇嘛教之“天魔舞”及“查玛”艺术。“天魔舞”在元代就已存在,《元史》卷40《顺帝本纪》曰:“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接舞,名为十六天魔”。
3.蒙古舞蹈传统风格中体现的传统审美意识
和东部蒙古族的舞蹈相比,居住在新疆地区卫拉特蒙古族的舞蹈则富有另一种情调,舞步敏捷、洒脱轻盈,下蹲、拖擦步、交叉步的频繁运用是其特点,肩部摆动的幅度不如鄂尔多斯舞、科尔沁舞那么大,腹部、肩、眼睛的表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当然与当地的环境,特别是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的文化有所相关,但无论如何变化,一看就知道是蒙古舞,这是因为居住地区虽有所分散,但因是同一民族,有其同的传统,因而其舞蹈风格也有共同的特征。在这一方面,流传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和我国卫拉特地区的舞蹈《沙吾尔登》的存在能够充分说明这一问题。“马舞”集中表现了蒙古男子的气魄,充分体现了这个马背民族的气概,舞台上“骑”的是心中的那匹“马”,只有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現力,才能在艺术的真实中表现出生活的美。
4. 结论
综上所述,蒙古舞的基本造型、传统风格是从蒙古族传统的精神气质、文化氛围中凝缩而成的,凝聚着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全球化背景下,保存发扬蒙古舞以及其他民族民间舞的传统风格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实践、教学、演出、评奖、资金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要求我们从舞蹈教育、生活体验、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借鉴现代艺术理论、舞蹈教育理论、民俗学理论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地保护和发展蒙古舞传统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包美荣.《试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蒙古舞蹈的传统风格》,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出版社,2004,67-89
2刘魁立.《民间舞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99-208
3日本神泽有三.《世界的节日与舞蹈》,东京:东京大阪出版社,2002,30-56
4日本神泽有三.《蒙古假面舞蹈“查玛”》,《圣教新闻》,平河:平河出版社,2000,66-89
新泰市青云中学 山东 泰安 271200
关键词:蒙古舞;传统风格;宗教信仰;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287
1蒙古舞蹈的传统风格
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是在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端庄,豪放的风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蒙古舞蹈的特点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是肩,腕和臂。各种外部形态的肩(柔肩,耸肩,抖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由这些特征形成了蒙古舞蹈的传统风格。自古以来,蒙古民族居住在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的温带草原气候及游牧生活,从身体条件上造就了蒙古舞不同于居住在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地区的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即腿部及上肢肌肉收缩灵活、节奏欢快、铿锵有力,舞步的重心、明暗等表现得非常清晰。
2.蒙古舞蹈传统风格的形成
2.1传统习俗
游牧民族的生活是一刻也离不开马,马与游牧民族有着深厚感情。马是交通工具、运输工具、马肉可食、马乳可饮又可酿酒,马皮的用处也很多,牧居心目中马是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马通人性,解人意,而且会关心主人;战斗中马可以帮助骑手摆脱困境,崎岖山路,茫茫草原马能识途,马可以加快速度赢得时间,无异于扩大人手和脚的作用,至今马仍是打猎、放牧、军事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仍是游戏民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象。蒙古舞的马步,便是通过对马的观察而形成的,而马步自又可演化为若干变种,不论缓急,其节奏均与骏马奔驰的节奏一致。所以,才有节奏欢快之说,对腿部的重视,并不是说忽视上肢、手臂的重要性。作品《牧马舞》表现了草原牧民骑马饮马,驯马的劳动生活,热情地讴歌了蒙古人民纯朴、憨厚的性格和勇敢的精神,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仅从文字上记载看,蒙元时代,蒙古族舞蹈对手臂舞动的要求已非常规范,赵珙《蒙鞑备录》“燕舞聚乐”条载:“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洁,……拍手为节甚轻,其舞甚异”。而13世纪,威廉·鲁布鲁乞在《东游记》中也提到,蒙古人在欢迎客人到来的晚宴上,拍手、踏脚、载歌载舞,以示盛情,这些都提到了手臂的舞台。所以,蒙古舞中展翅翱翔之舞姿、动感、韵律总给人以自然和谐的感觉。蒙古舞中的硬手、弹拨手的特征最初也来自于此。当然,上肢、手臂的规范和下面将要谈到的宗教因素亦紧密相关。
2.2宗教信仰对蒙古舞蹈的影响
宗教对民间舞之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元代前后,反映宗教的舞蹈,主要包含在萨满教的各种仪式中,萨满属满一通古斯语音译,史书泛称“胡巫”,蒙古语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沃德根”,萨满教在古代蒙古社会,享有板大的权力和崇高的威望,上自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无不“酷信巫觋卜筮之木,凡事必谨叩之,殆无上虚日。”古人说:“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礼乐人者也,胡巫——萨满也盖莫如此。”元代前后的蒙古社会,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使“巫术和宗教得到了发展并系统化了,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的形式被作为一种巫术的工具用之于视觉或听觉的动物形象,人的形象以及自然现象再现。”蒙古宗教舞蹈主要有两类,其一为由萨满教巫术仪式形成的萨满舞蹈,其二为喇嘛教之“天魔舞”及“查玛”艺术。“天魔舞”在元代就已存在,《元史》卷40《顺帝本纪》曰:“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接舞,名为十六天魔”。
3.蒙古舞蹈传统风格中体现的传统审美意识
和东部蒙古族的舞蹈相比,居住在新疆地区卫拉特蒙古族的舞蹈则富有另一种情调,舞步敏捷、洒脱轻盈,下蹲、拖擦步、交叉步的频繁运用是其特点,肩部摆动的幅度不如鄂尔多斯舞、科尔沁舞那么大,腹部、肩、眼睛的表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当然与当地的环境,特别是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的文化有所相关,但无论如何变化,一看就知道是蒙古舞,这是因为居住地区虽有所分散,但因是同一民族,有其同的传统,因而其舞蹈风格也有共同的特征。在这一方面,流传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和我国卫拉特地区的舞蹈《沙吾尔登》的存在能够充分说明这一问题。“马舞”集中表现了蒙古男子的气魄,充分体现了这个马背民族的气概,舞台上“骑”的是心中的那匹“马”,只有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現力,才能在艺术的真实中表现出生活的美。
4. 结论
综上所述,蒙古舞的基本造型、传统风格是从蒙古族传统的精神气质、文化氛围中凝缩而成的,凝聚着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全球化背景下,保存发扬蒙古舞以及其他民族民间舞的传统风格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实践、教学、演出、评奖、资金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要求我们从舞蹈教育、生活体验、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借鉴现代艺术理论、舞蹈教育理论、民俗学理论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地保护和发展蒙古舞传统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包美荣.《试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蒙古舞蹈的传统风格》,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出版社,2004,67-89
2刘魁立.《民间舞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99-208
3日本神泽有三.《世界的节日与舞蹈》,东京:东京大阪出版社,2002,30-56
4日本神泽有三.《蒙古假面舞蹈“查玛”》,《圣教新闻》,平河:平河出版社,2000,66-89
新泰市青云中学 山东 泰安 2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