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科普发展的历史演变为线索,分阶段介绍了科普传播的演变历程。探讨科普传播在当今移动传媒迅猛发展的时代,带给科学普及传播的变化。移动互联媒体这种多元化、交互式的全方位立体传播,把科学普及传播工作做到与时代同步,影响力更深广,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合理并高效的利用好媒体资源,对我们未来的科普工作必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科普;传播;演变;移动媒体
一、基本理论概念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科普传播就是指科技知识与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跨越时空的传递、交流与交换,在不同群体组织间、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二、科普传播的四个阶段
(一)科普传播的初级阶段
该阶段是以报纸书刊为代表进行科普传播的萌芽阶段,在该阶段进行科学普及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科普书籍、科普宣传栏等进行的传播。科普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我国古代大家的科普著作,还是欧洲、美洲等先进的科普文化读物,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知识传播的痕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科普出版社共出版科普图书2000多种,累计发行2亿多册。但我国现在的科普读物普遍来讲发行量不高,和发行量在千万份左右美国杂志《国家地理》、《发现》等有着天壤之别。
(二)科普传播的发展阶段
该阶段是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视听媒体传播阶段。广播、电视等现代化媒介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传播的形象性、生动性、广泛性和直观性,远非纸质媒介所能比拟。
电视媒体是目前我国公民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①公布实施,其中第十六条规定,“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是转播科普节目”,从此电视传媒上的科普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被合法化、法制化。电视科普节目更具有科学性,用画面和声音传递着各种科学技术信息,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规律。科普节目通过电视荧幕向大众传播,更加生动、通俗的使人们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科普发展的成熟阶段
该阶段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科普传播阶段。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查询便捷、传播速度快,具有全球性、实时性、交互性等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在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科普已成为科普工作、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
据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②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较2012年底增加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互联网使用人数的快速增长使得通过网络进行科学普及更加势在必行。在实现娱乐、交流的同时,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已成为人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发展网络科普对科学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利用互联网做科技传播己成为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因此科普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2014年8月18日当天在百度搜索“科普网站”得出的相关网页为23,700,000篇,在谷歌的搜索结论为21,100,000篇,排前的大多是门户网站。据最新的科普基础设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建成科普网站601个,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
近年来,在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中,如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③中,网络科普被作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应加强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在一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中,如《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④,网络科普建设也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国务院颁发的《科学素质纲要》里面也有网络科普的内容等等。
(四)科普发展的新媒体阶段
该阶段是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媒体传播科普的新阶段。《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⑤中提到:“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空间有限,手机上网依然是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流量手机应用的发展较快。
第二、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从具体数字分析,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
第三、第四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4G)牌照的发布给移动传媒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通信灵活、网络频谱宽、通信速度快等等的特点。
网民上网设备
图1 网民上网设备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图2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三、移动互联环境下科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移动媒体的影响不仅是停留在影响范围的层面,事实上,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在社会中承担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媒体,虽然在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理论不成熟,而实践却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利用移动媒体开展科普活动更是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移动电视的科普发展尚有提升空间。
第二、手机媒体的科普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
四、移动互联环境下科普发展的对策建议
移动互联时代的科普传播模式,必将是多元化、交互式的全方位立体传播,当前国内科普传播模式仍以图书出版、影视、和网络平台为主,内容严谨,理论性强,但交互性和趣味性相对薄弱,形式也比较单一,如何更有效利用新时代的各种媒介平台,采用大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的形式,把科学普及传播工作做到与时代同步,影响力更深广,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加强政府关于移动互联科普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政府部门有责任制造良好的移动传媒科学传播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措施,使这一新兴媒体得到蓬勃发展。
第二、培养移动互联科学传播方面的人才。科普人才工程是中国科协确立的未来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而针对新媒体领域从事科学传播人才不足等问题,我们应该尽快充实新媒体科学传播领域的人才队伍,为生产更多优秀的科学传播产品奠定基础。
第三、加大力度开发科普普及的综合功能。更多的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把一向严肃的科学内容轻松化,娱乐化、大众化。
五、总结及目标
从全球视野和国家发展战略来看,移动互联媒体是当前和未来最值得重视的课题。虽然其在理论研究、技术规范、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等方面还不成熟,但它与生俱来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必定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科学技术普及应如何利用这一发展趋势和有利条件,开发更加吸引公众的科技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激发公众关心科学、热爱科学,甚至从事科学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6月29日公布
[2] 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
[3] 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01月26日,国科发政字〔2007〕32号
[4] 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国发[2006]7号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关键词:科普;传播;演变;移动媒体
一、基本理论概念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科普传播就是指科技知识与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跨越时空的传递、交流与交换,在不同群体组织间、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二、科普传播的四个阶段
(一)科普传播的初级阶段
该阶段是以报纸书刊为代表进行科普传播的萌芽阶段,在该阶段进行科学普及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科普书籍、科普宣传栏等进行的传播。科普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我国古代大家的科普著作,还是欧洲、美洲等先进的科普文化读物,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知识传播的痕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科普出版社共出版科普图书2000多种,累计发行2亿多册。但我国现在的科普读物普遍来讲发行量不高,和发行量在千万份左右美国杂志《国家地理》、《发现》等有着天壤之别。
(二)科普传播的发展阶段
该阶段是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视听媒体传播阶段。广播、电视等现代化媒介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传播的形象性、生动性、广泛性和直观性,远非纸质媒介所能比拟。
电视媒体是目前我国公民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①公布实施,其中第十六条规定,“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是转播科普节目”,从此电视传媒上的科普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被合法化、法制化。电视科普节目更具有科学性,用画面和声音传递着各种科学技术信息,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规律。科普节目通过电视荧幕向大众传播,更加生动、通俗的使人们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科普发展的成熟阶段
该阶段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科普传播阶段。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查询便捷、传播速度快,具有全球性、实时性、交互性等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在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科普已成为科普工作、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
据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②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较2012年底增加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互联网使用人数的快速增长使得通过网络进行科学普及更加势在必行。在实现娱乐、交流的同时,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已成为人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发展网络科普对科学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利用互联网做科技传播己成为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因此科普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2014年8月18日当天在百度搜索“科普网站”得出的相关网页为23,700,000篇,在谷歌的搜索结论为21,100,000篇,排前的大多是门户网站。据最新的科普基础设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建成科普网站601个,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
近年来,在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中,如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③中,网络科普被作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应加强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在一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中,如《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④,网络科普建设也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国务院颁发的《科学素质纲要》里面也有网络科普的内容等等。
(四)科普发展的新媒体阶段
该阶段是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媒体传播科普的新阶段。《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⑤中提到:“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空间有限,手机上网依然是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流量手机应用的发展较快。
第二、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从具体数字分析,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
第三、第四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4G)牌照的发布给移动传媒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通信灵活、网络频谱宽、通信速度快等等的特点。
网民上网设备
图1 网民上网设备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图2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三、移动互联环境下科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移动媒体的影响不仅是停留在影响范围的层面,事实上,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在社会中承担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媒体,虽然在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理论不成熟,而实践却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利用移动媒体开展科普活动更是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移动电视的科普发展尚有提升空间。
第二、手机媒体的科普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
四、移动互联环境下科普发展的对策建议
移动互联时代的科普传播模式,必将是多元化、交互式的全方位立体传播,当前国内科普传播模式仍以图书出版、影视、和网络平台为主,内容严谨,理论性强,但交互性和趣味性相对薄弱,形式也比较单一,如何更有效利用新时代的各种媒介平台,采用大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的形式,把科学普及传播工作做到与时代同步,影响力更深广,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加强政府关于移动互联科普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政府部门有责任制造良好的移动传媒科学传播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措施,使这一新兴媒体得到蓬勃发展。
第二、培养移动互联科学传播方面的人才。科普人才工程是中国科协确立的未来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而针对新媒体领域从事科学传播人才不足等问题,我们应该尽快充实新媒体科学传播领域的人才队伍,为生产更多优秀的科学传播产品奠定基础。
第三、加大力度开发科普普及的综合功能。更多的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把一向严肃的科学内容轻松化,娱乐化、大众化。
五、总结及目标
从全球视野和国家发展战略来看,移动互联媒体是当前和未来最值得重视的课题。虽然其在理论研究、技术规范、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等方面还不成熟,但它与生俱来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必定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科学技术普及应如何利用这一发展趋势和有利条件,开发更加吸引公众的科技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激发公众关心科学、热爱科学,甚至从事科学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6月29日公布
[2] 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
[3] 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01月26日,国科发政字〔2007〕32号
[4] 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国发[2006]7号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