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60年代兴起的遥感技术在人们心中一直属于高科技领域,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门技术慢慢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更出现在了中学地理课堂上。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现代遥感技术的初步分析,探讨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丰富地理教学资源。
【关键词】遥感技术 中学地理教学 课程资源
一、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导论》是作为一名地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大学学习的基础课程。在高中的课程学习中,我们就已经知道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而且不同物体对电磁波发射、反射和吸收的特性不同。而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就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儀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和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1]
遥感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技术。人类从古代就向往着“顺风耳”、“千里眼”,随着这一技术的产生,它就像人类的另一双眼睛,能够从另一个高度感知地球。但是在以前这是一门处于高科技领域的技术,普通人很难接触到,当然也很难运用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这一门以前“高高在上”的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各种遥感软件平台大众化,普通群众也能够很容易地在某些网站下载遥感影像。
另一方面,遥感技术会被广泛应用,也正是因为它的功能十分强大。现代遥感技术视域广阔,检测范围大,可覆盖整个地球。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在自然灾害监测、环境监测、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都能够发挥其作用。例如在08年汶川地震震后、10年玉树地震震后以及13年庐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强烈地震往往会造成一些地区交通和通信中断,严重影响外界对受灾情况的判断和相应决策。如何尽快获取受灾信息,成为指导救灾工作的关键。而高分辨率遥感观测技术,正是精确获取灾区数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遥感地球所将地震后获取的遥感数据,共享给参与救灾的国家有关部门和灾区政府,并将卫星数据上传到网站上供社会免费使用,为精确判断灾情和救灾指导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二、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已不再高深莫测,它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所用。作为一名地理师范生,我们将来更多地会参与到中学地理教学当中,虽然偶尔会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运用到了一些遥感影像,但总的来说这种趋势还并不明显。那到底遥感技术能不能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呢?我认为是能的。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中,就有讲述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教材当中只用到了一张黄河三角洲的卫星影像图,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感知到黄河三角洲的发育速度十分迅速,我们可以采用多张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图来进行对比教学。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从那时至今卫星影像的数量有很多,教师也很容易获取。
除了在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教学中运用到遥感技术,必修二人文地理也同样可以大量的运用到遥感技术。例如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化、农业地域与工业地域类型、交通运输的布局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都可以通过加入遥感影像丰富课堂素材,提升教学质量。以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城市化》为例,教材上使用了大量的图片,但都是一些地图或者图表,学生们只能抽象的去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却难以有一个具体的印象。然而遥感影像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上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个城市城市化进程地快慢与程度。学生也能够从影像上清晰地找出一个区域的房屋、河流、植被等等,从而通过自主学习得出《城市化》这一节内容的知识点,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
当然,遥感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当中,也应该运用到其中。一方面是遥感技术可以丰富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地理重在观察,学生们习惯了看各种地图、图表,而遥感影像看得却并不多。事实上遥感图像可以真实、客观的观察到广阔的地域空间和地物,实时性强。且信息丰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图片信息过时、图片范围太小的缺点,进一步充实课堂。另一方面遥感技术也能够培养学生从影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遥感影像上有许许多多的信息,它们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直接信息能够提升学生的读图看图能力,而间接信息能够增强学生间接获取信息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明白“眼见不一定为实”,很多知识是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我们需要去思考、去挖掘,探索求真的精神是科学创新与进步的原动力。并且要间接获取隐藏的信息需要用到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虽然,现如今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多数是使用了一些遥感影像,但是我相信遥感技术作为地理教学的一项课程资源,还有很多潜在的价值等待我们去挖掘。在未来的中学课堂上,必定还会有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机会运用到遥感技术!
参考文献
[1]梅安新.遥感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遥感技术 中学地理教学 课程资源
一、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导论》是作为一名地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大学学习的基础课程。在高中的课程学习中,我们就已经知道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而且不同物体对电磁波发射、反射和吸收的特性不同。而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就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儀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和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1]
遥感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技术。人类从古代就向往着“顺风耳”、“千里眼”,随着这一技术的产生,它就像人类的另一双眼睛,能够从另一个高度感知地球。但是在以前这是一门处于高科技领域的技术,普通人很难接触到,当然也很难运用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这一门以前“高高在上”的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各种遥感软件平台大众化,普通群众也能够很容易地在某些网站下载遥感影像。
另一方面,遥感技术会被广泛应用,也正是因为它的功能十分强大。现代遥感技术视域广阔,检测范围大,可覆盖整个地球。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在自然灾害监测、环境监测、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都能够发挥其作用。例如在08年汶川地震震后、10年玉树地震震后以及13年庐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强烈地震往往会造成一些地区交通和通信中断,严重影响外界对受灾情况的判断和相应决策。如何尽快获取受灾信息,成为指导救灾工作的关键。而高分辨率遥感观测技术,正是精确获取灾区数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遥感地球所将地震后获取的遥感数据,共享给参与救灾的国家有关部门和灾区政府,并将卫星数据上传到网站上供社会免费使用,为精确判断灾情和救灾指导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二、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已不再高深莫测,它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所用。作为一名地理师范生,我们将来更多地会参与到中学地理教学当中,虽然偶尔会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运用到了一些遥感影像,但总的来说这种趋势还并不明显。那到底遥感技术能不能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呢?我认为是能的。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中,就有讲述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教材当中只用到了一张黄河三角洲的卫星影像图,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感知到黄河三角洲的发育速度十分迅速,我们可以采用多张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图来进行对比教学。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从那时至今卫星影像的数量有很多,教师也很容易获取。
除了在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教学中运用到遥感技术,必修二人文地理也同样可以大量的运用到遥感技术。例如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化、农业地域与工业地域类型、交通运输的布局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都可以通过加入遥感影像丰富课堂素材,提升教学质量。以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城市化》为例,教材上使用了大量的图片,但都是一些地图或者图表,学生们只能抽象的去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却难以有一个具体的印象。然而遥感影像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上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个城市城市化进程地快慢与程度。学生也能够从影像上清晰地找出一个区域的房屋、河流、植被等等,从而通过自主学习得出《城市化》这一节内容的知识点,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
当然,遥感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当中,也应该运用到其中。一方面是遥感技术可以丰富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地理重在观察,学生们习惯了看各种地图、图表,而遥感影像看得却并不多。事实上遥感图像可以真实、客观的观察到广阔的地域空间和地物,实时性强。且信息丰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图片信息过时、图片范围太小的缺点,进一步充实课堂。另一方面遥感技术也能够培养学生从影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遥感影像上有许许多多的信息,它们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直接信息能够提升学生的读图看图能力,而间接信息能够增强学生间接获取信息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明白“眼见不一定为实”,很多知识是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我们需要去思考、去挖掘,探索求真的精神是科学创新与进步的原动力。并且要间接获取隐藏的信息需要用到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虽然,现如今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多数是使用了一些遥感影像,但是我相信遥感技术作为地理教学的一项课程资源,还有很多潜在的价值等待我们去挖掘。在未来的中学课堂上,必定还会有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机会运用到遥感技术!
参考文献
[1]梅安新.遥感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