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数学教师教学中不可少的,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印象中的数学复习课,是先整理归纳知识,再进行练习,力争做到“横成片、纵成线”。但往往是老师讲得面面俱到,讲得辛苦,耗时耗力,而学生还是漏洞百出。这样复习实为低效或无效。
数学课怎样教学才有效或高效呢?怎样的复习课堂才高效呢?笔者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综合教学观摩的感悟和平时探索的一些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以西师版六年级(上)期末复习中“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为例,摭谈小学数学高效复习课堂。
一、自主复习,课前延伸
课前提前一天将“自主复习学案” 分发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内容主要有:1.认真看书第一、三、六单元,回忆这三个单元有哪些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回忆这三个单元有哪些概念并写出这些概念的意义;2.复习课本或相关资料中的习题;3.记下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复习中的困惑(如:模糊的知识,不会的知识,做不来的题等);4.准备在课上交流。
这样做能使复习课的教学时间巧妙地向课前延伸。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单元(即教科书第一、三、六单元),在新课时用了许多课时,耗时近两个月,要在两节课时间内进行整理,达到复习目标。如果都是上课后让学生逐一回忆所学概念的内涵、外延,课堂教学的顺畅程度就肯定会受阻于部分学生概念的回生,预定的复习任务就难以完成。
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复习,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对要复习的知识点就会又有较清晰的认识,为复习课堂的高效提供可能。学生课前先进行自主整理、建构知识网络,能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整理的能力;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时记下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模糊的、不会的知识及做不来的题,既便于学生课上交流和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又能激励学生复习和交流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记录下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向同学挑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学生根据教师精心编制的复习学案进行自主复习,复习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能体现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中复习的起点。
二、交流回顾、自主梳理
上课伊始,学生在行政组长的组织下,按后进生(C类)→中等生(B类)→优等生(A类)的顺序进行课前复习交流:首先,交流这三个单元有哪些知识?相关的概念的意义是什么?你是怎样整理这些知识的?后续学生不能重复,可对前面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补充或纠正。在交流过程中或发言完后,讨论、梳理、研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结构编码,归纳编织,合理构建知识网络;其次,提出自己复习中模糊的地方,不会的知识或做不来的题,组内讨论解答,如果解决不了,就将疑问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时提问。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主动参与,观察和作适时、适当指点,便于全面了解和帮助学生。
学生在课前足够时间自主复习基础上,按差中好的顺序发言,学生都有可交流的内容。如后进生(C类)先发言,他们的发言有不完整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组内其他同学进行纠正或补充。教室气氛异常热烈,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置身其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无一人游离学习状态。
学生在与组内同伴交流、补充中逐步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要点,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在组内成员帮助下解决自己自主复习中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的空间,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组内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梳理,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还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调整复习起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复习课堂的高效敲响了前奏。
三、交流评价,精讲点拨
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展示归纳出的知识要点,构建的知识网络,提出请求其他组同学或老师帮助的自己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交流展示的同学整理出的成果进行评价和质疑,与汇报组同学对话、讨论或争论。后续组的代表交流展示的成果不能与前面的重复。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在各组汇报完后,教师对蕴藏在知识之中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予以精讲,并对分数乘法、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方法,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和认知结构。
学生在全班交流评价中,知识要点更完善,知识网络更清晰和科学,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如不同的整理形式和思维方式。在交流评价的碰撞中,相互矫正、补充和借鉴。在组际间的质疑、讨论、争论中,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使知识的本质更清晰,记忆得更深刻。教师精讲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知识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获得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真正使“四基”落到了实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四、巩固检测,整体提升
1.学生独立出题,组内互赠练习
各合作学习小组(每组6人)由行政组长统一布置,分题型出与复习内容相关的检测题,交换解答,轮换批改。如C1同学出分数乘法的填空题、判断和选择题,C2同学出分数除法的填空题、判断和选择题,B1同学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填空题、判断和选择题,B2同学出计算题,A1同学出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解决问题,A2同学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决问题。C1与C2,B1与B2,A1与A2交换解答。A1批改C1并予以辅导,A2批改C2并予以辅导,C1批改B1,C2批改B2,B1批改A1,B2批改A2。
2.教师出题
(1)基础过关检测(针对性练习)。课前教师针对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以判断、辨析、比较、改错为主的必做练习题,课中根据学生情况予以增减。(2)综合提高检测(综合性练习)。教师针对复习内容设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综合性选做习题。
练习是数学复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形成熟练的技能与技巧,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独立出题,水平相当的学生间互赠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间批改,互帮互学。有助于学生对所复习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提高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励学生间的竞争。后进生得到及时帮助而提高,优生能力提高而更优。
学生在完成基础过关检测中,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巩固知识。在选做具有层次性的综合提高检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升解题思想和策略,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复习提升,课后延续
布置课后家庭作业:1.复习、补充和完善复习学案并作为复习资料保存。2.组间互赠练习。各组每一位同学把本组的检测题整理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检测题,组间水平相当的学生互赠解答,交换批改。如“阳光组”的C1同学和“猎豹组”的C1同学互赠检测题,再交换批改。3.教师酌情设计开放性或实践性的练习题。4.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课中交流时超越课标又极具思考价值的问题,适时在全班展示自己课后研究的发现。
学生课后对知识再复习,对复习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清晰和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在对课前复习解答不了的问题再解答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学生组间互赠练习,避免做题的枯燥,激起学生挑战的意识,扩大竞争范围;学生在完成开放性或实践性的练习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重要,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研究课中交流时超越课标又极具思考价值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更宽阔的舞台,激励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培养一部分独具思维的数学爱好者。
这两节连堂复习课,学生始终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扮演导演的角色),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三个单元知识的复习,不但完成了复习目标,还使学生的“四基”得以很好的培养和發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喜欢的、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不断反思和求教,不断创新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高效实用的方法,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体验生命快乐的重要内容。
数学课怎样教学才有效或高效呢?怎样的复习课堂才高效呢?笔者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综合教学观摩的感悟和平时探索的一些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以西师版六年级(上)期末复习中“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为例,摭谈小学数学高效复习课堂。
一、自主复习,课前延伸
课前提前一天将“自主复习学案” 分发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内容主要有:1.认真看书第一、三、六单元,回忆这三个单元有哪些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回忆这三个单元有哪些概念并写出这些概念的意义;2.复习课本或相关资料中的习题;3.记下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复习中的困惑(如:模糊的知识,不会的知识,做不来的题等);4.准备在课上交流。
这样做能使复习课的教学时间巧妙地向课前延伸。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单元(即教科书第一、三、六单元),在新课时用了许多课时,耗时近两个月,要在两节课时间内进行整理,达到复习目标。如果都是上课后让学生逐一回忆所学概念的内涵、外延,课堂教学的顺畅程度就肯定会受阻于部分学生概念的回生,预定的复习任务就难以完成。
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复习,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对要复习的知识点就会又有较清晰的认识,为复习课堂的高效提供可能。学生课前先进行自主整理、建构知识网络,能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整理的能力;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时记下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模糊的、不会的知识及做不来的题,既便于学生课上交流和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又能激励学生复习和交流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记录下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向同学挑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学生根据教师精心编制的复习学案进行自主复习,复习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能体现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中复习的起点。
二、交流回顾、自主梳理
上课伊始,学生在行政组长的组织下,按后进生(C类)→中等生(B类)→优等生(A类)的顺序进行课前复习交流:首先,交流这三个单元有哪些知识?相关的概念的意义是什么?你是怎样整理这些知识的?后续学生不能重复,可对前面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补充或纠正。在交流过程中或发言完后,讨论、梳理、研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结构编码,归纳编织,合理构建知识网络;其次,提出自己复习中模糊的地方,不会的知识或做不来的题,组内讨论解答,如果解决不了,就将疑问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时提问。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主动参与,观察和作适时、适当指点,便于全面了解和帮助学生。
学生在课前足够时间自主复习基础上,按差中好的顺序发言,学生都有可交流的内容。如后进生(C类)先发言,他们的发言有不完整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组内其他同学进行纠正或补充。教室气氛异常热烈,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置身其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无一人游离学习状态。
学生在与组内同伴交流、补充中逐步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要点,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在组内成员帮助下解决自己自主复习中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的空间,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组内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梳理,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还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调整复习起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复习课堂的高效敲响了前奏。
三、交流评价,精讲点拨
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展示归纳出的知识要点,构建的知识网络,提出请求其他组同学或老师帮助的自己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交流展示的同学整理出的成果进行评价和质疑,与汇报组同学对话、讨论或争论。后续组的代表交流展示的成果不能与前面的重复。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在各组汇报完后,教师对蕴藏在知识之中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予以精讲,并对分数乘法、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方法,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和认知结构。
学生在全班交流评价中,知识要点更完善,知识网络更清晰和科学,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如不同的整理形式和思维方式。在交流评价的碰撞中,相互矫正、补充和借鉴。在组际间的质疑、讨论、争论中,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使知识的本质更清晰,记忆得更深刻。教师精讲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知识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获得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真正使“四基”落到了实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四、巩固检测,整体提升
1.学生独立出题,组内互赠练习
各合作学习小组(每组6人)由行政组长统一布置,分题型出与复习内容相关的检测题,交换解答,轮换批改。如C1同学出分数乘法的填空题、判断和选择题,C2同学出分数除法的填空题、判断和选择题,B1同学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填空题、判断和选择题,B2同学出计算题,A1同学出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解决问题,A2同学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决问题。C1与C2,B1与B2,A1与A2交换解答。A1批改C1并予以辅导,A2批改C2并予以辅导,C1批改B1,C2批改B2,B1批改A1,B2批改A2。
2.教师出题
(1)基础过关检测(针对性练习)。课前教师针对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以判断、辨析、比较、改错为主的必做练习题,课中根据学生情况予以增减。(2)综合提高检测(综合性练习)。教师针对复习内容设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综合性选做习题。
练习是数学复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形成熟练的技能与技巧,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独立出题,水平相当的学生间互赠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间批改,互帮互学。有助于学生对所复习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提高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励学生间的竞争。后进生得到及时帮助而提高,优生能力提高而更优。
学生在完成基础过关检测中,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巩固知识。在选做具有层次性的综合提高检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升解题思想和策略,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复习提升,课后延续
布置课后家庭作业:1.复习、补充和完善复习学案并作为复习资料保存。2.组间互赠练习。各组每一位同学把本组的检测题整理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检测题,组间水平相当的学生互赠解答,交换批改。如“阳光组”的C1同学和“猎豹组”的C1同学互赠检测题,再交换批改。3.教师酌情设计开放性或实践性的练习题。4.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课中交流时超越课标又极具思考价值的问题,适时在全班展示自己课后研究的发现。
学生课后对知识再复习,对复习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清晰和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在对课前复习解答不了的问题再解答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学生组间互赠练习,避免做题的枯燥,激起学生挑战的意识,扩大竞争范围;学生在完成开放性或实践性的练习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重要,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研究课中交流时超越课标又极具思考价值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更宽阔的舞台,激励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培养一部分独具思维的数学爱好者。
这两节连堂复习课,学生始终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扮演导演的角色),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三个单元知识的复习,不但完成了复习目标,还使学生的“四基”得以很好的培养和發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喜欢的、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不断反思和求教,不断创新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高效实用的方法,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体验生命快乐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