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级别越高的公开课、示范课或教学研讨课,就越脱离实际的课堂教学,越难以被常态课所借鉴,已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本文通过对公开课中几种常见的怪现象的描述及分析,指出:对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必须发生改变,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公开课对常态课的指导与借鉴作用,才能将课改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
关键词:公开课 常态课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2-015-02
在笔者参加以及参与的诸多市级及以上的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或教学研讨课之类的活动中,发现诸多相似的怪现象:公开课中屡试不爽的教学方法,常态课往往无法借用;常态课中富有成效的操作方法,公开课上往往却不敢拿出来示人。这种“二皮脸”怪现象引起笔者诸多的思考。
一、师评师VS生评师
客观上讲,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评优课等,实际都是对参赛教师综合素质的一次考核和评价,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往往拥有这种评价话语权的不是身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相反更多的则是一些英语教师、学者或专家。对于该点,笔者绝不怀疑专家学者的评价导向作用。毕竟公开课的教学研讨性是有一定的学科特点和专业性的,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洞晓其规律的。但是,公开课的实质精神应:在于探讨教学设计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在于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在于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的;这才应是公开课的其本立足点。而专家毕竟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所关注的相对集中在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真实感受却未必能了然于胸,操之在手。
可见,公开课被误读的根源在于:评价主体单一,评估权始终在教师尤其是教研员手中,只采用“师评师”的方式,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评价作用,造成评价标准被误读。
因此,笔者建议:在课后评议环节,除正常的“师评师”外,还应该采用“生评师”的方式,注意倾听来自学生的“真实心声”, 重视学生的反馈作用。因为: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学习活动的反思者和教学效果的最佳知情者,让他们参与评价才可以让授课教师真正从中获得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案,使学习活动更好的达成定向、监控和调节的作用。
二、全英语VS母语中介
在公开课或竞赛课上,我们往往会发现:参赛教师几乎是无一例外的整节课使用全英语进行授课。尽管他们的语音素质非常的好,可是我们却仍能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明显是滞后于教师的教学节奏的,这说明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整体并不高。尽管我们一直提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全英语进行授课,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习得”英语的环境,但是,“外部环境的诸多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是在“汉语大环境”下学英语这一基本事实。正是这一大前提,从根本上决定了在我国国内只能“学得”英语这门“外语”,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自然而然地“习得”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罗钱军:2006)。《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63)也指出: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习得”式学习。
除去客观的外部语言环境不具备外,从语言学习本身来讲,也存在着诸多的技术难题。我们知道:语言学习必然包括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词法、句法等)、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可能通过教师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实现的。我们不可能对一个脑海中根本就没有“Halloween” “ Easter”等概念的学生群体通过反复不停的强调所谓“习得式”教学完成任务;我们更不可能通过“习得式”完成诸如一些抽象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而只能通过“强化学得”加以落实(李东伟:2010)。因此,从外语学习的规律来讲,强调全英语的“习得式”教学显然只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非现实的做法。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全国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比例增长速度明显高过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达标速度。而即使学历勉强达到要求,其绝大多数都为速成式的学历教育机构培训出来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实际专业素质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学历水平(陈琳:2009)。据新浪网载: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的现象较为突出。抽样调查表明,初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中,农村外语教师为50.7%。
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一位老师要承担好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有的竟然是跨年级、跨学科、跨学区代课。这种情况下开设的小学英语课堂怎么可能采用全英语口语的授课模式呢?!退一步来讲,即便教师具备全英语授课的素质,但就以教师的劳动强度来看,作为语言学科的小学英语全英语授课仍然存在诸多困难。
综上所述,一是我们的外部语言环境不具备;二是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必须通过“学得”获取;三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达标不合格;四是师资力量仍然严重困乏。
诸多因素表明:无论是我们的公开课、竞赛课还是我们的常态课,都不能一味的提倡教师全部使用全英语授课。而应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适时、适量且以适当的方式的使用母语作为中介组织教学,决不可为了展示教师的个人素质而进行“作秀”。事实上,教师适时、适量且以适当的方式使用汉语作为中介组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师教学机智和教学素养的细节体现。
三、多媒体VS平面媒体
多媒体教学在公开课上处处扮演着高科技含量的角色,深受教师、评委和专家的好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除去多媒体教学固有的诟病外,还着实受到以下几点的制约。
1、多媒体设备普及率低
虽然笔者多方搜寻试图查找相关的权威的数据,最后却无果而终,但我还是在《江苏教育技术》中收获以下信息:作为中国经济第二梯队,综合排名前十的江苏,践行江苏“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我省将在2012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协调发展,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试问,连江苏这样的经济强省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都必须到2012年,而作为其它省市的普及率是不是更遥遥无期呢! 2、多媒体制作的能力及时间受限
拿我区为例。2012年我区才验收完“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并顺利通过。但在我区不到300名的小学英语教师中,能独自设计、熟练操作多媒体的教师不足10人!多媒体操作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且,退一步讲,即便教师人人可以独自设计、操作多媒体,但是,就目前全国小学英语教师的总人数和周总课时量来讲,推进多媒体教学仍然受到相当多的客观限制。据最近新浪网有关英语教学的信息载:我国目前每位小学英语教师的周课时量应该在15到20课时左右。而从制作一份普通的课件所花费的时间讲,如果包含搜图、视频、音频剪接、电子文稿的话,这样算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此算来,在一天核定的八小时工作期间,除去教材钻研、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何来的制作课件的时间呢?!
因此,笔者提倡: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小学英语教学都应是“有条件的”、“尽量”、“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而非“必须”“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我们不能一味的为了追求高科技的技术含量而将一些传统的平面媒体如:简笔画、图片、实物、师生示范等给弃之不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平面媒体的实物感、可触摸性、可参与性以及经济便捷性,尽量减少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
四、学案VS教案
笔者曾先后亲自参加过区、市、省的优质课和基本功的评比,回想每次参与比赛的过程仍记忆犹新。在比赛之前的有限准备时间内,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案的设计、对课件的制作以及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的预设等方面来,而唯一没有做充分思考和准备的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学以及使他们更有效的会学和主动学。
在现今对“学习策略”以及‘情感策略”越来越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已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学案设计”因其能直观、具体的提前告诉学生一些关于教师的诸如: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学法指导、情感目标等,从而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储备、自学能力,提前制定出一套初步的学习的“方案”外,还可有效避免整堂课跟在教师后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甚至是盲目学习行为。
由此可见,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实际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待,由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开展教学;由关注如何“备教案”转变为如何“备学案”,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故此,笔者提倡: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应试着努力让“学案”进入课堂。
五、板贴板书VS手写板书
板贴因其工整、美观、便捷以及高效和快节奏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现今的小学英语公开课。以08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以及09、12年江苏省小学英语优质课为例,百分百的老师使用了或部分使用了板贴板书。教师使用板贴的本意不外乎是为了让板书整体变得整洁、美观以及减少手写板书对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挤占而为之的。但是,作为教师教学基本功之一的手写板书,毫无疑问应是教师必须展示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不只是可以展示教师的个人教学基本素质,更主要的它可以为学生做即时的书写示范,避免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但是,由于我们过分追求课堂推进的节奏,致使板贴盛行,而教师的示范功能却在逐渐被弱化,这是舍本逐末不可取的一种短视行为。
因此,笔者以为:无论各级各类英语课堂,教师的手写板书行为绝对不应该被弱化甚至是异化。教师有必要通过手写板书来证明自己的专业基本功。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开课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常态课。它不仅要完成常规性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承载着展示、交流、研讨等多项功能;但公开课毕竟要指导常态课,如若不然的话,那它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如果要让公开课真正实现该功能,笔者认为:非对公开课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改变的话,是无法真正落实有效的课堂改革的,常态课与公开课始终“二皮脸”的怪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如何改革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呢?以上五点,只是笔者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或许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琳.让“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的愿望完满实现[J].上海: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2]郭继东,钱英承.2008.公开课实施模式的新探讨[M].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3]李东伟.浅谈外语学得前提下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江苏教育[J]. 2010,56-57
[4]罗钱军.“论 ‘外语学得前提下’课堂语法教学的地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
[5]钟祖荣. 2002.学习指导的理论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摘要):http://www.sina.com.cn
关键词:公开课 常态课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2-015-02
在笔者参加以及参与的诸多市级及以上的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或教学研讨课之类的活动中,发现诸多相似的怪现象:公开课中屡试不爽的教学方法,常态课往往无法借用;常态课中富有成效的操作方法,公开课上往往却不敢拿出来示人。这种“二皮脸”怪现象引起笔者诸多的思考。
一、师评师VS生评师
客观上讲,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评优课等,实际都是对参赛教师综合素质的一次考核和评价,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往往拥有这种评价话语权的不是身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相反更多的则是一些英语教师、学者或专家。对于该点,笔者绝不怀疑专家学者的评价导向作用。毕竟公开课的教学研讨性是有一定的学科特点和专业性的,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洞晓其规律的。但是,公开课的实质精神应:在于探讨教学设计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在于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在于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的;这才应是公开课的其本立足点。而专家毕竟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所关注的相对集中在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真实感受却未必能了然于胸,操之在手。
可见,公开课被误读的根源在于:评价主体单一,评估权始终在教师尤其是教研员手中,只采用“师评师”的方式,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评价作用,造成评价标准被误读。
因此,笔者建议:在课后评议环节,除正常的“师评师”外,还应该采用“生评师”的方式,注意倾听来自学生的“真实心声”, 重视学生的反馈作用。因为: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学习活动的反思者和教学效果的最佳知情者,让他们参与评价才可以让授课教师真正从中获得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案,使学习活动更好的达成定向、监控和调节的作用。
二、全英语VS母语中介
在公开课或竞赛课上,我们往往会发现:参赛教师几乎是无一例外的整节课使用全英语进行授课。尽管他们的语音素质非常的好,可是我们却仍能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明显是滞后于教师的教学节奏的,这说明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整体并不高。尽管我们一直提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全英语进行授课,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习得”英语的环境,但是,“外部环境的诸多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是在“汉语大环境”下学英语这一基本事实。正是这一大前提,从根本上决定了在我国国内只能“学得”英语这门“外语”,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自然而然地“习得”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罗钱军:2006)。《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63)也指出: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习得”式学习。
除去客观的外部语言环境不具备外,从语言学习本身来讲,也存在着诸多的技术难题。我们知道:语言学习必然包括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词法、句法等)、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可能通过教师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实现的。我们不可能对一个脑海中根本就没有“Halloween” “ Easter”等概念的学生群体通过反复不停的强调所谓“习得式”教学完成任务;我们更不可能通过“习得式”完成诸如一些抽象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而只能通过“强化学得”加以落实(李东伟:2010)。因此,从外语学习的规律来讲,强调全英语的“习得式”教学显然只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非现实的做法。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全国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比例增长速度明显高过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达标速度。而即使学历勉强达到要求,其绝大多数都为速成式的学历教育机构培训出来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实际专业素质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学历水平(陈琳:2009)。据新浪网载: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的现象较为突出。抽样调查表明,初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中,农村外语教师为50.7%。
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一位老师要承担好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有的竟然是跨年级、跨学科、跨学区代课。这种情况下开设的小学英语课堂怎么可能采用全英语口语的授课模式呢?!退一步来讲,即便教师具备全英语授课的素质,但就以教师的劳动强度来看,作为语言学科的小学英语全英语授课仍然存在诸多困难。
综上所述,一是我们的外部语言环境不具备;二是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必须通过“学得”获取;三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达标不合格;四是师资力量仍然严重困乏。
诸多因素表明:无论是我们的公开课、竞赛课还是我们的常态课,都不能一味的提倡教师全部使用全英语授课。而应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适时、适量且以适当的方式的使用母语作为中介组织教学,决不可为了展示教师的个人素质而进行“作秀”。事实上,教师适时、适量且以适当的方式使用汉语作为中介组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师教学机智和教学素养的细节体现。
三、多媒体VS平面媒体
多媒体教学在公开课上处处扮演着高科技含量的角色,深受教师、评委和专家的好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除去多媒体教学固有的诟病外,还着实受到以下几点的制约。
1、多媒体设备普及率低
虽然笔者多方搜寻试图查找相关的权威的数据,最后却无果而终,但我还是在《江苏教育技术》中收获以下信息:作为中国经济第二梯队,综合排名前十的江苏,践行江苏“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我省将在2012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协调发展,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试问,连江苏这样的经济强省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都必须到2012年,而作为其它省市的普及率是不是更遥遥无期呢! 2、多媒体制作的能力及时间受限
拿我区为例。2012年我区才验收完“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并顺利通过。但在我区不到300名的小学英语教师中,能独自设计、熟练操作多媒体的教师不足10人!多媒体操作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且,退一步讲,即便教师人人可以独自设计、操作多媒体,但是,就目前全国小学英语教师的总人数和周总课时量来讲,推进多媒体教学仍然受到相当多的客观限制。据最近新浪网有关英语教学的信息载:我国目前每位小学英语教师的周课时量应该在15到20课时左右。而从制作一份普通的课件所花费的时间讲,如果包含搜图、视频、音频剪接、电子文稿的话,这样算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此算来,在一天核定的八小时工作期间,除去教材钻研、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何来的制作课件的时间呢?!
因此,笔者提倡: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小学英语教学都应是“有条件的”、“尽量”、“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而非“必须”“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我们不能一味的为了追求高科技的技术含量而将一些传统的平面媒体如:简笔画、图片、实物、师生示范等给弃之不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平面媒体的实物感、可触摸性、可参与性以及经济便捷性,尽量减少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
四、学案VS教案
笔者曾先后亲自参加过区、市、省的优质课和基本功的评比,回想每次参与比赛的过程仍记忆犹新。在比赛之前的有限准备时间内,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案的设计、对课件的制作以及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的预设等方面来,而唯一没有做充分思考和准备的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学以及使他们更有效的会学和主动学。
在现今对“学习策略”以及‘情感策略”越来越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已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学案设计”因其能直观、具体的提前告诉学生一些关于教师的诸如: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学法指导、情感目标等,从而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储备、自学能力,提前制定出一套初步的学习的“方案”外,还可有效避免整堂课跟在教师后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甚至是盲目学习行为。
由此可见,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实际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待,由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开展教学;由关注如何“备教案”转变为如何“备学案”,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故此,笔者提倡: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应试着努力让“学案”进入课堂。
五、板贴板书VS手写板书
板贴因其工整、美观、便捷以及高效和快节奏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现今的小学英语公开课。以08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以及09、12年江苏省小学英语优质课为例,百分百的老师使用了或部分使用了板贴板书。教师使用板贴的本意不外乎是为了让板书整体变得整洁、美观以及减少手写板书对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挤占而为之的。但是,作为教师教学基本功之一的手写板书,毫无疑问应是教师必须展示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不只是可以展示教师的个人教学基本素质,更主要的它可以为学生做即时的书写示范,避免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但是,由于我们过分追求课堂推进的节奏,致使板贴盛行,而教师的示范功能却在逐渐被弱化,这是舍本逐末不可取的一种短视行为。
因此,笔者以为:无论各级各类英语课堂,教师的手写板书行为绝对不应该被弱化甚至是异化。教师有必要通过手写板书来证明自己的专业基本功。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开课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常态课。它不仅要完成常规性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承载着展示、交流、研讨等多项功能;但公开课毕竟要指导常态课,如若不然的话,那它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如果要让公开课真正实现该功能,笔者认为:非对公开课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改变的话,是无法真正落实有效的课堂改革的,常态课与公开课始终“二皮脸”的怪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如何改革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呢?以上五点,只是笔者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或许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琳.让“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的愿望完满实现[J].上海: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2]郭继东,钱英承.2008.公开课实施模式的新探讨[M].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3]李东伟.浅谈外语学得前提下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江苏教育[J]. 2010,56-57
[4]罗钱军.“论 ‘外语学得前提下’课堂语法教学的地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
[5]钟祖荣. 2002.学习指导的理论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摘要):http://www.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