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美术环境是艺术教育的“隐形语言”,通过颜色、形式以及对空间的营造等,对幼儿进行艺术熏染。“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被重视起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为幼儿教育与环境的结合指明了方向:“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美术活动;环境创设;有机结合;幼儿发展
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幼儿期审美感知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同一性等特点,而3~6岁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因此,如何利用环境来激发其活动动机,从而促进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1]
幼儿时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之一就是幼儿园,将环境创设与美术活动有机结合,对幼儿的审美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但不可避免的,现阶段幼儿园环境创设往往重视教师制作而忽略幼儿参与,进而幼儿操作过程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指导分散和材料单一的问题,长此以往,幼儿便会渐渐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幼儿园美术环境具体创设中应注意两个方面:既要体现《纲要》精神和艺术教育特点,又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2]
一、贴紧活动主题,深化环境创设的目的性和生动性。
幼儿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将审美培养过程呈现在幼儿的日常环境中,使幼儿长期接受高品质的审美熏陶,为幼儿创造多样化艺术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学习轨迹,经过了解尝试—逐步熟悉—运用自如的过程,从而积累更多的创造经验。[3]在幼儿园教育以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模式下,环境的衬托作用就变得重要起来。
因此以墙面创设为主的环境创设自然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墙饰为主题而创设,主题依靠墙饰更深入。[4]例如,在进行“我的动物朋友”主题教学时,我们首先推荐家长与幼儿一同完成关于我喜欢的小动物的调查问卷,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动物;接着又在班级墙面上制作了动物百科墙,分别是“我养过的小动物”“小动物吃什么?”“小动物怎样叫?”深入观察动物们的特征和习性,这个过程也是幼儿发现、提出并解决疑问的过程;最后让幼儿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样幼儿会将整个阶段得到的信息以具象化思维在绘画中展现出来。于是有的幼儿创作出了“在拉粑粑的小猫”“在吃草的小羊”“变成化石的恐龙”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幼儿绘画作品。如果事先提供范画,作品可能出现统一化的偏向。
在小班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将墙面创设与时间节点相结合,让幼儿在教室内同样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例如:一进入冬季,我们就把动物百科墙内容替换为“冬眠的小动物们”,使幼儿能够更顺利的从“我的动物朋友”主题过渡到“冬天乐”主题。同时,我们将“快乐的冬天”作为主题墙的内容让幼儿自由创作,由于幼儿对冬天的理解十分丰富,所以并不是单一的创作:有的认为冬天最快乐的是温暖,画出了漂亮的手套,我们便把它们变成了一颗结满果实的手套树;有的认为冬天最快乐的是下雪,画出了雪花和雪人,我们便把它们变成树下的雪人好朋友和雪花挂饰,使幼儿感受到的季节规律得到巩固,也让幼儿感受到环境的色彩美。主题活动与墙面创设的有机结合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深化后的主题也能够发掘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需求,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二、结合班级环境,发挥美术活动的寓教于乐作用。
1、丰富化的活动区角
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美工区角,为幼儿创造了多元化的选择机会。各具特色、形态各异的美术工具和操作材料琳琅满目,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思维。这里不仅提供了彩纸、彩笔、蜡笔、记号笔、画刷、颜料等工具,让幼儿进行创作;也提供了皱纹纸、印泥、胶棒、乳胶剪刀、纸筒、瓶盖、花布、毛线、棉签等材料,使幼儿根据所学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二次创作;同时还提供了太空泥、折纸等材料,幼儿能够根据已有范例和以往经验进一步探索创作。丰富的活动区角内,幼儿既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多人合作。在完成作品后进行分享和评价,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审美思维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
2、生活化的操作材料
关于环境创设,不仅局限于班级内部环境,还包括班级外部坏境,这些同样常见的环境同样在活动中体现着教与学的功能育。例如,在进行“蔬菜印画”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来到园里的种植园内,亲自采摘适合做印章的蔬菜,为幼儿美术作品提供素材。从生活化的环境中获取创作要素,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因为幼儿拿到的是蔬菜实物,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操作,能够进一步掌握物体的形状特征,他们的思维会更加形象具体,创作时的发挥也会事半功倍;同时还增加了美术活动的娱乐性。
3、多元化的作品展示
身处遍布自我作品的环境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创作带来的自信。因此,以多角度、多素材、多形式对幼儿作品进行展示,在为幼儿提供广阔又丰富的展示平台的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创作兴趣。在开班时班级主题已经确定为海洋风,因此在进行“我的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决定用海洋生物来装饰教室。为改变以往幼儿作品墙面展示的单一性,我们准备了涂成深浅不一蓝色且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箱,在一部分幼儿进行纸上作画的同时,让一部分幼儿用丙烯颜料在纸箱上进行创作,最后将纸箱作为吊饰悬挂在屋顶。高低不同的蓝色纸箱像海浪一样,幼儿创作的海洋生物及海草、泡泡等绘画生动活泼,仿佛穿梭在蔚蓝色海洋中,栩栩如生。当幼儿们的作品变成形式不同的装饰品,他们内心也会产生一种骄傲感,这对幼儿自信心的树立也能够起到正面作用。遍布教室的幼儿作品能够使缩短幼儿与幼儿园的距离,让他们感到熟悉,从而产生归属感,激发幼儿更有兴致的创作。
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师要注重环境创设,要让幼儿真正地感受到幼儿园环境是属于他们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5]3-6岁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感性的思维模式,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渗透中,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孩子熟悉的地方环境为资源、对幼儿实施从感觉——想像——情感——理解——创造的生活美术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玉金.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与区域环境创设的有效整合[J].科教文汇,2013(35):136
[2]周仲元.基于民间文化的幼儿园创意美术环境创设与实施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11):155
[3]奚晓珠.浅谈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区域环境的创设[J].新课程:教研版,2013(8):24-26
[4]孙倩倩.让幼儿美术活动和班级环境创设融为一体[J].幼儿教学研究,2013:12
[5]高杰.运用美术作品让幼儿与环境对话[J].幼儿教学研究,2014 (6):44-45
[6]周仲元.基于民间文化的幼儿园创意美术环境创设与实施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11):155
关键词:美术活动;环境创设;有机结合;幼儿发展
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幼儿期审美感知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同一性等特点,而3~6岁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因此,如何利用环境来激发其活动动机,从而促进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1]
幼儿时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之一就是幼儿园,将环境创设与美术活动有机结合,对幼儿的审美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但不可避免的,现阶段幼儿园环境创设往往重视教师制作而忽略幼儿参与,进而幼儿操作过程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指导分散和材料单一的问题,长此以往,幼儿便会渐渐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幼儿园美术环境具体创设中应注意两个方面:既要体现《纲要》精神和艺术教育特点,又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2]
一、贴紧活动主题,深化环境创设的目的性和生动性。
幼儿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将审美培养过程呈现在幼儿的日常环境中,使幼儿长期接受高品质的审美熏陶,为幼儿创造多样化艺术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学习轨迹,经过了解尝试—逐步熟悉—运用自如的过程,从而积累更多的创造经验。[3]在幼儿园教育以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模式下,环境的衬托作用就变得重要起来。
因此以墙面创设为主的环境创设自然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墙饰为主题而创设,主题依靠墙饰更深入。[4]例如,在进行“我的动物朋友”主题教学时,我们首先推荐家长与幼儿一同完成关于我喜欢的小动物的调查问卷,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动物;接着又在班级墙面上制作了动物百科墙,分别是“我养过的小动物”“小动物吃什么?”“小动物怎样叫?”深入观察动物们的特征和习性,这个过程也是幼儿发现、提出并解决疑问的过程;最后让幼儿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样幼儿会将整个阶段得到的信息以具象化思维在绘画中展现出来。于是有的幼儿创作出了“在拉粑粑的小猫”“在吃草的小羊”“变成化石的恐龙”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幼儿绘画作品。如果事先提供范画,作品可能出现统一化的偏向。
在小班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将墙面创设与时间节点相结合,让幼儿在教室内同样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例如:一进入冬季,我们就把动物百科墙内容替换为“冬眠的小动物们”,使幼儿能够更顺利的从“我的动物朋友”主题过渡到“冬天乐”主题。同时,我们将“快乐的冬天”作为主题墙的内容让幼儿自由创作,由于幼儿对冬天的理解十分丰富,所以并不是单一的创作:有的认为冬天最快乐的是温暖,画出了漂亮的手套,我们便把它们变成了一颗结满果实的手套树;有的认为冬天最快乐的是下雪,画出了雪花和雪人,我们便把它们变成树下的雪人好朋友和雪花挂饰,使幼儿感受到的季节规律得到巩固,也让幼儿感受到环境的色彩美。主题活动与墙面创设的有机结合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深化后的主题也能够发掘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需求,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二、结合班级环境,发挥美术活动的寓教于乐作用。
1、丰富化的活动区角
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美工区角,为幼儿创造了多元化的选择机会。各具特色、形态各异的美术工具和操作材料琳琅满目,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思维。这里不仅提供了彩纸、彩笔、蜡笔、记号笔、画刷、颜料等工具,让幼儿进行创作;也提供了皱纹纸、印泥、胶棒、乳胶剪刀、纸筒、瓶盖、花布、毛线、棉签等材料,使幼儿根据所学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二次创作;同时还提供了太空泥、折纸等材料,幼儿能够根据已有范例和以往经验进一步探索创作。丰富的活动区角内,幼儿既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多人合作。在完成作品后进行分享和评价,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审美思维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
2、生活化的操作材料
关于环境创设,不仅局限于班级内部环境,还包括班级外部坏境,这些同样常见的环境同样在活动中体现着教与学的功能育。例如,在进行“蔬菜印画”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来到园里的种植园内,亲自采摘适合做印章的蔬菜,为幼儿美术作品提供素材。从生活化的环境中获取创作要素,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因为幼儿拿到的是蔬菜实物,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操作,能够进一步掌握物体的形状特征,他们的思维会更加形象具体,创作时的发挥也会事半功倍;同时还增加了美术活动的娱乐性。
3、多元化的作品展示
身处遍布自我作品的环境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创作带来的自信。因此,以多角度、多素材、多形式对幼儿作品进行展示,在为幼儿提供广阔又丰富的展示平台的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创作兴趣。在开班时班级主题已经确定为海洋风,因此在进行“我的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决定用海洋生物来装饰教室。为改变以往幼儿作品墙面展示的单一性,我们准备了涂成深浅不一蓝色且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箱,在一部分幼儿进行纸上作画的同时,让一部分幼儿用丙烯颜料在纸箱上进行创作,最后将纸箱作为吊饰悬挂在屋顶。高低不同的蓝色纸箱像海浪一样,幼儿创作的海洋生物及海草、泡泡等绘画生动活泼,仿佛穿梭在蔚蓝色海洋中,栩栩如生。当幼儿们的作品变成形式不同的装饰品,他们内心也会产生一种骄傲感,这对幼儿自信心的树立也能够起到正面作用。遍布教室的幼儿作品能够使缩短幼儿与幼儿园的距离,让他们感到熟悉,从而产生归属感,激发幼儿更有兴致的创作。
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师要注重环境创设,要让幼儿真正地感受到幼儿园环境是属于他们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5]3-6岁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感性的思维模式,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渗透中,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孩子熟悉的地方环境为资源、对幼儿实施从感觉——想像——情感——理解——创造的生活美术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玉金.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与区域环境创设的有效整合[J].科教文汇,2013(35):136
[2]周仲元.基于民间文化的幼儿园创意美术环境创设与实施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11):155
[3]奚晓珠.浅谈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区域环境的创设[J].新课程:教研版,2013(8):24-26
[4]孙倩倩.让幼儿美术活动和班级环境创设融为一体[J].幼儿教学研究,2013:12
[5]高杰.运用美术作品让幼儿与环境对话[J].幼儿教学研究,2014 (6):44-45
[6]周仲元.基于民间文化的幼儿园创意美术环境创设与实施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1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