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建成时间考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搜集到的各方面史料的梳理,分析了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的建造过程和建成时间,推导得出总办事处大楼建成时间是“1935年12月~1936年12月”的结论,厘清了近代史上有关建筑史和民国史的一段史实,有助于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
  关键词: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杨廷宝;建筑史;民国史
  关于南京的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的建成时间,现有出版物大都记为“建于1947年”。最近,有一位民国史爱好者向笔者反映,其购得一份1942年汪伪“行政院文物保管委员会博物专门委员会”刊印的《博物馆陈列品说明书》(下文简称《说明书》)影印件。《说明书》表明,1942年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被汪伪政权用作博物馆,开放参观。该爱好者由此对总办事处大楼“建于1947年”之说产生疑惑。另外,近年的出版物中,有个别的称总办事处大楼“1935年12月落成”或“1936年12月建成”。在一些文献和互联网上,亦可见到1938~1946年所摄总办事处大楼的照片。如此一来,长期沿用的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建于1947年”之说就明显存疑了。
  鉴于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的历史价值,很有必要搞清楚它的准确建成时间,这也有助于厘清若干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于是,笔者着手挖掘线索,试图从已有史料、互联网资料和专家帮助等方面,梳理总办事处大楼建造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总办事处大楼准确建成时间。
  一、中央研究院钦天山(北极阁)建筑概况
  1928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东亚酒楼召开,蔡元培主持宣告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的官方代表。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11条。规定:中央研究院直隶国民政府,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主要职责为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中央研究院后来逐步设有地质、历史语言、社会科学等14个研究所。总办事处负责全院的行政管理事务,是历任总干事办公的场所。1928—1949年,先后有杨杏佛(经济学)、丁文江(地质学)、朱家骅(地质学)、任鸿隽(化学)、傅斯年(历史学)、叶企孙(物理学)、李书华(物理学)、萨本栋(物理学)担任总干事。
  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它所属的研究所分布在北平、上海和南京等地。据《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四年度总报告》记载,1935年,为集中办公起见,中央研究院将在上海的心理研究所及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平部分陆续迁往南京,集中在钦天山(今北极阁)东麓各新建办公楼里办公。南京成贤街48号的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原址作价出让给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另在钦天山东南麓建造总办事处和社会科学研究所新厦。
  本文关注的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其实是总办事处和社会科学研究所两个机构合用的大楼。根据史料,1928年5月,社会科学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1931年6月,中央研究院在钦天山南麓兴建社会科学研究所办公楼,于10月落成,社会科学研究所“小红楼”墙角还有蔡元培题字的奠基石碑。1934年7月,社会调查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仍称社会科学研究所,隶属于中央研究院。合并之初,所址分居北平和南京两地,各方颇感不便,乃将南京部分迁到北平,1935年11月又全部迁至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原办公楼已经拨归心理研究所。到1937年,在南京钦天山东南麓的中央研究院大院内,已建成地质研究所大楼、历史语言研究所大楼等建筑。


  二、建筑学界对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建造时间的记述
  关于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的建成时间,大多数书籍记述的都是建于1947年。其中较早记述建于1947年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1983年由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编的《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该书说社会科学研究所大楼(实际上是总办事处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大楼)“建于1947年”。这部杨廷宝健在时编辑的著作,内容多系杨廷宝自我回忆,或经杨廷宝认可,可信度很高,故1947年这一落成时间被后来的出版物普遍采用至今。
  民國建筑史专家刘先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1992年出版,也据此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所大楼(实际上是总办事处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大楼)竣工时间是“1947年”。
  三、其他文献对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建造时间的说法
  近年来,一些正式出版的书籍和图册也提到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的建成时间,有的并非1947年。如《老明信片·南京旧影》说总办事处大楼“1935年12月落成”。《图说老南京》则提供了1938年拍摄的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的照片。
  而笔者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借到的一本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史》的内部资料里,看到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的竣工时间是“1936年12月”。这本内部资料虽然不是正式出版物,但据说这是目前中国科学院系统公认的一本有关中央研究院的史料汇编,具有比较可靠的史料价值。
  最近,笔者通过中国台湾地质界同行找到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编纂的《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此书的“卷三 大事记”称“1935年12月,总办事处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新所址落成”,又称“1936年4月,总办事处迁入鸡鸣寺路1号新厦”。这应该代表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的说法。
  四、中央研究院年度总报告的佐证


  笔者在《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四年度总报告》中看到对总办事处大楼建设有两个稍为不同的佐证。“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二十四年度报告”说:“至本所永久所址近已决定于南京钦天山下本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迆南地带与本院总办事处合并建筑,现已兴工。预计来年(笔者注:1936年)春季落成。”“本院总办事处文书处二十四年度报告”说:总办事处及社会科学研究所“新厦工程则于廿五年(笔者注:1936年)四月开始,预定年底可以完成。”两份报告都说总办事处大楼预定1936年建成,只是具体时间上半年和年底略有不同。   因抗战原因,《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五年度总报告》内容合并在1938年刊印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第二次报告》中。该报告说:“近又新建社会科学研究所及总办事处新厦”。这里所说的显然指1937年下半年中央研究院西迁之前的事。
  而1939年刊印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六年度至二十八年度总报告》称:“至民国二十六年(笔者注:1937年)本院房屋建筑计划大致完成……在南京钦天山东南麓,建有地质研究所大楼一座,小屋二座,历史语言研究所大楼一座,心理研究所大楼一座(此所址原属社会科学研究所,二十三年四月间,该所将南京部分移往北平,嗣该所又与总办事处另合建新楼于南京,将该所址拨归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及总办事处大楼一座。”这说明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建筑计划(包括总办事处大楼)已完成了。
  五、汪伪政权史料关于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的证据
  关于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的建成时间,尚有汪伪政权相关史料可供佐证。根据汪伪《行政院文物保管委员会年刊(民国三十年至三十三年)》记载:汪伪“行政院文物保管委员会博物专門委员会”接收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址后,经过修缮改造和陈列布展,于1942年初对汪伪政权高层试开放,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参观。展览分为两大部分:一号馆为地质动物标本陈列室,内设16个展室;二号馆为美术品考古学标本陈列室,内设13个展室。据统计,1942—1944年,共接待观众7万多人次。
  本文开头说到民国史爱好者提及的1942年汪伪“行政院文物保管委员会博物专门委员会”刊印的《博物馆陈列品说明书》,笔者购得了它的影印件。该说明书中赫然印有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完全落成之后的全景照片和各层陈列室平面图,显示 1942年时这座大楼被汪伪政权用作博物馆,对社会开放参观。
  六、结 论
  根据上述多方面的史料,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在全面抗战时期即已存在。可以确认: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建成时间应该在1935年底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具体时间应该在1935年12月至1936年12月之间。至于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建成时间为“1947年”的记述,显然是记忆错误或笔误,是不正确的。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编.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刘先觉,等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叶兆言,等编著.老明信片·南京旧影[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4]沈旻,沈岚编著.图说老南京[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
  [5]李扬编著.国立中央研究院史[D].北京: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1998.
  [6]“中央研究院”八十年院史编纂委员会编.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 [M].2008.
  [7]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文书处.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四年度总报告[R].1935.
  [8]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文书处.国立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第二次报告[R].1938.
  [9]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文书处.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六年度至二十八年度总报告[R].1939.
  [10](汪伪)行政院文物保管委员会年刊(民国三十年至三十三年)[A].1942—1944.
  [11](汪伪)行政院文物保管委员会博物专门委员会.博物馆陈列品说明书[A].1942.
其他文献
“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是“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走向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必然要求。《“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从多主体协同共治、多方位交流合作、多层次联动共享与多方式输入输出四个方面,构筑了档案工作走向开放的行动框架。
采用青少年问题行为自评问卷对280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 问题行为总均分在1.94,小于2,说明中职生总体问题行为状况较好,各个维度总均分由高到低排序为:学习适应不良 】考试焦虑 】神经质 】攻击行为 】退缩 】违纪行为。2. 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1.4%,各维度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考试焦虑 】神经质 】退缩 】学习适应不良 】攻击行为 】违纪行为。3. 中职生问题行为在性别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异。4. 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5. 城市生源学生的问题行为低于农村生源学生。基于中职生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与“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相悖,物理层面的电子档案分散保管受到广泛质疑,不被视为可行的管理策略。论文以政务服务电子档案为对象,探讨安全观和效益观视域下实践档案资源“逻辑集中”的合理性,认为“逻辑集中”可作为档案实体集中管理的辅助方式。基于此,论文提出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开展电子档案实体分散管理试点,建立和完善前后端档案部门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  关键词:逻辑集中;政务服务电子档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镇江市委迅速组织传达学习,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努力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镇江使命,加快推动全市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奋力开创档案事业新局面。  一、强化政治担当,深刻理解把握批示精神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镇江市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
采用《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媒体多任务情况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5份,有效问卷80份,将MMI指数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被试定义为高媒体多任务者,MMI指数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被试定义为低媒体多任务者,其余为中媒体多任务者。本实验采用3 (媒体多任务者类型:高、中、低) ×4 (场景类型:完全重复、布局重复、特征重复和新异条件) ×5 (时间阶段:1~5)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究高、中、低媒体多任务者的内隐学习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三者在内隐学习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
摘 要:邓中夏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重要人物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段发展历程。邓中夏从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际开始初步接受民主主义思想,到五四运动时转变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再到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建北京共产党小组,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最终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生抉择。  关键词:邓中夏;马克思主义;湖湘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中夏作为中
摘 要:作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创造并实现档案文创产品的价值,日益成为档案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结合新《档案法》,从价值共创主体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档案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档案人员应推动档案科技在文创产品上的应用与转化,组建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档案服务企业应积极提供特色服务与创意方案,为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持;社会公众应积极参与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活动,主动地进行需求表达与意
档案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档案管理理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档案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新《档案法》体现了档案治理的理念和思想,对实现档案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重点包括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档案法》宣传工作、提升档案执法能力、推进档案法治现代化等方面。
出身贫苦,参加革命  从晚清到民国,苏北许多农民为谋求生计,往往携家带口,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闯荡,或当码头工人,或拉黄包车,或进工厂打工。他们生活在上海社会的底层,从事艰苦的劳作,吃不饱,穿不暖,住破烂的窝棚,没有文化,被洋人与“高等华人”轻视、任意打骂。被压迫、被剥削的穷困生活,塑造了他们敢于反抗的性格。许多有觉悟的苏北籍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其中有些被培养锻炼成为中共党员。肖万才
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主体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不同主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协同合作。通过对新《档案法》第五章的文本考察,文章认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统筹主体应当依法承担档案信息化的宏观规划、规范管理和重点任务部署等核心职责;档案信息化建设支持主体应当依法承担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保障、职能保障和业务保障等核心职责;档案信息化建设业务主体应当依法承担档案信息化业务工作的实施与执行等核心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