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离不开实际的使用环境。语文的实用环境就是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充分地认识和掌握语文的工具性。因此,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检验学习;在学习中指导生活,在学习中创造生活,应该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新内涵。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谈几点思考与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
一、学生生活的“语文化”
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也要把语言表达训练放到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因为社会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最好场所,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试验场。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训练学生这一点。如:一位学生在校园里拾到一百元钱,我首先表扬他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又叫他写一则招领启事,写好后贴在告示栏,再让班上的同学扮作小记者现场采访他,采访后叫他们练习写表扬稿交到广播站,这样,从拾金不昧,到招领启事,到采访先进、报道先进,这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学生的交际、言语表达训练,按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训练学生养成美好的品质,把语文课的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际紧紧结合起来,把学校发生的一件常事,变成学生“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的资源。其实语文课还可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让学生当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的多元智能,通过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的素养。
二、挖掘社会中的生活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IX: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如果能好好利用,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三、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学组织的成败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一是要关心学生。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跨出学校,走下讲台,深入家庭,主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疾苦,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构建“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热爱生活。要密切关注生活,体察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顽强的生活信念,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三是要做好表率。教师应做到严于律己,修身为范,言传身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积极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以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陶冶学生,用自身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召学生。四是提高素质。教师作为知识经验的传播者和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与学生谈古论今、品评自然、洞察社会、解读生活。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学生身心受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加强课程建设
目前,有的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远离生活,突出表现在课程内容单一,过分强调体例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内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因此,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局限于课堂,要把课程带出课堂,自觉促使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不断从课堂以外的生活中吸取营养,把课堂教学的作用辐射到整个生活,使教学走进生活,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联系。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兼顾生活与安全、生活与礼仪、生活与艺术、生活与责任、生活与科学、生活与健康等方而的内容,真正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人文、强素质”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五、注重教学过程,感悟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教学过程是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更要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上课伊始,教师可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导语,可用贴近生活的谜语、故事、图画、古诗等导人新课;初读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各种读书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细读阶段,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让学生表演、画简笔画等多种贴近生活的方法启发学生感悟;临近课终,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疑难解决的情况,也可让学生当堂交流感受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或即兴引趣,或启迪思维,或巧妙点拨,或娓娓交谈,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体现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打破客观环境的樊篱,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中真正落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教好语文,进而促使学生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国正.实和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
一、学生生活的“语文化”
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也要把语言表达训练放到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因为社会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最好场所,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试验场。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训练学生这一点。如:一位学生在校园里拾到一百元钱,我首先表扬他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又叫他写一则招领启事,写好后贴在告示栏,再让班上的同学扮作小记者现场采访他,采访后叫他们练习写表扬稿交到广播站,这样,从拾金不昧,到招领启事,到采访先进、报道先进,这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学生的交际、言语表达训练,按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训练学生养成美好的品质,把语文课的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际紧紧结合起来,把学校发生的一件常事,变成学生“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的资源。其实语文课还可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让学生当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的多元智能,通过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的素养。
二、挖掘社会中的生活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IX: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如果能好好利用,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三、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学组织的成败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一是要关心学生。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跨出学校,走下讲台,深入家庭,主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疾苦,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构建“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热爱生活。要密切关注生活,体察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顽强的生活信念,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三是要做好表率。教师应做到严于律己,修身为范,言传身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积极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以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陶冶学生,用自身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召学生。四是提高素质。教师作为知识经验的传播者和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与学生谈古论今、品评自然、洞察社会、解读生活。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学生身心受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加强课程建设
目前,有的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远离生活,突出表现在课程内容单一,过分强调体例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内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因此,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局限于课堂,要把课程带出课堂,自觉促使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不断从课堂以外的生活中吸取营养,把课堂教学的作用辐射到整个生活,使教学走进生活,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联系。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兼顾生活与安全、生活与礼仪、生活与艺术、生活与责任、生活与科学、生活与健康等方而的内容,真正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人文、强素质”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五、注重教学过程,感悟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教学过程是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更要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上课伊始,教师可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导语,可用贴近生活的谜语、故事、图画、古诗等导人新课;初读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各种读书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细读阶段,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让学生表演、画简笔画等多种贴近生活的方法启发学生感悟;临近课终,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疑难解决的情况,也可让学生当堂交流感受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或即兴引趣,或启迪思维,或巧妙点拨,或娓娓交谈,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体现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打破客观环境的樊篱,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中真正落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教好语文,进而促使学生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国正.实和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