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也不应只是注重物质的帮助,要重视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与谋生技能。教育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充满爱心,教育者应该从斯托夫人教育观中学习爱的价值,这对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有启发性作用。
关键词:斯托夫人;爱;谋生技能;教育观
一、背景简介与问题的提出
美国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曾经做过教师。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此书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与欢迎。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几乎任何阅读过斯托夫人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人,都会深深谴责美国黑奴制度的血腥残暴性质。黑奴的悲惨境地在书中清晰再现,冲击读者的心灵。作者的废奴观点很明确,呼吁社会结构的变革,呼吁解放黑奴。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可以带来人权的保障,各方面的进步提高。但仅有这些不够的,想要真正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下一步是要对解放的黑奴进行教育。解放,是本书的最明确宗旨;教育,是本书的另一个平行主题。但由于这本书在解放黑奴方面作用很大,作者因此被视为一个激进的废奴主义者,她的贯穿全书的教育观反而常被忽略。
二、斯托夫人教育观在文中的一贯体现
1、教育之作用——改变人和社会
斯托夫人并没有简单地把人物按照所属阶级贴上标签,人的行为,除了受到地位的影响,也受到教育的影响。奴隶主中也有心地善良的,奴隶群体中也有很残暴帮助主人殴打黑奴的。例如,奴隶主圣克莱尔对奴隶很优厚,而这些,除了他的天性,也与他母亲从小给他的教育有关。因此斯托夫人在书中,或直接阐明,或借助一些书中人物的口,表达了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在圣克莱尔与堂姐奥菲利亚小姐对话中,前者说道,他们很多人没有正常的道德观念,偷窃醉酒十分普遍,没有正当谋生技能。当然这不能怪他们,他们的肉体灵魂已经被占有剥夺,没有指望。如果把这样的一群人一下子解放了,推出庄园,推向社会,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通读全书,我们可以肯定,这绝不是圣克莱尔的借口,想要保住自己的主人地位。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绝对遭天谴的制度。”,“我相信我对奴隶制度的看法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很多人的想法都和我一样,全国人民都对奴隶制度感到不满。奴隶制度不仅对奴隶不利,对奴隶主也没什么好处。”他更认为教育某种意义上比解放重要,但难度更大,解放可以用战争,用法律。但教育“太费事”。不过“费事”却很有效:教育一旦普及社会结构能从下而上发生改变作者借圣克莱尔的口说道:“我们的法律制度却禁止施行任何有效的教育制度。这样做也算聪明吧,因为只要让一代黑人开始接受完善的教育,那整个奴隶制度就会完蛋。到那个时候,即使我们不给黑人自由,他们也会自己去夺取自由的。”
2、教育之基础——爱
斯托夫人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此观点在奥菲利亚小姐教育托普西的故事中有生动体现。圣克莱尔戏谑地给堂姐买了一个小黑奴托普西,托普西(Topsy)是一名不知来自何方的“衣衫褴褛”的奴隶女孩。当被问到是谁造了她时,她既不认为是上帝,也不认为是她的母亲,“我想我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不相信有谁造了我。”(短语“grew like Topsy”后来进入了英语当中,比喻一种自生自长、放任自流的生存方式。)她没有任何基本是非观念,很难教育。
奥菲利亚小姐在对托普西的教育上费尽心血但收效甚微。我们不能否认,奥菲利亚小姐也有爱,她所做的例如为托普西洗澡,实在让人佩服:“描述一个没人理睬、邋遢的孩子第一次浴洗的具体过程,对文雅人来说实在有些不堪入耳。事实上,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迫不得已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死亡,对他们的同类来说,这简直是骇人听闻。奥菲利亚小姐真可以算得上是心诚志坚,言出必行。她勇敢地担负起为托普西擦洗之责任,没放过任何一处令人作呕的脏地方。”
但是奥菲利亚小姐所付出的爱,并不是斯托夫人提倡的超越性的宗教的爱,只是天然的怜悯同情。而小女孩伊娃(圣克莱尔的女儿)真正地来爱托普西,终于感动了这个顽石一样的孩子。
三、斯托夫人教育观的前瞻性与借鉴意义
南北战争结束后,社会的发展证明斯托夫人的教育观具有前瞻性。此次战争改变当日美国的政治经济情势,导致美国南方奴隶制度被最终废除。但是黑人刚获自由,生活的秩序尚未建立,黑人民众的知识水平还普遍低下。而人的方方面面的提高改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对人的教育只能付出更大努力,只有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前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教育比废奴还要难。
有一位著名人士的经历简直可以视为对斯托夫人教育观的具体彰显,充分证实。他就是黑奴出身的著名教育家布克尔·华盛顿。一家人都是是黑奴,日子过得很苦,然而华盛顿记忆中,做黑奴的日子,并非充斥着仇恨、冲突、对立。他的叙述温和得多。他甚至拿黑人奴隶和农场主和睦相处、感情深厚的事例,想要人们相信:奴隶制废除后,黑人和白人不必对立,应该融洽相处。华盛顿在自传中也说明没有谁愿意做奴隶,奴隶制度绝对是错误的。但无论如何,不应把仇恨施加在对立的群体那些具体的人身上,应该消灭的是愚昧和邪恶的制度,而不是奴隶主的个体,同时要提高黑人的教育水平。华盛顿深知知识的重要,教育能改变他的种族同胞的命运。所以,他毕业后,也毅然走上教育事业的道路。他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在黑人聚居区设立了一个学校。一生致力于真正让黑人同胞受益,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
由于历史观,阶级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读者很容易喜欢振臂高呼,带领群众打碎枷锁,重整阶级结构的人物。在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时,也很容易先入为主,结合自己的已有思维模式来解构在这篇名著,把它的丰富内涵归纳为呼吁解放黑奴,谴责揭露奴隶主暴行的简单主题。斯托夫人的废奴观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她的教育观是本书另一个主题这一事实,却常常被忽略。
联系到当今现实社会,如果想要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教育引导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教育促进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是比呼吁其他诸如斗争、维权之类口号要现实得多。惊呼贫富分化,提倡悯贫心理固然有正面意义,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相对不公平是永恒的主题,阶层分化总是存在。限制一些人暴富,打击用不正当手段剥削人,是和谐社会应该做的,但同时要保障贫穷者有进取上升的机会。具体来说,和谐社会不是承诺每个人的终点都一样,但要保证起点平等——教育(尤其义务教育)要一视同仁。现代社会条件下无论因何而未能享受义务教育从而成为文盲半文盲的孩子,前景都是很黯淡的。取消城乡壁垒和户籍歧视;使进城谋生的农民工子女有学可上,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
在其他许多方面,斯托夫人的教育观也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列宁曾经说过:“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所以,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也不应只是注重物质的帮助,要重视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与谋生技能。另外,教育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充满爱心,许多教育者也可以从斯托夫人教育观中学习爱的价值。(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王家湘,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美]Mrs.Harriet Beecher Stowe.Uncle Toms Cabi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3][美]布克尔·华盛顿.力争上游[M].思果,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斯托夫人;爱;谋生技能;教育观
一、背景简介与问题的提出
美国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曾经做过教师。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此书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与欢迎。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几乎任何阅读过斯托夫人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人,都会深深谴责美国黑奴制度的血腥残暴性质。黑奴的悲惨境地在书中清晰再现,冲击读者的心灵。作者的废奴观点很明确,呼吁社会结构的变革,呼吁解放黑奴。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可以带来人权的保障,各方面的进步提高。但仅有这些不够的,想要真正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下一步是要对解放的黑奴进行教育。解放,是本书的最明确宗旨;教育,是本书的另一个平行主题。但由于这本书在解放黑奴方面作用很大,作者因此被视为一个激进的废奴主义者,她的贯穿全书的教育观反而常被忽略。
二、斯托夫人教育观在文中的一贯体现
1、教育之作用——改变人和社会
斯托夫人并没有简单地把人物按照所属阶级贴上标签,人的行为,除了受到地位的影响,也受到教育的影响。奴隶主中也有心地善良的,奴隶群体中也有很残暴帮助主人殴打黑奴的。例如,奴隶主圣克莱尔对奴隶很优厚,而这些,除了他的天性,也与他母亲从小给他的教育有关。因此斯托夫人在书中,或直接阐明,或借助一些书中人物的口,表达了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在圣克莱尔与堂姐奥菲利亚小姐对话中,前者说道,他们很多人没有正常的道德观念,偷窃醉酒十分普遍,没有正当谋生技能。当然这不能怪他们,他们的肉体灵魂已经被占有剥夺,没有指望。如果把这样的一群人一下子解放了,推出庄园,推向社会,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通读全书,我们可以肯定,这绝不是圣克莱尔的借口,想要保住自己的主人地位。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绝对遭天谴的制度。”,“我相信我对奴隶制度的看法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很多人的想法都和我一样,全国人民都对奴隶制度感到不满。奴隶制度不仅对奴隶不利,对奴隶主也没什么好处。”他更认为教育某种意义上比解放重要,但难度更大,解放可以用战争,用法律。但教育“太费事”。不过“费事”却很有效:教育一旦普及社会结构能从下而上发生改变作者借圣克莱尔的口说道:“我们的法律制度却禁止施行任何有效的教育制度。这样做也算聪明吧,因为只要让一代黑人开始接受完善的教育,那整个奴隶制度就会完蛋。到那个时候,即使我们不给黑人自由,他们也会自己去夺取自由的。”
2、教育之基础——爱
斯托夫人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此观点在奥菲利亚小姐教育托普西的故事中有生动体现。圣克莱尔戏谑地给堂姐买了一个小黑奴托普西,托普西(Topsy)是一名不知来自何方的“衣衫褴褛”的奴隶女孩。当被问到是谁造了她时,她既不认为是上帝,也不认为是她的母亲,“我想我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不相信有谁造了我。”(短语“grew like Topsy”后来进入了英语当中,比喻一种自生自长、放任自流的生存方式。)她没有任何基本是非观念,很难教育。
奥菲利亚小姐在对托普西的教育上费尽心血但收效甚微。我们不能否认,奥菲利亚小姐也有爱,她所做的例如为托普西洗澡,实在让人佩服:“描述一个没人理睬、邋遢的孩子第一次浴洗的具体过程,对文雅人来说实在有些不堪入耳。事实上,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迫不得已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死亡,对他们的同类来说,这简直是骇人听闻。奥菲利亚小姐真可以算得上是心诚志坚,言出必行。她勇敢地担负起为托普西擦洗之责任,没放过任何一处令人作呕的脏地方。”
但是奥菲利亚小姐所付出的爱,并不是斯托夫人提倡的超越性的宗教的爱,只是天然的怜悯同情。而小女孩伊娃(圣克莱尔的女儿)真正地来爱托普西,终于感动了这个顽石一样的孩子。
三、斯托夫人教育观的前瞻性与借鉴意义
南北战争结束后,社会的发展证明斯托夫人的教育观具有前瞻性。此次战争改变当日美国的政治经济情势,导致美国南方奴隶制度被最终废除。但是黑人刚获自由,生活的秩序尚未建立,黑人民众的知识水平还普遍低下。而人的方方面面的提高改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对人的教育只能付出更大努力,只有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前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教育比废奴还要难。
有一位著名人士的经历简直可以视为对斯托夫人教育观的具体彰显,充分证实。他就是黑奴出身的著名教育家布克尔·华盛顿。一家人都是是黑奴,日子过得很苦,然而华盛顿记忆中,做黑奴的日子,并非充斥着仇恨、冲突、对立。他的叙述温和得多。他甚至拿黑人奴隶和农场主和睦相处、感情深厚的事例,想要人们相信:奴隶制废除后,黑人和白人不必对立,应该融洽相处。华盛顿在自传中也说明没有谁愿意做奴隶,奴隶制度绝对是错误的。但无论如何,不应把仇恨施加在对立的群体那些具体的人身上,应该消灭的是愚昧和邪恶的制度,而不是奴隶主的个体,同时要提高黑人的教育水平。华盛顿深知知识的重要,教育能改变他的种族同胞的命运。所以,他毕业后,也毅然走上教育事业的道路。他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在黑人聚居区设立了一个学校。一生致力于真正让黑人同胞受益,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
由于历史观,阶级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读者很容易喜欢振臂高呼,带领群众打碎枷锁,重整阶级结构的人物。在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时,也很容易先入为主,结合自己的已有思维模式来解构在这篇名著,把它的丰富内涵归纳为呼吁解放黑奴,谴责揭露奴隶主暴行的简单主题。斯托夫人的废奴观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她的教育观是本书另一个主题这一事实,却常常被忽略。
联系到当今现实社会,如果想要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教育引导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教育促进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是比呼吁其他诸如斗争、维权之类口号要现实得多。惊呼贫富分化,提倡悯贫心理固然有正面意义,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相对不公平是永恒的主题,阶层分化总是存在。限制一些人暴富,打击用不正当手段剥削人,是和谐社会应该做的,但同时要保障贫穷者有进取上升的机会。具体来说,和谐社会不是承诺每个人的终点都一样,但要保证起点平等——教育(尤其义务教育)要一视同仁。现代社会条件下无论因何而未能享受义务教育从而成为文盲半文盲的孩子,前景都是很黯淡的。取消城乡壁垒和户籍歧视;使进城谋生的农民工子女有学可上,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
在其他许多方面,斯托夫人的教育观也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列宁曾经说过:“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所以,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也不应只是注重物质的帮助,要重视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与谋生技能。另外,教育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充满爱心,许多教育者也可以从斯托夫人教育观中学习爱的价值。(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王家湘,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美]Mrs.Harriet Beecher Stowe.Uncle Toms Cabi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3][美]布克尔·华盛顿.力争上游[M].思果,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