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ddK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居住的這个地方,现在叫西安,在古代,称为长安。
  这里曾经是中国13个朝代的首都,周、秦、汉、唐,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代,都在这里建都,文明不断建立,又不断被摧毁。这块土地下面,重叠着许多层废墟。城池,曾被无数帝王反复征服,风景,曾被无数诗人反复歌咏。然而,这个辉煌的城市在千年之后,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所有历史的存在都被埋在了土里,数千年的战乱、饥荒,它彻底地告别了过去的辉煌。
  这个地方由两部分组成:古典与现在。两千年前帝王宫殿、陵墓的废墟与现在的城市和村庄并列着,这里的过去与现实似乎完全不同,充满了裂缝,但在某时某刻又会神奇地重逢。每次出门,每一条大路、小路,东西南北,每一处,每一个方向,都通向一处遗址或废墟。
  摄影只能拍摄此刻与当下,但是我想捕捉到千年前的过去。透过现实的景观,冲破种种重围,寻觅到过去的诗意,复活历史的存在。创造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影像考古学。现在的此地与过去的那里重叠在一个空间场域之中,我尝试着以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与诗歌的方法去行走,寻找现实与历史记忆的交错汇合,同一空间里并存的两种叙述方法,多重时间,属于现在,也属于过去,在长安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撞,是各种矛盾、各种时空的汇合之所。




  评委点评:
  陈华的《在长安》是一本摄影手工书,阅读这样的作品,最有趣就是仔细玩味照片和手写的说明文字之间的“化学反应”。《高速公路,唐灞桥遗址》的照片画面一分为三,下部是棕褐色的枯槁芦苇荡,中部是几道横贯的高架公路桥,上部是两盏路灯插入灰白的天空中;这里竟然就是李白哀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刘禹锡吟唱:“征徒出灞,回首伤如何”,秦观写道:“灞桥雪,茫茫万径人踪灭”的“灞桥风雪图”的所在地,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在此折柳伤离别,而今却是一地鸡毛的芦苇荡和高架桥。《古战场,五丈原遗址》中,哥特式教堂前,沐浴在侧逆光夕照中,抱花的红衣女子的背影;三国时,诸葛亮就是在这片黄土台塬之上屯兵与司马懿隔渭河对峙,而后“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此,一千多年后这女子手中的鲜花,可是祭献给孔明丞相的?
  陈华想用摄影“捕捉到千年前的过去。创造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影像考古学”。有趣的是,摄影本身并不能捕捉到千年前的时空,它呈现的仅仅是现时的场景,但是一旦这个现时的图像与说明文字一道并置呈现时,却被瞬间激活了,一个静止的画面竟然流淌涌动着无尽时间的洪流。
  这种基于文本想象的摄影,确实有某种考古学的功效,但这种考古学并非学科意义上的,而是一种诗性的,哲学性的。近年来类似的更为出色的摄影作品是塔可的《诗山河考》和《碑录—黄易计划》,在严谨而细致的文本考据和地理考察的基础上,拍摄出面对当下的极具个人风格化的影像。相较而言,陈华的《在长安》虽然在视觉构成和作品呈现上做得足够优秀,但是在处理影像与文本关系上还稍显简单,除了让观者感受到直接的“化学反应”之外,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深度是否也可以向真正的历史学、地理学和诗学靠拢。长安这片生养千年的土地是蕴含极为丰厚的创作富矿,它足以承载无穷无尽的影像挖掘。
  —曾 翰















其他文献
1839年以后的人类历史,无可避免的是一场图像取代“肉身”的篡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代表的孤独思辨与切实行动,逐步让位于观看的欲望与表演的冲动,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通过直接经验和文字转译所建立的古老认知机制,无可挽回地坍塌溃败。摄影史学者玛丽·沃纳·玛利亚(Mary Warner Marien)曾用“摄影就是当今世界”来描述摄影术兴起以后的人类认知,而今天必须更进一步,摄影,或者说图像本身,很
期刊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女摄影家侯波侯于11月26日2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2月7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以“不忘初心 投身时代”为主题的侯波同志追思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新华社离退休干部局局长骆国骏,侯波的儿子徐建林、儿媳朱清宇,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顾问于健、朱宪民、张桐胜,副主席陈小波、居杨、柳军,分党组成员、
期刊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十几年来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不断地重复着同一种摄影的工作,所以我一直渴望着某种新的尝试和新的可能:在熟悉中寻找陌生,让影像的表现方式带来更多的自由,脱离已有的摄影认知和感受;忘记过往摄影的经验,让观看带来思考的可能,成为表达自己的一个出口。  某一天,当踏入这个特殊、冷峻而陌生的空间时,我突感身体在这个空间里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就像自己灵魂被抽离出来,异质空气包围而来的无力感让我忘
期刊
北宗重气象,南宗重气韵,并不是人的分别,山水之变育化人的气质。  我少年时在郑州,跟张静先生的弟子邑丁先生学习诗文,跟一位出身书法世家的学长俊卿写书法,度过一段青涩岁月。后来迷恋江南,醉心于林风眠、李叔同、黄宾虹几位先生的艺术,南下客杭州,居九溪许家坞数年,美院游学,拜师学艺,在西湖边留连数年不舍得离开。虎跑弘一纪念馆、玉泉林家旧居、栖霞岭黄家故居以及西湖边宾翁的小展厅,都是常去的地方,尤其这样的
期刊
《sigh》这组作品主要是对于我们日常熟知的交通指示牌进行再创作。通过摄影的观看方式将看似简单的指示牌和社会景观结合。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对周遭环境的以及内心世界对社会、民生等现象进行探讨。这些现象如同固有的交通标示牌一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提醒着我们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每一个标识的背后,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考问,也是对社会结构发展的讨论。指示牌刻意地竖立在我们随处可见真实的场景里,这种行为
期刊
《中国摄影大师》  主编:赵迎新  版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6  本书辑选了刘半农、陈万里、郎静山、庄学本、吴印咸、沙飞、石少华等15位活跃在20世纪的已故中国摄影大师的代表作,该书的装帧和印制质量较高,配以梳理其摄影生涯的评论文章,是一本中国现代摄影史指南性的选集。  《影像的追寻》  作者:张照堂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3  本书初版于1988年(台湾版),介绍了
期刊
這组黑白摄影作品拍摄于2012年至2017年间,大部分采用黑白胶卷拍摄,数码照片采用软件后期制作而成,我也为这组作品制作一本同名的个人摄影书。  《致幻》不是简单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复制拍摄,它折射的是自己对幻觉和想象的集合,用自我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同时找到许多区别于日常我们所见到的东西。  在我所生活的世界里观察到一个并不为他人所挖掘到的、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充满了粗糙的、即兴的观感。无论是站在城市的
期刊
不可阻挡,无反相机的优势  自2008年松下G1诞生至今,近9年来我们几乎每一年都在讨论着“无反和单反”这两类相机孰优孰劣,谁更有前景的问题。在2017年,单反相机新品共有7款,无反相机新品则有12款。无论是参与厂商的数量还是新品数量,无反相机市场都呈现出比单反相机更繁荣的局面。  索尼作为无反相机行业的领军企业,本年度推出了A7RⅢ和A9两款高端新品。前者注重高画质和平衡性,在A7RⅡ的基础上实
期刊
您在弗劳尔斯画廊(Flowers Gallery)的展览包括了两个部分,是由冰岛的一个瀑布发展而来的两个不同系列,一部分是以浓烈的蓝色单色调呈现,另一部分是以黑白进行呈现。能给我们说说两个系列拍摄初衷,以及您如此呈现背后的意涵吗?  展览围绕着我曾在斯科加瀑布所做的两个不同的系列而展开,这个位于冰岛的瀑布,以它高达60米的高度而闻名。自2006年首次造访以来,我就一直不断地去拍这个瀑布。2015年
期刊
关于“相处美学”:我常常将许多大小不等的照片放在包里随身携带,不时取出端详把玩,它们时刻伴随着我,时间一长照片上自然便留下了些许划痕。在这一过程中我将被拍物的“物质属性”转换为了“意识属性”并将其随身携带。这延伸了我与被拍物的“交流与相处”的过程,我要感谢“摄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便利,拓展了我与“物”的关系,是摄影给了我重新面对这个世界以及重新面对自我的可能。同时我试图以作品的实际形态和展示的实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