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学认为,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人,其主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探索,有探索才能创新。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利用矛盾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例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一道思考题:“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理解、感受少年劝说吴王的全过程。这样,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习情绪特别高。
(二)创设竞争情境。竞争是一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的可行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例如在教学《埃及金字塔》时,组织全班学生分组比赛,每一组在全文中找出两种使用说明方法(教师指定)的句子,找完自己一组的任务后,可以去找其他组的,然后指出其他组没有找到的。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
二、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实现“不教”,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目的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凡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够理解的知识,教师决不讲解。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需要语文,而有些在学校里是很难学到的,完全要靠自己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学习、探索、发现、总结、应用和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
例如:在一次综合实践课上,布置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要求调查本镇某村的作物种植结构,村民收入来源、人均收入等,这就要求学生去做大量的调查,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字组织能力等。
(二)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到主动地探索,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而且,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里,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增强责任心、荣誉感,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
在语文课上,我把全班学生按每组4~6人分成若干个小组,把问题放在小组中讨论,组员各抒己见;回答问题时,由小组派出代表来回答,其他成员可作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共同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增强整体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三、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好语文课的关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放在首位。
(一)鼓励学生质疑,寻求答案的多样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主动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使学生主动去探索。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比教师的提问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学习《麋鹿》一课时,让学生将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有的学生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对第二自然段中提到的“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都作了具体的介绍,但惟独漏了“面似马”,这是不是作者的疏忽?再如,学习《三借芭蕉扇》一文时,教师有意突出孙悟空并没有通过正常的手段(一藏身于茶水、二变牛魔王、三力斗牛魔王)借扇,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文章中孙悟空并非是借芭蕉扇,准确地说应该是“抢”芭蕉扇,课文又为什么以“三借芭蕉扇”为题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能让学生全面深刻地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都调动起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当今的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近年来小学考试中出现的开放性试题也越来越来多了。所以在语文课上,也要注意这点。例如:教学《螳螂捕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学了这一课,谁来交流一下你今天的收获?”这样,学生除了有回答“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遇事冷静,善于思考”之外,还有学生答道:“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这样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应用意识
语文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亲历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学会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语文的意识。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立足新课标,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主体發展,才能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探索,有探索才能创新。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利用矛盾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例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一道思考题:“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理解、感受少年劝说吴王的全过程。这样,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习情绪特别高。
(二)创设竞争情境。竞争是一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的可行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例如在教学《埃及金字塔》时,组织全班学生分组比赛,每一组在全文中找出两种使用说明方法(教师指定)的句子,找完自己一组的任务后,可以去找其他组的,然后指出其他组没有找到的。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
二、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实现“不教”,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目的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凡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够理解的知识,教师决不讲解。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需要语文,而有些在学校里是很难学到的,完全要靠自己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学习、探索、发现、总结、应用和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
例如:在一次综合实践课上,布置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要求调查本镇某村的作物种植结构,村民收入来源、人均收入等,这就要求学生去做大量的调查,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字组织能力等。
(二)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到主动地探索,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而且,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里,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增强责任心、荣誉感,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
在语文课上,我把全班学生按每组4~6人分成若干个小组,把问题放在小组中讨论,组员各抒己见;回答问题时,由小组派出代表来回答,其他成员可作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共同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增强整体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三、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好语文课的关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放在首位。
(一)鼓励学生质疑,寻求答案的多样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主动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使学生主动去探索。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比教师的提问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学习《麋鹿》一课时,让学生将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有的学生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对第二自然段中提到的“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都作了具体的介绍,但惟独漏了“面似马”,这是不是作者的疏忽?再如,学习《三借芭蕉扇》一文时,教师有意突出孙悟空并没有通过正常的手段(一藏身于茶水、二变牛魔王、三力斗牛魔王)借扇,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文章中孙悟空并非是借芭蕉扇,准确地说应该是“抢”芭蕉扇,课文又为什么以“三借芭蕉扇”为题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能让学生全面深刻地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都调动起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当今的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近年来小学考试中出现的开放性试题也越来越来多了。所以在语文课上,也要注意这点。例如:教学《螳螂捕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学了这一课,谁来交流一下你今天的收获?”这样,学生除了有回答“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遇事冷静,善于思考”之外,还有学生答道:“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这样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应用意识
语文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亲历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学会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语文的意识。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立足新课标,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主体發展,才能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