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就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调高护理质量。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诊治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均2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对比两组护理工作风险发生率、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工作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科患者中有效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质量;满意度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结果的 可能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并 寻求处置对策和科学管理[1]。急诊科是急诊病人就诊和危重病人抢救的场所,是医院在医疗护理工作的窗口科室,同时急诊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2],患者家属大多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等特点,所以护理风险大,容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为了降低及有效的预防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我院急诊科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为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诊治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250例,其中男性患者301例,女性患者199例,年龄7~96岁,平均年龄(47.3±6.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5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2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护理。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
1.2.1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和患者就诊的特殊性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护理风险小组,制定计划和各项实施细则。要求护理人员严格要求与执行各项规章制定和护理操作规程。
1.2.2 加强护士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内涵建设,理解风险管理的核心技能,定期进行急救技术、仪器设备操作、急救药品使用等业务培训,对于急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提高护理工作水平,使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使得整个急诊流程规范化。
1.2.3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和谐护患关系 急诊患者就诊大多数病情急,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激动等容易照成护患矛盾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护士要对入院患者后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找出相应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护士要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谐护患间关系。
1.2.4 急诊抢救仪器、药品的安全管理 对抢救药品应每班交接,并且有专人负责,做好抢救药品登记。在抢救用药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对口服药物有责任护士亲自指导服药,防止意外发生。对使用的医疗护理器械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抢救仪器、设备要专项管理,确保设备运转正常、药品完备。
1.3 评价标准
1.3.1 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评定 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人员技术掌握越好。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分数越高,患者越满意。
1.3.2 风险事件发生率的评价 引起护患纠纷发生的事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意外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数,计算出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配对X2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分析 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的对比析,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了3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2%。对照组护理风险发生了19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7.6%。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对比分析 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的对比析,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对比分析[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医疗护理要求越来越高,急诊科是医院窗口科室,同时为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急诊护理具有节奏快、强度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3],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性随处可见。护理在医疗技术卫生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急诊抢救中的关键,对急救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病情的预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急诊护理要有娴熟的技术,而且在操作中还具有较高的直接性、动态性、连续性和具体性[4]。所以,加强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对有风险事件做到“先知道、 先告知、先预防”[5],对减少与之相关的意外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急诊科通过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及业务能力培训,使的护理人员增强了风险意识,掌握规避风险的方法及能力,从而减少了风险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价及处理,其目的为避免或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6]。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主动识别和及早的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找出工作中及患者的薄弱环节,及时的制定应对措施,对减少护理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科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工作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患者中有效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砚文.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C].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06:219-223.
[2] 赵永红,李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兵团医学,2013,36(02):66-67.
[3] 王海荣.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8):378.
[4] 蒋萍.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02):11-12.
[5] 邱葵丽.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103-104.
[6] 俞宁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1(21):80,82.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质量;满意度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结果的 可能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并 寻求处置对策和科学管理[1]。急诊科是急诊病人就诊和危重病人抢救的场所,是医院在医疗护理工作的窗口科室,同时急诊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2],患者家属大多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等特点,所以护理风险大,容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为了降低及有效的预防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我院急诊科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为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诊治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250例,其中男性患者301例,女性患者199例,年龄7~96岁,平均年龄(47.3±6.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5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2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护理。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
1.2.1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和患者就诊的特殊性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护理风险小组,制定计划和各项实施细则。要求护理人员严格要求与执行各项规章制定和护理操作规程。
1.2.2 加强护士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内涵建设,理解风险管理的核心技能,定期进行急救技术、仪器设备操作、急救药品使用等业务培训,对于急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提高护理工作水平,使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使得整个急诊流程规范化。
1.2.3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和谐护患关系 急诊患者就诊大多数病情急,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激动等容易照成护患矛盾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护士要对入院患者后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找出相应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护士要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谐护患间关系。
1.2.4 急诊抢救仪器、药品的安全管理 对抢救药品应每班交接,并且有专人负责,做好抢救药品登记。在抢救用药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对口服药物有责任护士亲自指导服药,防止意外发生。对使用的医疗护理器械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抢救仪器、设备要专项管理,确保设备运转正常、药品完备。
1.3 评价标准
1.3.1 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评定 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人员技术掌握越好。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分数越高,患者越满意。
1.3.2 风险事件发生率的评价 引起护患纠纷发生的事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意外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数,计算出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配对X2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分析 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的对比析,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了3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2%。对照组护理风险发生了19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7.6%。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对比分析 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的对比析,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对比分析[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医疗护理要求越来越高,急诊科是医院窗口科室,同时为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急诊护理具有节奏快、强度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3],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性随处可见。护理在医疗技术卫生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急诊抢救中的关键,对急救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病情的预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急诊护理要有娴熟的技术,而且在操作中还具有较高的直接性、动态性、连续性和具体性[4]。所以,加强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对有风险事件做到“先知道、 先告知、先预防”[5],对减少与之相关的意外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急诊科通过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及业务能力培训,使的护理人员增强了风险意识,掌握规避风险的方法及能力,从而减少了风险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价及处理,其目的为避免或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6]。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主动识别和及早的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找出工作中及患者的薄弱环节,及时的制定应对措施,对减少护理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科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工作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患者中有效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砚文.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C].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06:219-223.
[2] 赵永红,李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兵团医学,2013,36(02):66-67.
[3] 王海荣.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8):378.
[4] 蒋萍.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02):11-12.
[5] 邱葵丽.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103-104.
[6] 俞宁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1(2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