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初决定去缅甸,部分原因就是看到《Lonely Planet》在介绍缅甸的时候,一开始便讲了很多“不宜前往”和“推迟访问”的看法。当时的决定,的确有几分挑战权威的刻意。
任何一个地方都值得去旅行,很多时候旅行的收获甚至是来自负面体验。这是我对旅行的看法之一,也正是因为抱定这个观点,我的旅行常有惊喜。
缅甸,适合去旅行,而不是去旅游。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把一个理想主义的旅游者变成一个现实主义的旅行者。
缅甸有美得让人窒息的伊洛瓦底江和彻夜通明金碧辉煌的大金塔,有晨雾里丛林般向天空中伸展着的佛塔群,有微笑着的天真童僧和白云一样缓步漫游着的牛车队,也有形形色色的困扰让你的嘴角挂上无奈的浅笑。
缅甸值不值得去?别问我,问你自己。
一条江的诉说
当你觉得前路没有了明晰的方向,你应该来坐船;当你觉得厌倦了纷扰的挣扎,你应该来听伊洛瓦底江的诉说。
江輪的魔力在于,从你登上它的甲板到你离开它的船桥,当中的时间你是一个完全的过客,并且对前途的方向完全没有任何掌控力。做什么都是徒劳,这种感觉对这个时候的我们,有着无比的甘美,如果你懂得去静静地品尝。
当你对现实生活感到乏味与无助时,不如换个地方看看风景,那些比你所拥有的更少的人,笑容却往往比你更多。我建议你一定要坐一段慢船,把时间交给流水。慢慢退去的两岸风景,一定会让你第一次觉得,其实到达哪里都无所谓。
从曼德勒到蒲甘的水路上,与我们同船的人中,既有人宛如从黑白大屏幕上走出来的海明威夫妇一般,一丝不苟地诠释复古的绅士淑女派头,也有人一直兴奋得毛手毛脚,不断地撞上同船的旅伴或者穿制服的侍者,我和太太坐在煦暖的阳光下,把眼神躲在墨镜后面,把中文耳语变成旁人全听不懂的魔咒,私下里观察,议论这船上那两个人像是“貌合神离又无可挑剔的议员夫妻”,那一群人是“初次下乡采访的官报记者”,还有“志得意满的国营游轮船长”今天为什么特别开心……两个人像在一起写一部小说似的,更开心得像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慢船的另一个好处是,不管你启程的时候喜不喜欢身边的乘客,一旦到了水上,便会不由自主地明白,谁与谁都不过是同路一段,没必要那么分明,多看上两眼,为了打发时间多聊上两句,轻轻松松地对自己说“其实也不是那么糟啊。”同渡一条江,与同路一阵子,碰巧在这辈子遇上的,其实都没什么大分别。碰不上,也许你这辈子的路程会截然不同,但是碰上了,是你没法选择的注定。
面对看似毫无波澜的生活,抽身做一件始终想做却没有动手的事情吧。旅行,或者清理一下邮箱里的旧文件,没办法的事情就慢慢地去办。波动的江水,不会吞没了你,只要老老实实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要跳水。
从曼德勒到蒲甘的水路上,我并没有这样的念头,现在也仍然不知道那条江在述说些什么,不过江上的旅行,每每都带给我深深的魔感,想起来,总让人释然微笑。
一座桥的故事
乌本桥离曼德勒有一段距离,我们从曼德勒出发,雇了一辆蓝色的小卡车,晃悠过了几个村镇,在烈日下失去了大量的水分和清晨的朝气,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日近黄昏的时分。长长的木桥像是太阳过早投下的一长串阴影,无数的桥墩像是从河滩淤泥里生长出来的莲茎,挣扎着向空中伸展,桥下有无数的小船招揽游客,桥上有数不尽的游客从桥的一头走向另一头,完成他们的探索。
桥上桥下来来往往的缅甸人都好像在等待,等待什么我不太清楚,但是他们的目光似乎总是停留在那些急匆匆赶路的游客们身上,对安静地坐在他们身边的我们却不太感兴趣。或许是面对这些总是步履匆匆的游人,他们的内心感到诧异。缅甸人的生活节奏是安静而缓慢的,就像这个国家,仿佛几十年来都没怎么变化。
我们在桥上走了几步,干脆坐下来看人。桥下有一群半大孩子在玩纸牌,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桥头坐着一位盲眼的干瘦老人和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老者一直深情地望着天空,他什么也看不到,但是用这个姿势拉三弦琴卖艺好像收获还不错,所以他一直努力地保持姿势,也保持着微笑,笑得像北方11月雪地里小小的沙棘果一样鲜艳可爱。我就这么听了好一会儿,太阳准备和乌本桥告别的时候,他也离开了,小男孩搀扶着他,夕阳下是一对满足的背影,和长长的几串脚印。
桥下的农人充满慈爱地给他白白瘦瘦的耕牛洗澡,牛很漂亮,犄角很有气势地刺向天空,神情安静而满足。缅甸人喜欢牛,打心里喜欢,乌本桥下、蒲甘的河边、那帕里的海滩,耕作、汲水或者拉车,拍摄缅甸的农人和他们的牛,从来不曾让我失望。
一群少年女尼,像被风吹倒了荷叶,突然探出头的莲花—样,飘过桥头。簇拥而来、低眉垂眼且全无声息。傍晚时分的阳光低斜,慢慢勾勒一个嘈杂、严酷世界里的小小神迹。我举着相机,故意占住桥头的出口,窄窄的桥面让她们有片刻犹豫和无所适从,于是,终于有人抬头,宽容、淡定地看了看我这个粗鲁的人,露出半个微笑。
于是,我有机会按下了快门。
我满意地看着这一朵粉红云,从我身边翩翩然飘走。
不经意间发现,世界的一个角落,还是你内心里一直期望着的,那般清新,我整个晚上都为之高兴,久违了的,像浮云一样柔软的幸福感,慢漫浮现,直上天庭。
任何一个地方都值得去旅行,很多时候旅行的收获甚至是来自负面体验。这是我对旅行的看法之一,也正是因为抱定这个观点,我的旅行常有惊喜。
缅甸,适合去旅行,而不是去旅游。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把一个理想主义的旅游者变成一个现实主义的旅行者。
缅甸有美得让人窒息的伊洛瓦底江和彻夜通明金碧辉煌的大金塔,有晨雾里丛林般向天空中伸展着的佛塔群,有微笑着的天真童僧和白云一样缓步漫游着的牛车队,也有形形色色的困扰让你的嘴角挂上无奈的浅笑。
缅甸值不值得去?别问我,问你自己。
一条江的诉说
当你觉得前路没有了明晰的方向,你应该来坐船;当你觉得厌倦了纷扰的挣扎,你应该来听伊洛瓦底江的诉说。
江輪的魔力在于,从你登上它的甲板到你离开它的船桥,当中的时间你是一个完全的过客,并且对前途的方向完全没有任何掌控力。做什么都是徒劳,这种感觉对这个时候的我们,有着无比的甘美,如果你懂得去静静地品尝。
当你对现实生活感到乏味与无助时,不如换个地方看看风景,那些比你所拥有的更少的人,笑容却往往比你更多。我建议你一定要坐一段慢船,把时间交给流水。慢慢退去的两岸风景,一定会让你第一次觉得,其实到达哪里都无所谓。
从曼德勒到蒲甘的水路上,与我们同船的人中,既有人宛如从黑白大屏幕上走出来的海明威夫妇一般,一丝不苟地诠释复古的绅士淑女派头,也有人一直兴奋得毛手毛脚,不断地撞上同船的旅伴或者穿制服的侍者,我和太太坐在煦暖的阳光下,把眼神躲在墨镜后面,把中文耳语变成旁人全听不懂的魔咒,私下里观察,议论这船上那两个人像是“貌合神离又无可挑剔的议员夫妻”,那一群人是“初次下乡采访的官报记者”,还有“志得意满的国营游轮船长”今天为什么特别开心……两个人像在一起写一部小说似的,更开心得像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慢船的另一个好处是,不管你启程的时候喜不喜欢身边的乘客,一旦到了水上,便会不由自主地明白,谁与谁都不过是同路一段,没必要那么分明,多看上两眼,为了打发时间多聊上两句,轻轻松松地对自己说“其实也不是那么糟啊。”同渡一条江,与同路一阵子,碰巧在这辈子遇上的,其实都没什么大分别。碰不上,也许你这辈子的路程会截然不同,但是碰上了,是你没法选择的注定。
面对看似毫无波澜的生活,抽身做一件始终想做却没有动手的事情吧。旅行,或者清理一下邮箱里的旧文件,没办法的事情就慢慢地去办。波动的江水,不会吞没了你,只要老老实实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要跳水。
从曼德勒到蒲甘的水路上,我并没有这样的念头,现在也仍然不知道那条江在述说些什么,不过江上的旅行,每每都带给我深深的魔感,想起来,总让人释然微笑。
一座桥的故事
乌本桥离曼德勒有一段距离,我们从曼德勒出发,雇了一辆蓝色的小卡车,晃悠过了几个村镇,在烈日下失去了大量的水分和清晨的朝气,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日近黄昏的时分。长长的木桥像是太阳过早投下的一长串阴影,无数的桥墩像是从河滩淤泥里生长出来的莲茎,挣扎着向空中伸展,桥下有无数的小船招揽游客,桥上有数不尽的游客从桥的一头走向另一头,完成他们的探索。
桥上桥下来来往往的缅甸人都好像在等待,等待什么我不太清楚,但是他们的目光似乎总是停留在那些急匆匆赶路的游客们身上,对安静地坐在他们身边的我们却不太感兴趣。或许是面对这些总是步履匆匆的游人,他们的内心感到诧异。缅甸人的生活节奏是安静而缓慢的,就像这个国家,仿佛几十年来都没怎么变化。
我们在桥上走了几步,干脆坐下来看人。桥下有一群半大孩子在玩纸牌,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桥头坐着一位盲眼的干瘦老人和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老者一直深情地望着天空,他什么也看不到,但是用这个姿势拉三弦琴卖艺好像收获还不错,所以他一直努力地保持姿势,也保持着微笑,笑得像北方11月雪地里小小的沙棘果一样鲜艳可爱。我就这么听了好一会儿,太阳准备和乌本桥告别的时候,他也离开了,小男孩搀扶着他,夕阳下是一对满足的背影,和长长的几串脚印。
桥下的农人充满慈爱地给他白白瘦瘦的耕牛洗澡,牛很漂亮,犄角很有气势地刺向天空,神情安静而满足。缅甸人喜欢牛,打心里喜欢,乌本桥下、蒲甘的河边、那帕里的海滩,耕作、汲水或者拉车,拍摄缅甸的农人和他们的牛,从来不曾让我失望。
一群少年女尼,像被风吹倒了荷叶,突然探出头的莲花—样,飘过桥头。簇拥而来、低眉垂眼且全无声息。傍晚时分的阳光低斜,慢慢勾勒一个嘈杂、严酷世界里的小小神迹。我举着相机,故意占住桥头的出口,窄窄的桥面让她们有片刻犹豫和无所适从,于是,终于有人抬头,宽容、淡定地看了看我这个粗鲁的人,露出半个微笑。
于是,我有机会按下了快门。
我满意地看着这一朵粉红云,从我身边翩翩然飘走。
不经意间发现,世界的一个角落,还是你内心里一直期望着的,那般清新,我整个晚上都为之高兴,久违了的,像浮云一样柔软的幸福感,慢漫浮现,直上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