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梦需要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教育中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程度,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程度;而通过班级管理工作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课题,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就此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供广大高职院校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自主能力 班级管理 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区别与中学的地方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旦毕业便将直接面向社会走上就业的道路,因此,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便显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问题在于,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便将直接面向社会,但其就读期间毕竟还是在校园这种环境中,和纯粹的社会环境还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便是一个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讨的课题了。
1、应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新模式,适应时代特征;
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而言,其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因此,班级管理应侧重于这个教育目标,围绕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等核心要素展开工作,适应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充分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打造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基于这个出发点,班级管理必须改变纯粹的管与被管的传统模式,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班主任的适时指导和监督为辅,做到收放自如、适度有效;真正建立起能有助于发掘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管理模式。
2、应本着公开透明原则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养成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自觉遵守习惯;
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特征是散漫,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后必然都要面临用人单位制度的约束;
这种懒散的习惯如果在学生时代不被纠正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就业后的工作表现甚至造成就业的不顺利;因此,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注重对这种懒散行为的纠正;纠正这种懒散行为的关键,便在于本着公平透明的原则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学校和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无可改变的,另一部分,则是针对班级自身具体情况所制定的,规则的制定,应该本着人人参与共同制定的原则,让班级成员广泛参与讨论以最终制定;而一旦成文则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每个班级成员形成一种强制约束力,一旦有违反,应按规定严格执行相应的惩罚措施,而对于被执行惩罚措施的学生,必须坚持张榜公布的做法,一则以加强其他学生对该措施实行的监督权利,二则使人人因羞于被张榜而生敬畏之心;既然规章制度是学生自己参与讨论所制定的,则在执行方面必然易于被落实,这也是发扬学生自主能力以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手段。这样,既增强了管理透明度,也美化了教室,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进取精神的增强,有利于科任教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应注重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和职责厘定;
班级学生干部是加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而班级干部工作开展的效果,不但取决于班级干部的个人能力,还取决于班级干部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程度;因此,本着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原则,应该注重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最好的方式是实行自我报名的竞选方式,让人人参与其中,而不是由老师指定,竞选过程公开透明,竞选结果群众认可;对于一旦成功当选的班级干部,必须将其承诺形成文字常年张榜公布于班级醒目地方,定期举办班会对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这样做一则以激励和警醒其自身要切实履行职责,二则以形成班级同学监督与督促的效果;
4、应注重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活波乐观的性格;
应该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活波乐观的心态,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在未来的工作中一旦遭遇的挫折;课外活动可以是百科知识竞赛,可以是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比赛;这些课外活动开展的原则,是要注重全员参与,不能搞成几个学生的独角戏,因此,举办这些课外活动必须做好一些前期工作。第一,要注意活动的广泛性,也就是参与的技术门槛不要太高,曲高则和寡,最后必然是冷场效果;第二,要注意活动举办时间的选择,不能在国家法定的长假期间举行,这种节假日学生一般要么有回家打算,要么有其他的外出安排,参与的积极性必然下降;第三要注意培养一些活跃分子充当活动举办的催化器,通过这些活跃分子的工作形成一种活动的氛围,调动大家参与的热情;第四,要注意活动举办时间的控制,任何一个活动都不能过长,否则最后会诱发参与者的懈怠情绪;
课外活动可以是围绕班级内部展开,也可以是班级联谊的形式,甚至可以到校外找相关的组织和机构进行联谊活动,比如和一些企业的团组织开展联谊活动,和一起地方驻军开展联谊活动,甚至是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外的福利慈善机构形成结对子活动,以促成学生对公益事业的热爱。
开展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的;首先可以增强班级的融洽程度,加强同学之间的彼此融合,强化班级作为一个集体的整体观念;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主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各项活动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再次,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升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实践证明,一个经常参与发起和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必然是保持着一种活跃的、乐观的、积极性向上的工作面貌的,这种人往往在工作中获得进步和提升的机会要大大多于其他的人。
总之,我们所面对的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的世纪构想,我们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也应该立足于这个梦想;在这个鼓励创新的时代,我们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自主能力意识的人才,才会具有创新的意识;因此,通过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自主能力 班级管理 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区别与中学的地方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旦毕业便将直接面向社会走上就业的道路,因此,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便显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问题在于,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便将直接面向社会,但其就读期间毕竟还是在校园这种环境中,和纯粹的社会环境还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便是一个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讨的课题了。
1、应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新模式,适应时代特征;
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而言,其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因此,班级管理应侧重于这个教育目标,围绕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等核心要素展开工作,适应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充分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打造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基于这个出发点,班级管理必须改变纯粹的管与被管的传统模式,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班主任的适时指导和监督为辅,做到收放自如、适度有效;真正建立起能有助于发掘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管理模式。
2、应本着公开透明原则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养成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自觉遵守习惯;
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特征是散漫,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后必然都要面临用人单位制度的约束;
这种懒散的习惯如果在学生时代不被纠正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就业后的工作表现甚至造成就业的不顺利;因此,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注重对这种懒散行为的纠正;纠正这种懒散行为的关键,便在于本着公平透明的原则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学校和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无可改变的,另一部分,则是针对班级自身具体情况所制定的,规则的制定,应该本着人人参与共同制定的原则,让班级成员广泛参与讨论以最终制定;而一旦成文则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每个班级成员形成一种强制约束力,一旦有违反,应按规定严格执行相应的惩罚措施,而对于被执行惩罚措施的学生,必须坚持张榜公布的做法,一则以加强其他学生对该措施实行的监督权利,二则使人人因羞于被张榜而生敬畏之心;既然规章制度是学生自己参与讨论所制定的,则在执行方面必然易于被落实,这也是发扬学生自主能力以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手段。这样,既增强了管理透明度,也美化了教室,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进取精神的增强,有利于科任教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应注重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和职责厘定;
班级学生干部是加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而班级干部工作开展的效果,不但取决于班级干部的个人能力,还取决于班级干部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程度;因此,本着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原则,应该注重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最好的方式是实行自我报名的竞选方式,让人人参与其中,而不是由老师指定,竞选过程公开透明,竞选结果群众认可;对于一旦成功当选的班级干部,必须将其承诺形成文字常年张榜公布于班级醒目地方,定期举办班会对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这样做一则以激励和警醒其自身要切实履行职责,二则以形成班级同学监督与督促的效果;
4、应注重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活波乐观的性格;
应该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活波乐观的心态,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在未来的工作中一旦遭遇的挫折;课外活动可以是百科知识竞赛,可以是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比赛;这些课外活动开展的原则,是要注重全员参与,不能搞成几个学生的独角戏,因此,举办这些课外活动必须做好一些前期工作。第一,要注意活动的广泛性,也就是参与的技术门槛不要太高,曲高则和寡,最后必然是冷场效果;第二,要注意活动举办时间的选择,不能在国家法定的长假期间举行,这种节假日学生一般要么有回家打算,要么有其他的外出安排,参与的积极性必然下降;第三要注意培养一些活跃分子充当活动举办的催化器,通过这些活跃分子的工作形成一种活动的氛围,调动大家参与的热情;第四,要注意活动举办时间的控制,任何一个活动都不能过长,否则最后会诱发参与者的懈怠情绪;
课外活动可以是围绕班级内部展开,也可以是班级联谊的形式,甚至可以到校外找相关的组织和机构进行联谊活动,比如和一些企业的团组织开展联谊活动,和一起地方驻军开展联谊活动,甚至是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外的福利慈善机构形成结对子活动,以促成学生对公益事业的热爱。
开展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的;首先可以增强班级的融洽程度,加强同学之间的彼此融合,强化班级作为一个集体的整体观念;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主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各项活动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再次,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升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实践证明,一个经常参与发起和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必然是保持着一种活跃的、乐观的、积极性向上的工作面貌的,这种人往往在工作中获得进步和提升的机会要大大多于其他的人。
总之,我们所面对的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的世纪构想,我们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也应该立足于这个梦想;在这个鼓励创新的时代,我们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自主能力意识的人才,才会具有创新的意识;因此,通过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