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制诗歌思维导图,通过梳理诗歌内容确定主干分支,以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词句解读的基础上,明确关键词,以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感悟意象意境,细化导图内容,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诗歌情感,完善认知,以落实文化理解与传承。思维导图在古代诗歌教学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思维导图;核心素养;诗歌教学
【作者简介】龚玉华,钦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思维导图由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于1971年提出,其以简单而高效、全面而深刻的特点,和巨大的包容性、无穷的想象力、极度的个性化等特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广泛运用于工作与学习中。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方位的思考工具。绘制思维导图,首先要对文本有整体感知,明确中心主题,围绕中心主题词,根据教学内容各要素,确定主脉,由中心向四周引出数条分支曲线;每条主脉以关键词或图形标记要点;主脉上发散出的曲线形成一级分支,再以关键词或图形标记要点;在分支线上发散出二级分支。如此类推,思维导图呈放射状层层延伸发散,最后呈现出根系状层级图。图形与文字相融合的思维导图,浓缩了文本内容,去芜存菁,凸显了主要信息和逻辑关联。
思维导图早已应用于语文教学。在绘制整个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执行理解、分析、鉴赏、联想、感悟、组织、创造等主动学习的过程。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古典诗词教学,也可运用此法。下文笔者以《蜀道难》教学为例具体阐述。
一、以词句解读为基础,训练语言构建与运用
古诗词教学,首先要了解诗歌文字的含义,但又“不能满足于了解作者原意和艺术手法”。所以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应该建立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但又不能过度纠缠字词句意[1],而要把精力放在文字背后的信息挖掘上。绘制思维导图,是将学生的诗歌阅读从表层引向深入。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诗歌的“诗眼”,即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词。如《蜀道难》的教学,在学生诵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后,笔者并不就诗歌展开字词串解,而是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本诗的“诗眼”。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难”字是本诗的“诗眼”,即“难”是导图的中心。接着,引入下一个学习任务: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蜀道的“难”?“难”具体体现为哪几个特点?请学生将诗句分析归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要完成这个思维导图,学生需要围绕“难”字,通过自主阅读诗句、分析词句内涵、梳理归纳信息,确定主干分支,概括内容要点并标记在每一条线上。分支线上的要点关键词需要精准而简洁,能够表达诗句核心意思。其提炼与确定的过程,既能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丰富语言积累,训练语言运用[2]。
二、以梳理内容为依托,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对诗句内容进行分类概括并提炼内容要点的过程,亦即确定思维导图层级和提炼关键词的过程。发散性是思维导图的重要特点,围绕中心词由内向外逐层扩散。学生要对诗句进行深入分析、联系、比较、归纳,进而能够快速掌握诗歌的整体教学内容。在《蜀道难》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问题提示的方向——描写角度,对诗句进行识别梳理、提炼整合,明确全诗对蜀道“难”的描写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地理位置、历史、山形、景物等角度,间接描写有行人感受、社会环境等角度。这两点就可以确定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与二级分支。在此基础上,还可就其中某一点如景物描写的角度再进行发散形成三级分支。如此层层发散,随着思维导图内容的逐步细化,促使学生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阅读,最终将诗歌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地呈现出来。同时,在对诗句内容的分析中,学生也理解了诗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侧面的烘托等写作特色。通过思考、联想、创造……思维导图逐渐成形,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提升。
三、以意象意境为抓手,展开审美鉴赏与创造
古典诗歌往往以意象塑造意境来表达情感。研读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是绘制古诗思维导图不可缺少的环节。李白的诗,善于以丰富的想象、豪放的笔法描绘壮丽的自然角色,塑造瑰丽宏阔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蜀道难》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艺术地展现了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在《蜀道难》教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自主圈画出文本的主要意象,再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细化“景物描写”分支部分。学生在提炼诗句关键信息的过程中,运用想象重现画面,从而进入诗歌塑造的意境中,从“高标回日”“猿猱愁度”感受蜀道之高峻巍峨,从“冲波逆折”“青泥盘萦”“枯松倒挂”感受蜀道之雄奇险特,从“悲鸟绕林”“子规啼月”感受蜀道之苍凉凄清,从“飞瀑喧豗”“砯崖转石”感受蜀道之豪壮瑰玮(如图1)。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蜀道的高、险、恶的特点,同时获得了多种审美享受,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也获得了提升。有些学生还画了险峰孤鸟等图形并饰以色彩来增强记忆,使整个思维导图更丰富、形象。思维导图将诗歌思路与内容可视化,而融合学生思考成果和个性表达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看作一幅幅优美的图卷。
四、以感悟情感为指向,落实文化理解与传承
含蓄是古代诗词的重要追求,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意境和一些表达手法将思想情感曲折地传达出来,使后人的吟咏与解读有更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对古诗思想情感的分析与感悟通常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结合文本诗句,学生从题目、写作背景等方面入手,联系李白生平及思想,不仅体会了“蜀道艰难,不要留恋蜀地”的表层含义,也深刻理解了诗歌寄寓的内涵思想。李白借蜀道之难,抒身世之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早还家”,回归自我,回归精神家园。最后一段描写蜀道的险恶,映射政治黑暗,警告统治者,谨防“狼與豺”,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通过深读文本,学生才能真正感悟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将探究得出的成果补充进思维导图的思想情感分支,在完善思维导图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作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感受作者心忧天下的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濡染。
图2 《蜀道难》思维导图主图
一张思维导图(如图2),将《蜀道难》的诗歌内容、思路结构、情感主题、手法特色等各要素都直观而完整地呈现出来。在绘制过程中,学生解读诗句领会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梳理诗歌内容打开了联想与发散的通道,感悟意象意境获得了审美愉悦,探究诗歌情感加深了文化认知。总之,思维导图在古代诗歌教学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读懂读透诗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诗歌真意,达到培育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重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颖义,林国清.绘学科思维导图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浅谈思维导图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考试,2019(4):37-38.
[2]雷海彬.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10):48-50.
【关键词】思维导图;核心素养;诗歌教学
【作者简介】龚玉华,钦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思维导图由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于1971年提出,其以简单而高效、全面而深刻的特点,和巨大的包容性、无穷的想象力、极度的个性化等特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广泛运用于工作与学习中。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方位的思考工具。绘制思维导图,首先要对文本有整体感知,明确中心主题,围绕中心主题词,根据教学内容各要素,确定主脉,由中心向四周引出数条分支曲线;每条主脉以关键词或图形标记要点;主脉上发散出的曲线形成一级分支,再以关键词或图形标记要点;在分支线上发散出二级分支。如此类推,思维导图呈放射状层层延伸发散,最后呈现出根系状层级图。图形与文字相融合的思维导图,浓缩了文本内容,去芜存菁,凸显了主要信息和逻辑关联。
思维导图早已应用于语文教学。在绘制整个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执行理解、分析、鉴赏、联想、感悟、组织、创造等主动学习的过程。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古典诗词教学,也可运用此法。下文笔者以《蜀道难》教学为例具体阐述。
一、以词句解读为基础,训练语言构建与运用
古诗词教学,首先要了解诗歌文字的含义,但又“不能满足于了解作者原意和艺术手法”。所以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应该建立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但又不能过度纠缠字词句意[1],而要把精力放在文字背后的信息挖掘上。绘制思维导图,是将学生的诗歌阅读从表层引向深入。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诗歌的“诗眼”,即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词。如《蜀道难》的教学,在学生诵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后,笔者并不就诗歌展开字词串解,而是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本诗的“诗眼”。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难”字是本诗的“诗眼”,即“难”是导图的中心。接着,引入下一个学习任务: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蜀道的“难”?“难”具体体现为哪几个特点?请学生将诗句分析归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要完成这个思维导图,学生需要围绕“难”字,通过自主阅读诗句、分析词句内涵、梳理归纳信息,确定主干分支,概括内容要点并标记在每一条线上。分支线上的要点关键词需要精准而简洁,能够表达诗句核心意思。其提炼与确定的过程,既能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丰富语言积累,训练语言运用[2]。
二、以梳理内容为依托,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对诗句内容进行分类概括并提炼内容要点的过程,亦即确定思维导图层级和提炼关键词的过程。发散性是思维导图的重要特点,围绕中心词由内向外逐层扩散。学生要对诗句进行深入分析、联系、比较、归纳,进而能够快速掌握诗歌的整体教学内容。在《蜀道难》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问题提示的方向——描写角度,对诗句进行识别梳理、提炼整合,明确全诗对蜀道“难”的描写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地理位置、历史、山形、景物等角度,间接描写有行人感受、社会环境等角度。这两点就可以确定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与二级分支。在此基础上,还可就其中某一点如景物描写的角度再进行发散形成三级分支。如此层层发散,随着思维导图内容的逐步细化,促使学生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阅读,最终将诗歌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地呈现出来。同时,在对诗句内容的分析中,学生也理解了诗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侧面的烘托等写作特色。通过思考、联想、创造……思维导图逐渐成形,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提升。
三、以意象意境为抓手,展开审美鉴赏与创造
古典诗歌往往以意象塑造意境来表达情感。研读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是绘制古诗思维导图不可缺少的环节。李白的诗,善于以丰富的想象、豪放的笔法描绘壮丽的自然角色,塑造瑰丽宏阔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蜀道难》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艺术地展现了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在《蜀道难》教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自主圈画出文本的主要意象,再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细化“景物描写”分支部分。学生在提炼诗句关键信息的过程中,运用想象重现画面,从而进入诗歌塑造的意境中,从“高标回日”“猿猱愁度”感受蜀道之高峻巍峨,从“冲波逆折”“青泥盘萦”“枯松倒挂”感受蜀道之雄奇险特,从“悲鸟绕林”“子规啼月”感受蜀道之苍凉凄清,从“飞瀑喧豗”“砯崖转石”感受蜀道之豪壮瑰玮(如图1)。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蜀道的高、险、恶的特点,同时获得了多种审美享受,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也获得了提升。有些学生还画了险峰孤鸟等图形并饰以色彩来增强记忆,使整个思维导图更丰富、形象。思维导图将诗歌思路与内容可视化,而融合学生思考成果和个性表达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看作一幅幅优美的图卷。
四、以感悟情感为指向,落实文化理解与传承
含蓄是古代诗词的重要追求,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意境和一些表达手法将思想情感曲折地传达出来,使后人的吟咏与解读有更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对古诗思想情感的分析与感悟通常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结合文本诗句,学生从题目、写作背景等方面入手,联系李白生平及思想,不仅体会了“蜀道艰难,不要留恋蜀地”的表层含义,也深刻理解了诗歌寄寓的内涵思想。李白借蜀道之难,抒身世之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早还家”,回归自我,回归精神家园。最后一段描写蜀道的险恶,映射政治黑暗,警告统治者,谨防“狼與豺”,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通过深读文本,学生才能真正感悟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将探究得出的成果补充进思维导图的思想情感分支,在完善思维导图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作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感受作者心忧天下的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濡染。
图2 《蜀道难》思维导图主图
一张思维导图(如图2),将《蜀道难》的诗歌内容、思路结构、情感主题、手法特色等各要素都直观而完整地呈现出来。在绘制过程中,学生解读诗句领会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梳理诗歌内容打开了联想与发散的通道,感悟意象意境获得了审美愉悦,探究诗歌情感加深了文化认知。总之,思维导图在古代诗歌教学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读懂读透诗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诗歌真意,达到培育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重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颖义,林国清.绘学科思维导图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浅谈思维导图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考试,2019(4):37-38.
[2]雷海彬.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