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 卧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mwing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小娟下放时叫刘红旗,这是她的本名,她没打算再做杨小娟。她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但是,回团的前一晚,她还是失眠了。她的脑中,一直回响着《英台吊孝》的唱段,结尾的那句,反反复复地缭绕在耳际:“梁兄啊,不求同生求同死!”这是母亲杨素娟生前演的最后一出戏。很多剧团演这一场时,只摆出素桌白帷,以示梁山伯已亡。而他们团,一直是旧式演法,梁山伯必须直挺在床上。母亲曾说:“只有这样,才能演得感天动地。”有一回演这一折时,母亲就让她僵卧在床上,充当梁山伯。“梁兄——”母亲的喊声由远而近,这一声喊,直听得杨小娟汗毛倒竖。“不求同生求同死!”结尾时一个高八度的“大跳”,声遏行云。那种凄厉可怖,杨小娟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觉得是一种不祥之音!
  生死事大。果然,在那场运动中,母亲跳楼而死,凄惨决绝!
  从此,演戏成了她的忌讳。她已不能再承受生离死别,哪怕在舞台上都感到是一件可怕的事。然而,杨素娟得到平反了。
  杨小娟是战战兢兢地重上舞台的。演《英台吊孝》这个折子戏时,她总觉得母亲影影绰绰在身边。她并没有坚持梁山伯必须僵卧在床,这是无可无不可的。但是母亲的一个老姐妹站出来说:“老团长当年一直坚持这样演的,我们不能改!”大家都不大愿意挺僵尸,只有周密挺身而出,说:“杨老师,我愿意!”杨小娟觉得这小姑娘倒是挺上进的。母亲说,她当年就是这样挺尸“偷戏”的。但是,杨小娟在舞台上,总感到有什么束缚着她。直至她靠近梁山伯,开唱“见梁兄一眼闭来一眼开”时,发现“梁山伯”真的半开着眼,不由心中一惊,仿佛再次见到了母亲口眼不闭血流满地的惨状。这时,一阵大恸袭来,杨小娟才开始入戏。当她唱最后一句时,一个“死”字,声音从牙缝间喷出,一直缭绕在舞台上空,久久不散。戏结束了,她依然沉浸在悲痛中,站起来要走时,才觉汗湿内衣,一阵寒意沁入骨髓。
  這种寒意,总是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关头涌起。自从母亲“自绝于人民”之后,她的资料几乎都被焚毁了。所以,杨小娟也就恢复了几个折子戏。周密老是怂恿她去跟领导提,周密说:“我就是演个书童,演个丫鬟都愿意!”杨小娟感激地看着周密,但是,麻烦大家的事,她总是很犹豫。
  团长说:“当务之急还是抓新戏。”
  一天,从排演厅出来时,团长像是无意中遇见了杨小娟一样,斟酌着字句与她说道:“小娟啊,我们团里还没有一个梅花奖,说出去不响亮。团里觉得周密还不错,想冲冲看。她是你的搭档,你扶持着点儿。她若得了奖,是团里的光荣,也是你妈妈的光荣!”杨小娟很客气地说:“我好好配合!”下楼梯时,杨小娟一脚踩了个空,一个趔趄,惊出一身汗。“也是我妈妈的光荣?”她觉得团长的话有点儿怪怪的。团里早不起意晚不起意,偏偏在她过了年纪的时候,要去争夺梅花奖了。
  周密得了梅花奖。但争夺梅花奖的戏太豪华,演一场亏一场。过了一阵,就不演了。
  杨小娟是看着周密一步步上去的——业务骨干,副团长……后来,周密做了团长。
  一天散会后,周密叫住了她。她不知道周密有什么事,心里琢磨着。这时,周密泡了玫瑰茶,端过来:“杨老师,你知道,我们团有三年没有商业演出了。上面拨的经费总是有限的,我总得找米下锅吧……”
  “剡剧团都不景气啊!”杨小娟算是安慰。
  “我们也不是没接到过商业演出的业务,但是,演出公司就是点您的名,没您挂牌,票卖不出去!”
  杨小娟第一次听到这样抬爱自己的话。“不会吧……”她一边谦虚着,一边心里咯噔了一下。这演出的事儿,从你做副团长时就开始管着了,以前咋不说呢?
  但杨小娟也懒得计较。团里决定以《梁祝》作为开门戏,杨小娟、周密领衔。果然,巡演收到的订单不少。
  那天上台前,杨小娟在后台默戏。这些年来,她心中一直有一股长长的气需要抒发。这会儿,这股气仿佛托着她,让她很快进入了角色,嗓子越唱越亮,几乎每唱一段,都会引来热烈的掌声。两人的对手戏,尽管周密使出浑身解数,终不敌她浑身是戏,如有神助。当周密演完“山伯临终”回到后台时,只见她额头全是汗珠,以至于把妆都毁了。周密说:“我胸口有些闷。”杨小娟说:“那索性我们临时改一下,你先休息,不用再上台了,我们就改为素桌白帷吧。”周密说:“这样不会影响你‘吊孝’吧?”杨小娟说:“没关系。”她在上场处,看着白光荧荧的舞台,宛若进入一种巨大的虚空,让她忘记了场下的一切。一声“梁兄”,杨小娟碎步紧移至梁山伯灵前。一个跳跪,让她忘记了自己的年纪,场下顿时一片喝彩,但她似乎没听见,只感觉四周下了大雨一般。嚣板托着她长歌当哭,而“回龙”之后,又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清板。虽然周密没有僵卧在场,但是她有足够的悲哀需要倾诉。一声哽咽、一次小小的痛哭失声,让她的唱腔声情并茂。这不是预先设计的,这是临场发挥,情不自禁。当她终于把这场戏演完之后,全场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响起如暴雨般的掌声……下了场,杨小娟的脸上并没有汗珠,但是她的背上已经热汗淋漓。
  周密说:“杨老师,这一场你比老团长的录音都唱得好!”但是杨小娟的心里并不受用,她其实不想跟母亲比较。毕竟,母亲过世这么多年了。
  她多想仅仅是她——杨小娟,或者干脆就是:刘红旗!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矿上又有人打架了。  矿工之间拌个嘴打个架,在男人世界里是家常便饭。以往打了也就打了,过一阵子就消停了,人们并不十分留意。而这次打架卻非同寻常,不仅工人们议论纷纷,而且还引起了矿上高层的关注。  打架的两个人,一个是说一不二的坑口主任赵亮,另一个是被称为特别能战斗的“快一队”的大队长亢勇,二人在矿上都是大名鼎鼎。  矿长把两个二杆子一起叫到办公室,问他们为什么打架。  赵亮五大三粗,唾沫飞溅:“井
期刊
阿红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动不动就往她家跑。  二房厅最后一进,镇志记载,它叫德逸馆,我们却称它后堂前。也有一道仪门,照例也只剩下一个光溜溜的石头门槛。不同的是,这个仪门两旁的墙壁完整,只是都成了黑色。墙壁下依次放着各家的粪缸,缸沿儿都光溜溜的——男人大解,会从自己家门后拿根扁担,搁在缸沿儿,完后再藏到门背后。  这个院子比前院浅,铺设的石板也小。晴天搭有各家的三脚棚,晒衣服、被头。下雨时满院积水,雨
期刊
弋江像一条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抽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呼,势不可挡。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竹筏更是不见影踪。当年那般喧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迈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看到的江天岩峰间最后一只苍鹰孤独寂寥的身影,亦如风烛残年日日浸在往事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摸爬滚打,江水卷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地
期刊
春节的探亲假眨眼过去一多半,木子才由家里的亲戚介绍和云见了面。云婷婷地站着,用白眼珠翻着木子的身体几个来回,才说:“年底能退伍吗?能退伍咱们就谈,不能退伍就别浪费时间了。”木子用军人队列那种标齐排面的眼睛余光充分“标”完了云,咬咬牙说:“能!”云这才落落大方地在公园的长条椅子上坐了下来。  五天后,木子与云道别。云很冷淡,毕竟才见了三次面,啥都还没“热”起来。木子怕冷场,就没话找话说:“要不,你五
期刊
秋日里,有两种花开在家门口,一是粉豆花,二是喇叭花。前者傍黑开,后者清早开。一个站在墙根下,一个攀在篱笆上,都不知道疲倦,今儿开、明儿开、后儿还开……要问啥时候种了这两种花,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反正是,冷不丁一瞧,花就开了。  粉豆花色彩杂,红的、粉的、紫的、黄的……闹哄得不得了,翌日晨太阳一出来,花儿说谢就谢了,不拖泥不带水,随后结个黑色的种子,惹得孩子们伸手去捉。喇叭花则定时定点上白班儿,很
期刊
隔壁的王胡子,胡子很长。  他头上的绒线帽一年四季都没有摘下来过。  绒线帽四周松散地积着一些细软的黄发丝,和他下巴颏上金黄发亮的胡须对应着。他在黄昏光线映照下的侧影,显得慵懒高贵又汗津津的。  王胡子喜欢看书,不挑书,收来的小学语文课本他也读得津津有味。  这不,此刻眯着眼的王胡子正在认真地读一本书——华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多功能万年历》。书是旧书,旧得很不一般,有些页角很固执地卷着,这
期刊
栓柱巡山回来,没有回家,在村头折了个弯儿,气冲冲地朝村支书家走去。人未进屋,栓柱先嚷開了:“我的支书大人,我东山坳种的那些姜一夜之间全被人偷了,你看怎么办吧!”  二喜披了件外衣从屋子里踱出来:“怎么办?待我了解清楚,抓到了偷姜贼轱辘赔你呗!”  栓柱吐了口唾沫说:“屁,等你个二喜了解清楚,咱村的姜恐怕都让贼捋光了。”  按说,被人直接呼叫大名而不叫官名应该生气,但二喜不生气,二喜还是那副慢腔调:
期刊
扎西才让,藏族,甘肃甘南人。作品见于《西藏文学》《芳草》《滇池》《百花园》等文学期刊,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刊转载。曾获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梁斌小说奖等文学奖项。著有散文集《诗边札记:在甘南》、中短篇小说集《桑多镇故事集》。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五位甘南作家组成洮河流域考察采风小组,自甘南合作启程,先后抵达青海省海南州河南县代富桑草原(洮河源头)——甘肃省甘
期刊
敷过面膜后,化好妆,挑挑拣拣,换了几件衣服,戴上久藏箱底的首饰,对着镜中的新形象,抿嘴一笑。  这次,我是认真的。  提早到了茶室。环视四周,前面一对男女喝着菊花茶,说着话。后面两个男人,饮着红茶,無话。角落一个女人,看着书,啜着茉莉茶,很是秀气。  服务员问我:“要什么茶?”我摆摆手。他不到,我怎能先喝?  有人进来了。好潇洒。应该是他。感觉他正向我走来。我紧张起来,额头沁出微汗。好,终于见面了
期刊
2014年2月,春节已过,元宵未到,我百无聊赖,又若有所待。在亲戚朋友中耳闻目睹的事浮上心头,我开始写《祖母》,第一句就吓了我一跳:“我的祖母年轻时一定是个风骚泼辣的主。”这个祖母的原型当然不是我祖母,但即便是,如果这样开笔了,我是否还能遏止自己呢?  我隐约记得,之前,我刚看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我喜欢。我发现人性的灰色地带,正是小说畅游的地方。  也许对小说家来说,这是常识。但我不是小说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