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教育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也应贯穿思想品德课程的始终。本文从追寻有生命力教育的角度,探究思想品德课程和生命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命教育;人本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幸福。个人的幸福感即是让学生真正收获人格尊严与人生价值。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不仅承担着学科教学任务,同时也扮演着指路人生的角色。生命教育当是永恒的“开学第一课”,更当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精神支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都应该努力思考并践行的职责。
一、 完善教学内容,做学生认识生命的指导者
思想品德课程兼具政治学科和德育的双重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充实体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引导。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准确把握并充分利用三维目标:加强知识目标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教育的感性认识;完善能力目标的设置,培养学生正视生命的观念;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思想品德》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2课《天生我才必有用》关于自信的内容、第3课《知耻近乎勇》关于羞耻感内容、第5课《敬人者人恒敬之》关于尊重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素材,对于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引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第23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为例,课程标准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行为习惯特点,参照教学设计,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角度,知道公共秩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懂得国家维护秩序要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从能力目标角度,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选择;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养成公民意识。结合实际生活中因插队而节约半个小时提前进入嬉戏谷的事例,教学中尤其强调面对诱惑学会正确判断应成为一辈子理性的思考,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对于生命、人生的正确价值观念。
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价值,摒弃过分强调知识点的模式,侧重于学生认识上的感化,并把这种收获与感悟内化成自己的一种价值观念,落实到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中去。
二、 创新授课形式,做学生正视生命的完善者
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教育功能,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条途径着手。
1. 正面引导。
学校的宣传、课堂的传授,都应以此为目标。这种正面引导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而非单刀直入的灌输,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确,道理不是说说就能明白,观念不是讲讲就能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更多地是需要一种参与和感悟。
以第3课《知耻近乎勇》为例,本课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耻辱观念,树立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由于很多学生缺乏相关历史知识,而对于国家耻辱这部分内容,未必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和感同身受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收集了常州创建文明城市和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结合七年级学生担任文明城市志愿者和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契机,设计了由每人写感悟、小组展示、课堂教学的流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水到渠成。
取材于现实而精雕细琢的事例、贴近学生心灵的话语、充满教育智慧的设问,都应当成为教师感化学生的法宝。
2. 积极探索。
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挥个人独特的生命。那么,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角,逐渐由他律变成自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观念。
以第5课《敬人者人恒敬之》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受人尊重的奥秘,我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四個探究小组,深入校园、走进社区、踏上社会,以图片、视频、DVD等形式记录下令你尊重的人与事,从中总结受人尊重的一般奥秘。学生乐于进行探究,他们进行活动的过程就已经获得了精神的熏陶与灵魂的感悟。
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小组合作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在小组探索、自我反思与教师指导中,实现生命教育的完美入驻。使学科教育如“春风”一样,吹入每个学生的心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 加强师生沟通,做学生充实生命的辅导者
教育的作用不应仅仅满足于课堂,更应充盈课后,展现在师生交流的一点一滴之中。智慧的老师不应只有掌控课堂的能力,更应利用教育契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有一部分学生在《导学反馈》总结与反思这一栏目中,总会写下他对于这节课内容的感悟,并向老师咨询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期待解答。有位同学曾在他的总结与反思里写道:“老师,故意给别人起不雅的绰号侵犯了名誉权。我们班有位同学总是叫我的外号,可是我很不喜欢,我该怎么办呢?”看到这位同学写的内容,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上课教学不到位,第二反应是也许理论知识懂了,实际操作却缺乏指导意义。于是,我在他的作业本上给予了这样的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对方伤害了你,请心平气和地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这种交流不仅仅增进了师生情感,也强化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感悟,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据此,发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教育功能岂不水到渠成?除此之外,教师对于作业的批改,学习中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生活中与学生发自内心的交流,这些教育契机都应得到很好的利用。
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生命教育更是贯穿思想品德课程的最高灵魂。愿每位教师切身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带给学生最灿烂的回望,留给教育最空前的回响。
参考文献:
[1]肖韵,姜雪莲.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求索,2011年04期.
[2]马志宏.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生命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年14期.
[3]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年08期.
作者简介:
姜碧,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命教育;人本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幸福。个人的幸福感即是让学生真正收获人格尊严与人生价值。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不仅承担着学科教学任务,同时也扮演着指路人生的角色。生命教育当是永恒的“开学第一课”,更当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精神支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都应该努力思考并践行的职责。
一、 完善教学内容,做学生认识生命的指导者
思想品德课程兼具政治学科和德育的双重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充实体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引导。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准确把握并充分利用三维目标:加强知识目标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教育的感性认识;完善能力目标的设置,培养学生正视生命的观念;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思想品德》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2课《天生我才必有用》关于自信的内容、第3课《知耻近乎勇》关于羞耻感内容、第5课《敬人者人恒敬之》关于尊重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素材,对于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引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第23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为例,课程标准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行为习惯特点,参照教学设计,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角度,知道公共秩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懂得国家维护秩序要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从能力目标角度,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选择;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养成公民意识。结合实际生活中因插队而节约半个小时提前进入嬉戏谷的事例,教学中尤其强调面对诱惑学会正确判断应成为一辈子理性的思考,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对于生命、人生的正确价值观念。
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价值,摒弃过分强调知识点的模式,侧重于学生认识上的感化,并把这种收获与感悟内化成自己的一种价值观念,落实到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中去。
二、 创新授课形式,做学生正视生命的完善者
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教育功能,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条途径着手。
1. 正面引导。
学校的宣传、课堂的传授,都应以此为目标。这种正面引导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而非单刀直入的灌输,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确,道理不是说说就能明白,观念不是讲讲就能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更多地是需要一种参与和感悟。
以第3课《知耻近乎勇》为例,本课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耻辱观念,树立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由于很多学生缺乏相关历史知识,而对于国家耻辱这部分内容,未必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和感同身受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收集了常州创建文明城市和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结合七年级学生担任文明城市志愿者和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契机,设计了由每人写感悟、小组展示、课堂教学的流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水到渠成。
取材于现实而精雕细琢的事例、贴近学生心灵的话语、充满教育智慧的设问,都应当成为教师感化学生的法宝。
2. 积极探索。
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挥个人独特的生命。那么,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角,逐渐由他律变成自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观念。
以第5课《敬人者人恒敬之》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受人尊重的奥秘,我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四個探究小组,深入校园、走进社区、踏上社会,以图片、视频、DVD等形式记录下令你尊重的人与事,从中总结受人尊重的一般奥秘。学生乐于进行探究,他们进行活动的过程就已经获得了精神的熏陶与灵魂的感悟。
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小组合作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在小组探索、自我反思与教师指导中,实现生命教育的完美入驻。使学科教育如“春风”一样,吹入每个学生的心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 加强师生沟通,做学生充实生命的辅导者
教育的作用不应仅仅满足于课堂,更应充盈课后,展现在师生交流的一点一滴之中。智慧的老师不应只有掌控课堂的能力,更应利用教育契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有一部分学生在《导学反馈》总结与反思这一栏目中,总会写下他对于这节课内容的感悟,并向老师咨询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期待解答。有位同学曾在他的总结与反思里写道:“老师,故意给别人起不雅的绰号侵犯了名誉权。我们班有位同学总是叫我的外号,可是我很不喜欢,我该怎么办呢?”看到这位同学写的内容,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上课教学不到位,第二反应是也许理论知识懂了,实际操作却缺乏指导意义。于是,我在他的作业本上给予了这样的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对方伤害了你,请心平气和地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这种交流不仅仅增进了师生情感,也强化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感悟,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据此,发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教育功能岂不水到渠成?除此之外,教师对于作业的批改,学习中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生活中与学生发自内心的交流,这些教育契机都应得到很好的利用。
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生命教育更是贯穿思想品德课程的最高灵魂。愿每位教师切身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带给学生最灿烂的回望,留给教育最空前的回响。
参考文献:
[1]肖韵,姜雪莲.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求索,2011年04期.
[2]马志宏.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生命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年14期.
[3]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年08期.
作者简介:
姜碧,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