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路径探析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3年起我国就开始了社区矫正的试点,旨在通过社区内的矫正使得罪犯能够消除犯罪心理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虽然在十余年的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民众对于社区矫正的认可度仍然不高,社会参与力量弱小,社区服刑人员存在抗拒和排斥的心理,所以目前为止社区矫正在我国仍然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本文尝试从生态系统的理论视角去研究社区矫正,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探析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可行性路径,为更好的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返回正常社会生活提出见解。
  【关键词】生态系统;社会工作;社区矫正
  一、生态系统理论与社区矫正
  1.生态系统理论基本概述
  “生态系统理论是从生态学发展而来,强调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体系,即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一种功能性整体,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在布朗芬布伦纳看来,人的个体受到的最大影响是来自自身周围的环境,而对这个巨大影响源的研究是许多拘泥于实验室的学者们所忽略的。他将环境(或自然生态)看作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换句话说,从作为个体的人到其所处的直接的环境比如家庭、学校再到间接触到的环境比如社会制度与文化等是依次嵌套于其中的。各个环境系统相互关联互动,其中一个系统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系统发生影响。查尔斯·扎斯特进一步把个体存在的生态系统划分为具体的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指个人系统,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子系统。中观系统,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单位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指社区、文化等更大的一些社会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微观系统容易受到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影响,同时个人的变化也会引起三个系统的改变。
  2.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的社区矫正
  罪犯在社区内进行矫正,有利于避免其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产生脱节,减少内心的负面情绪,促进其与家人、朋友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社区矫正。在微观系统层面,有利于降低服刑给犯罪分子带来的巨大打击,消减其内心的对立情绪,更快的与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在中观层面,服人员能够居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方面使得自己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家庭的完整。在宏观层面,通过服刑人员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不断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在劳动中展现自己的价值,有利于服刑人员重建自信心,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高度关注矫正对象的微观系统,“去标签化”。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罪犯都曾作出过危害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难以饶恕和接受的,以至于罪犯被贴上了“道德败坏”的标签。社区矫正对象由于长期受到这种社会评价的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也变的消极和负面了,开始否定自己,逃避社区的公益活动,拒绝履行自身的義务,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高度关注矫正对象的心理变化,恢复和重建其自信心。
  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摒弃常人的错误价值观,接纳案主,相信案主是有能力改善当下处境的。同时要善于倾听案主内心的声音,通过帮助案主回忆并面对自己失败的经历,帮助案主从阴影中走出来,认清自己的错误是可以接受并改正的。其次以优势的视角对矫正对象作出评估,一是发现矫正对象性格上的优势,比如幽默、开朗、活泼等性格特质,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对其开展矫正服务的有利条件。二是要发现其自身的爱好与特长,比如运动、音乐、演讲等,如果矫正对象能够发现自己的这些特长,就能够更好的重新建立自信心,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最后,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矫正对象最大限度的认识并发挥其自身优势。在主观心理上,通过给矫正对象正确的心理疏导,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且富有责任感;在客观行为上,基于矫正对象自身能力和优势,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为其寻找合适的工作或者志愿活动,真正实际活动可以帮助矫正对象重新认识生活,也可以通过有积极意义的活动来改观其他人对矫正对象的看法,从而使矫正对象真正的摆脱标签的消极影响,更加自信的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
  强化中观系统的桥梁作用,促进各子系统的互动。
  生态系统理论根源于生物学的生态系统,强调个人作为一个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之下,社区矫正工作应该将个体的人放到大的环境系统当中去,通过动员家庭、工作单位以及其他的社会中的力量来满足矫正对象的需求,解决其不同系统层面的问题。
  首先从案主的家庭出发,为案主提供基本的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小的一个单元具有经济、生育、情感寄托等诸多功能,当案主陷入困境时,他最想得到的就是来自于家庭的理解与原谅,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的帮助案主获得来自于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物质上,家庭能够为矫正对象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比如提供经济支持,帮忙照顾老人或小孩等。“精神上,家庭是矫正对象最温暖的港湾,当矫正对象内心受到挫折与打击时,家庭的关怀能够使其有勇气面对生活。”矫正对象在接受矫正期间,其心理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其矫正的效果,因此解决矫正对象心理所产生的问题,成为社会工作者首要的任务,通过帮助矫正对象与家庭建立密切的情感交流,使得矫正对象内心的压抑得以消减,无助感得以降低,排斥社区矫正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破,更加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的工作,帮助矫正对象早日回归社会。
  另外从工作单位层面来考虑,矫正对象在犯罪之前可能都会有工作单位,但当其离开监狱之后,被原单位解雇,矫正对象处于无业状态,那生活上的经济压力成为困扰案主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的为矫正对象寻找新的工作或者与原来的单位进行沟通,希望原单位能够给矫正对象一个机会,重新雇佣矫正对象,同时这也是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工作的善举。
  放眼宏观系统,促进案主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微观系统侧重于案主本身生理与心理的变化,中观系统倾向于家庭、工作单位对案主所提供的支持,那么宏观系统则更注重于社会力量所体现出来的对案主的更具渗透性的影响。矫正对象从进入社区接受矫正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其进入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社会系统之中,而不仅仅是以一个个体的形式所存在的。“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存在着‘差序格局’,即亲属远近的社会关系,通常是以个人为中心,逐渐的一个个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实质上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当中应该将矫正对象放入整个宏观的系统当中,帮助矫正对象建立起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以此来满足矫正对象不同层面的需求,解决其矫正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从社区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者应积极的在矫正对象所在的社区内宣传社区矫正的相关知识,让社区的居民能够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同时社会工作者积极倡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为矫正对象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争取一切社区资源帮助矫正对象重回社会。另外社会工作者应对社区的资源加以整合,实现矫正对象的增权,协助开展社区的公益活动,使得矫正对象的优势能够在活动中得以展现,在增加矫正对象与社区其他人员互动的同时使其重拾自信,提升其“存在感”。
  从社会层面上说,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充当倡导者,更多的还要充当行动者,一方面积极呼吁社会正视社区矫正人员,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些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另一方面要积极的寻求我国政策上的变革,呼吁国家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的相关政策,作为社区矫正对象这一特殊群体的代言人,积极寻求其社会地位的提升,维护其基本权益。
  三、结语
  社会生态系统与社会工作的“人在情景中”理论相契合,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之下,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不仅要把关注点放在案主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问题,同时也要关注与案主密切相关的周围环境,注重案主与其周围环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既要从微观出发,恢复案主的自信,使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又要发挥好中观系统的桥梁作用,将案主与家庭和单位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还要将案主放在范围更加广泛的宏观系统之中,为案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呼吁民间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政府出台相关的保护矫正对象的政策,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帮助案顺利完成矫正,重新回归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皮勇,王刚.我国宪法人权保障立法的发展与刑罚制度的进步[J].法学杂志.2013(03)
  [2]付康.浅析社区矫正在新时期刑罚中的运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4(14)
  [3]屈学武.中國社区矫正制度设计及其践行思考[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10)
  [4]陈庆.社区矫正判前调查评估制度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5]阮传胜.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缘起、问题与完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1(01)
  作者简介:段庆祝,1991.11,男,河北省,本科,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题记  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有过美丽的传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飘然出尘的仙道文化给了胶东人间天上的美好愿景,“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盛景,那是人们对幸福的最初祈望。  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有过最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炮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悲壮场景,见证了胶东人民厚重的历
期刊
1917——1947,三十年的时间里,胶东牟平大山褶皱里诞生的那个普通农家男孩,成长为一个凛凛生威的特级剿匪英雄后,呼啸在东北林海雪原,为屈辱了百多年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打扫着最后的战场。也因此,他牺牲于白山黑水间,并长眠于斯,只留下那张唯一的永远青春着笑脸的照片,与尘世后来者的我们,默默对视,讲述着“历史告诉历史”的故事。  那个英雄就是杨子荣。  1947——2017,斗转星移白驹过隙,又匆匆
期刊
当年风靡全国的《智取威虎山》中的男主人公杨子荣,智勇双全,一身正气凛然,他那“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英雄壮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雄的人物,英雄的故事,到处传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敬仰。没想到,这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竟出自我们的家乡,他让家乡人为之骄傲与自豪。家乡这片热土造就了英雄,家乡的人们又怎能忘记?  今年——2017年是英雄杨子荣牺牲70周年,为纪念英雄的伟绩,弘扬英雄精神,学习英雄的
期刊
从1945年9月18日到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铸造了林海雪原上的剿匪神话,他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段英雄的传奇。  胶东的铮铮铁汉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在莽莽林海茫茫雪原上时而深入敌后,乔装改扮,时而与土匪对决,用智慧和勇敢深入虎穴,兵不血刃。每当读小说《林海雪原》,看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智慧果敢的英雄形象便矗立心中。当得知杨子荣是牟平城南嵎峡河的杨宗贵,那份景仰之情
期刊
在我孩童时期的意识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就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它挂在那遥远的地方,引发无数的崇拜与神往。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偶然在一个很小的黑白电视上,看到了电视剧《林海雪原》。在冰雪覆盖的林海中,英雄杨子荣披着白色的翅膀一样的大氅,如飞鸟穿梭于林海雪原。从此那几个经典的场面:杨子荣打虎上山、杨子荣卧底威虎山、杨子荣智对诘难、杨团副大设百鸡宴……就深深印刻于我脑海。后来也常会在屏
期刊
【摘要】《落漥物语》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文学体裁相对独立的继母虐待继女的作品。中国的“叶限故事”也是最古老的灰姑娘故事之一。两部作品中都隐含着“劝善惩恶”的思想。但作者究竟是如何描绘“善恶”的,作品中所提倡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是否属于佛教范畴,两部作品中的善恶观是否相同,本人将从这一系列的问题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进行探讨。  【关键词】《落窪物語》;《葉限故事》;善恶观 ;佛教  一.作品介
期刊
【摘要】宗教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的问题,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宗教问题就自然成了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列宁执政时期能够正视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妥善处理宗教问题,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社会的稳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宗教关系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安定,同时也能让人民群众对宗教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性对待宗教信仰。分析列
期刊
【摘要】本文从实现我国老年人尊严养老的目的出发,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合我国老年人的尊严感问卷,并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本文具体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老年人;尊严感;问卷编制  尊严养老是老年人受尊重尊敬的延伸,是人生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具体体现。而中国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亿万老年人福祉的双重压力,
期刊
【摘要】中国的历史,在经历唐末的动荡与整合之后,进入宋代这一新的发展时期。此间,出现了一批以邵雍为代表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本文系统综述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与之有关的存世史料,以期为学界提供文献学方面的便利。  【关键词】邵雍;史料;综述  一、邵雍生平简述  邵雍,字尧夫,其曾祖父为范阳人,“以军职逮事”。北宋初年,其祖迁徙至衡漳,邵雍的祖父和父亲都未曾从仕,邵雍“幼从父徙
期刊
杨子荣的妈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去世。  她不知道: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主角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此刻:阳光肃立,屏住呼吸,一点没有声音。  杨子荣纪念馆里,很静,很静。  但我分明听见:  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片木材、每一丛绿树、每一处雕塑、每一面彩旗,连同展板上的每一个字,都在放开喉咙。  与奔腾在东北剿匪斗争史里的牡丹江巨浪,威虎山的林涛一起,大声地呼叫:  杨妈妈,请你睁开眼睛,睁开眼
期刊